基于尿液代谢组学的冠心病血瘀证模型大鼠生物学基础研究

2021-03-21 10:12李静钟森杰李亮吴华英资源袁志鹰黄惠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戊糖核糖丙酮酸

李静 ,钟森杰,李亮,吴华英,资源,袁志鹰,黄惠勇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208;3.衡阳市中医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指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管腔闭塞或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变[1]。据统计,在我国CHD 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2]。CHD 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寒凝、血瘀、痰浊、气滞等,而血瘀证是CHD 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3-4]。CHD 血瘀证主要表现为胸部刺痛、绞痛,固定不移,痛引肩背或臂内侧,胸闷,心悸不宁,唇舌紫黯,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5]。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特点,使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变化规律与疾病生理病理变化相契合[6]。代谢组学研究思路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具有一致性[7]。因此,本研究以CHD 血瘀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QE-MS)代谢组学技术进行检测,分析CHD 血瘀证模型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变化,以期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CHD 血瘀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为CHD 有效防治提供新思路。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SPF 级雄性SD 大鼠20 只,体质量(220±20)g,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许可证号SCXK(湘)2019-0004。分笼饲养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 级动物房,温度22~26 ℃,相对湿度40%~65%。适应性饲养1 周后开始实验。

1.2 药物、试剂与仪器

注射用青霉素钠(80 U/支,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90418),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0.1 g/支,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90618)。甲醇(批号67-56-1,CNW Technologies),乙腈(批号75-05-8,CNW Technologies),乙酸铵(批号 631-61-8,CNW Technologies),氨水(批号1336-21-6,CNW Technologies)。小动物呼吸机-220V(深圳市瑞沃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P150 型16 通道多导电生理记录仪(美国BIOPAC 公司),Vanquish型超高效液相色谱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Q Exactive HFX 型高分辨质谱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BSA124S-CW 天平(Sartorius),Heraeus Fresco17 离心机(Thermo Fisher Scientific),D24UV纯水仪(Merck Millipore),PS-60AL 超声仪(深圳市雷德邦电子有限公司)。

1.3 分组与造模

20 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CHD血瘀证模型组,每组10 只。CHD 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参考文献[8-9]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CHD 血瘀证模型。CHD 血瘀证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背位固定,颈部消毒,暴露气管,连接小动物呼吸机,行气管插管,设置呼吸频率85 次/min,潮气量8~10 mL/kg,呼吸比为2∶1。大鼠机械通气正常后,于左侧第3、4 肋间切开皮肤,钝性分离,充分暴露心脏,用6-0 带线缝合针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交界稍下约2~3 mm 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结扎部位以下心肌变白、搏动减弱且心电图表现为ST 段弓背抬高或/和T 波高耸或与其形成单向曲线为造模成功。关闭胸腔,缝合伤口。术后连续3 d 肌肉注射青霉素钠预防感染。假手术组开胸后,只穿线不结扎,其余步骤同CHD 血瘀证模型组。大鼠自由饮水,正常进食。

1.4 观察指标

1.4.1 HE 染色

造模成功后第3 日处死大鼠,开胸取心肌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依次脱水,行HE 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肌形态。

1.4.2 尿液代谢组学检测

造模成功后第3 日7:00 轻提大鼠尾根部,按摩膀胱,多次采集大鼠晨尿样本,用尿液存储器迅速收集尿液,过滤,分装至1.5 mL EP 管,4 ℃、1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并移至冻存管,液氮速冻30 s后取出,置于-80 ℃冰箱保存。样本4 ℃融化,进行上机检测前处理:①根据样品渗透压,加入一定体积的水;②加入400 μL 提取液[(甲醇∶乙腈=1∶1(V/V),含同位素标记内标混合物)],涡旋混匀30 s;③超声10 min(冰水浴);④-40 ℃静置1 h;⑤将样品4 ℃、12 000 r/min 离心15 min;⑥取上清液于进样瓶中上机检测;⑦所有样品另取等量上清,混合成质控样品上机检测。

UPLC-QE-MS检测条件:采用Vanquish超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WatersACQUITY UPLCBEH Amide 液相色谱柱(2.1 mm×100mm,1.7μm)对目标化合物进行色谱分离。流动相A为水相,含25mmol/L乙酸铵和25mmol/L氨水,B为乙腈。采用梯度洗脱:0~0.5 min,95%B;0.5~7 min,95%~65%B;7~8 min,65%~40%B;8~9 min,40%B;9~9.1min,40%~95%B;9.1~12 min,95%B。流速:0.5mL/min;柱温:25℃;样品盘温度:4℃;进样体积:3μL。

1.5 数据处理

ThermoQExactive HFX 质谱仪能在控制软件(Xcalibur,Thermo)控制下进行一级、二级质谱数据采集。经UPLC-QE-MS检测,得到原始数据,利用ProteoWizard 软件转成mzXML格式后,使用自主编写的R程序包(内核为XCMS)进行峰识别、峰提取、峰对齐和积分等处理,然后与BiotreeDB(V2.1)自建二级质谱数据库匹配进行物质注释,算法打分的Cutoff 值设为0.3。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IMCA 软件(V15.0.2)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加中心化(CTR)格式化处理,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t检验P<0.05和VIP>1.5为条件,筛选潜在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运用Metabo Analyst4.0(https://www.metaboanalyst.ca/)通路软件,利用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KEGG ID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以原始P<0.05为条件,筛选出富集显著的代谢通路。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E 染色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细胞横纹清晰,排列整齐,细胞核清晰,多呈椭圆形,细胞质染色均匀,未见血管扩张及炎细胞浸润;CHD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粗大,细胞核边缘不清,可见血管扩张,淋巴细胞浸润。见图1。

2.2 尿液正负离子基峰谱图

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尿液样本经UPLC-QE-MS检测后,绘制代表性尿液正负离子基峰谱图,见图2。

2.3 代谢轮廓分析

2组大OPLS-DA 代鼠尿液样本在谢轮廓分析正负离子模,获得相应式下,经P得分图。PC CA 和A 得分图见图3,样本在二维空间上表现出分离状态,无重叠部分,反映2组大鼠尿液样本代谢轮廓的改变。OPLS-DA 得分图见图4,样本呈对称分布,2组间分离明显,表明2组样本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建模后大鼠机体正常生理代谢受影响。

图1 2 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HE染色,×200)

图2 2 组大鼠尿液样本正负离子模式基峰谱图

2.4 差异代谢产物筛选

以VIP>1.5、P<0.05为筛选条件,最终得到36种组间差异代谢物。与假手术组比较,CHD血瘀证模型组甘油、L-硒代蛋氨酸、尿嘧啶含量增加,N-乙酰基-L-天门冬氨酸、丙氨酰亮氨酸、D-丙氨酸、氨基葡萄糖6-磷酸、D-核糖5-磷酸、缬氨酸赖氨酸、丙氨酰谷氨酸、赖氨酰缬氨酸、草酰乙酸、丙酮酸、缬氨酸、D-木酮糖、脯氨酰脯氨酸、5’-磷酸吡哆醛、4-乙酰氨基丁酸、假尿苷、D-核糖、尿酸、海藻糖、1H-吲哚-3-甲醛、5-磷酸-α-D-核糖1-二磷酸、α-D-核糖1,2-环磷酸盐5-磷酸盐、脱氧腺苷、泛酸、N-乙酰丙酮酰谷氨酸、D-木糖醇、磷酸烯醇丙酮酸盐、乳糖、L-硒代半胱氨酸、硒代胱氨酸、5-氨基咪唑-4-羧酰胺、D-葡糖醇-1,5-内酯6-磷酸盐、磷酸甘油含量减少,代谢产物信息详见表1。

图3 2 组大鼠尿液液正负离子模式PCCA 得分图

图4 2 组大鼠尿尿液正负离子模式式OPLS-DA 得分图图

表1 2组组大鼠尿液差异代代谢物

2.5 显著代谢通路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差异代谢物与CHD 血瘀证的关系,运用Metabo Analyst4.0通路软件进行生物代谢通路富集及拓扑分析,代谢通路分析概要图见图5。以原始P<0.05为筛选条件,鉴定涉及9条显著代谢通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糖异生,泛酸和辅酶A(CoA)生物合成,柠檬酸盐循环(TCA 循环),丙酮酸代谢,嘌呤代谢,甘油脂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具体信息见表2。

图5 代谢通路分析概要图

表2 显著代谢通路具体信息

3 讨论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疾病病理过程代谢化合物的共性和特征性指标,能在区分疾病模型上发挥独特作用[10]。尿液样本所含的信息丰富,采集样本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因此,尿液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具优势[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CHD血瘀证模型组大鼠尿液中代谢产物含量紊乱,筛选出36个代谢标志物,涉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糖酵解/糖异生,泛酸和CoA 生物合成,柠檬酸盐循环(TCA 循环),丙酮酸代谢,嘌呤代谢,甘油脂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等显著代谢通路。

其中3条糖代谢通路分别为磷酸戊糖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糖酵解/糖异生。磷酸戊糖途径通路包括D-核糖5-磷酸、D-核糖、D-葡糖醇-1,5-内酯6-磷酸盐、5-磷酸-α-D-核糖1-二磷酸。磷酸戊糖途径是机体糖代谢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葡萄糖氧化分解的重要方式,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点,直接进行脱氢和脱羧反应,生成大量NADPH 和磷酸核糖,为体内多种代谢供氢体和碳源[12]。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通路包括D-木酮糖、D-木糖醇。葡萄糖醛酸形成木酮糖,可与磷酸戊糖途径相连,研究表明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通路与轭合反应有关[13]。糖酵解/糖异生通路有丙酮酸、磷酸烯醇丙酮酸盐、草酰乙酸、磷酸甘油参与。心脏缺氧时,ATP生成减少,糖酵解途径通过加强底物磷酸化,糖酵解途径通过加强底物磷酸化以生成ATP,从而补充心肌能量的不足[14]。糖异生通路是生物合成葡萄糖的重要途径,以补充糖供应的不足。已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状态下,蛋白质功能产能不足,通过糖代谢分解产生能量以此供应心肌[15]。以上研究表明,CHD血瘀证病理过程中存在多条糖代谢紊乱,提示糖氧化供能障碍,机体处于磷酸戊糖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糖酵解/糖异生等糖代谢途径过度激活的应急代谢状态。

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通路包括N-乙酰基-L-天门冬氨酸、N-乙酰丙酮酰谷氨酸、草酰乙酸、丙酮酸、氨基葡萄糖6-磷酸参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途径经过氨基化的底物为丙酮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有研究表明,草酰乙酸是TCA 循环的起点,α-酮戊二酸是TCA 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丙酮酸参与TCA 循环的回补反应,维持TCA 循环的进行[16]。因此,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通路异常将影响丙酮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最终影响TCA循环。本研究也发现丙酮酸代谢和TCA 循环通路的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氧,使心肌能量发生代谢障碍,而TCA循环途径异常则是能量代谢紊乱的标志[17]。心脏能量利用率低下,需氧量增加,因此出现心率加快、呼吸不畅、胸闷胸痛等表现。

泛酸、缬氨酸、尿嘧啶参与泛酸和CoA 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泛酸、缬氨酸含量减少,尿嘧啶含量增加。泛酸是CoA 生物合成的重要前体物质之一,并参与生物体内氨基酸类、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的能量代谢。研究表明,泛酸对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细胞和大鼠具有保护作用[18]。本实验结果显示,当CHD 血瘀证发生时,由于泛酸和缬氨酸含量降低,导致生物体内CoA 合成减少,引起相关代谢途径紊乱。甘油、磷酸甘油参与甘油脂代谢,其脂代谢异常视为CH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脂代谢异常时,动脉内膜细胞功能发生改变、受损,脂质物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19-20]。有研究表明,脂代谢异常引起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流变学变化是CHD 血瘀证微观辨证的重要指标[2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嘌呤代谢途径有D-核糖5-磷酸、5-磷酸-α-D-核糖1-二磷酸、脱氧腺苷、5-氨基咪唑-4-羧酰胺参与。嘌呤代谢途径经嘌呤碱基最终分解生成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生成尿酸部位主要是血管壁,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尿酸含量减少,在血管壁上沉积,损伤血管内膜,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重[22]。

本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分析,揭示了CHD血瘀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病理机制涉及能量代谢失衡及氨基酸代谢、糖代谢、嘌呤代谢紊乱,脂质堆积等多个层面,提示CHD 血瘀证发病的复杂病理过程,为疾病早期预测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猜你喜欢
戊糖核糖丙酮酸
优化稳定剂提高丙酮酸氧化酶稳定性的研究
丙酮酸钠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研究进展
基于核糖开关的新型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的应用
D-核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戊糖乳杆菌制剂防治仔猪腹泻效果初探
不同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基因的过表达对酿酒酵母木糖发酵性能的影响
在世界上首报2型糖尿病尿核糖异常升高
快速测定麦草原料中聚戊糖含量的新方法
龙须草稀酸预水解过程中糖类组分的溶出规律*
丙酮酸钙保健价值与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