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绳韵STEAM+德馨”课程

2021-03-25 00:58隋亚迪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德育

隋亚迪

近年来,STEAM教育备受各界的关注。STEAM中五个字母分别表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它的目的是使分科学习逐渐走向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完整性视野和高阶思维。STEAM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实践与创新的理念,打破了学科界限,将零碎片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与真实问题发生联系,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

一、“绳韵STEAM+德馨”课程的理论研究

STEAM教育关注学科间的相通点,采取跨学科融合的形式,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项目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得到较好的实施。STEA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相结合,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我校以小学阶段思想品德相关的寓言小故事为主,在STEAM教育理念下进行项目化课程的开发。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多学科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驱动型问题与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知识相关联,探究故事里隐含的深刻寓意并进行讨论,总结出能够体现故事寓意的汉字进行梳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身边的故事,及时进行知识内化,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学会运用。

(一)“绳韵STEAM+德馨”课程的内涵

跨学科德育主题项目学习是指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多学科相互融合,以生活中的问题为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绳韵STEAM+德馨”课程是一种跨学科的德育主题项目学习形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德育与跨学科主题项目学习。德育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主题项目学习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绳韵STEAM+德馨”课程项目化学习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绳韵STEAM+德馨”课程学习属于主题项目学习的一种基本类型,即在同一主题中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展开学习。

我校通过“绳韵STEAM+德馨”课程项目化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从多学科视角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及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从学科教育向全面育人过渡,各学科相互配合与渗透,并面向全体学生,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态势。

“绳韵STEAM+德馨”课程学习是在STEAM理念的指导下,以“绳”为媒,通过跨学科实践,将寓言故事与德育紧密结合,并以寓言故事作为主体,挖掘故事深意,促进学生内化,从而塑造良好人格的项目式学习。

(二)“绳韵STEAM+德馨”课程学习意义

从强调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到明确各个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与价值,再到要求在跨学科视野下整合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主题项目学习,发挥各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反映了国家在学校育人问题、学科德育问题上的新认识和新发展。当前,以主题教学方式进行跨学科德育是对学校现行德育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转变长期以来各个学科在德育工作中“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增进学科间的合作与融合。“绳韵STEAM+德馨”课程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弥补学科德育的不足

学科德育的知识是片面的、孤立的,德育效果不明显。德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学科德育课程的理论学习是不够的,需要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将德育内容进行内化,通过各学科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弥补学科德育的不足。

2.迎合新课改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课程有机结合及课程设置向综合化转变,这要求德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在多学科中通过相同的主题进行融合,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立德”放在首位,体现国家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学校应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对德育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实现目标。“绳韵STEAM+德馨”课程是结合多学科的课程标准来确定学习目标,利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来研究德育主题,同时围绕核心目标完成相关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三)“绳韵STEAM+德馨”课程的模式构建

“绳韵STEAM+德馨”课程是“基于德育元素,用科学和技术去感受艺术和工程。”其基础学科是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了多学科知识。“绳韵STEAM+德馨”课程是根据项目学习方式来构建德育学习的模式,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项目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开放性较高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STEAM教育理念的德育项目学习模式是通过完成对项目的制作或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来完成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情境引入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项目学习的真实情境,通过寓言小故事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導学生跟随教师设定的思路,融入真实的情境,产生探究欲望。

2.理解探究阶段

教师根据设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找出具有挑战的项目,为其提供可供查阅的网站及材料,帮助学生收集资料;学生立项并将项目中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结合重难点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

3.构思设计阶段

根据前一阶段积累的材料,学生制订初始的制作思路,小组讨论可行性,教师引导学生选出最优的构思,出示相关的资料网站和可用素材,拓宽学生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构思初始设计图。

4.协同制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引导作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构思并设计制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设计,分组进行,在小组中要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分工。

5.总结评价阶段

每个小组通过汇报的方式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交流,教师分析每个小组作品的优缺点以及改进的建议。此后,教师进行整体点评,每个小组进行总结反思,提出自己的改进思路,完善作品。

STEAM教育理念的德育项目学习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习能力。这一模式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以问题贯穿整个项目。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尝试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发挥感官经验、观察力等具有内隐性的心智技能进行项目实践,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讨论探究,形成最后的设计构思。最后,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验证设计构思的可行性,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分析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四)“绳韵STEAM+德馨”课程的评价

传统的单学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效果上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却割裂了学科之间、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学习的体验性和实践性,是一種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学习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将相关学科的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基于此,学校需要培养能深刻理解贯通多学科核心概念,具备融通各学科思维方式的创造型人才。

STEAM教育理念下的德馨项目学习模式,利用寓言小故事创设真实情境,提出复杂多变的问题,学生参与项目时,不能单独依靠德育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而要融合工程、技术、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德馨项目问题情境的选取满足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可行性,也满足了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

1.以表现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

以往的学生评价方式大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根据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整体评价。这种方式容易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存在弊端。而“绳韵STEAM+德馨”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以表现性评价为主,通过教师的点评,学生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2.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

“绳韵STEAM+德馨”课程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形式,注重“五育并举”。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基本目标,促进学生掌握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提高分析、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教会学生能够合理利用搭支架等原理,保证作品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合作等重要的跨学科素养。

3.以真实问题创设为驱动

“绳韵STEAM+德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以及寓言故事创设情境,并由此展开项目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是真实的,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内化,解决实际问题。

4.以探究与合作学习为路径

“绳韵STEAM+德馨”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发现知识与情境之间的联系,学会深度分析问题,不断提高知识迁移、再构,及创造性高阶思维能力。因此,做好STEAM整合课程的开展,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

二、“绳韵STEAM+德馨”课程的案例分析

(一)课程设计意图

本课程是基于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美术、科学等学科融合的跨学科项目。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牵动,从师生平时熟知的小故事出发,引出“合”这一学习内容,结合多学科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学习研究。

道德与法治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其中,强调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儿童处于可塑时期,各方面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如何养成良好的品德对于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本课程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展示“合”字的字源、字义以及它背后隐藏的精神。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手工制作、IT作品制作与展示等,加深对这种理念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程学习目标

1.学科目标

了解“合”字的演变过程和汉字的特点,创新汉字故事,并创造性地掌握故事的内涵。

2. “STEAM+跨学科”学习目标

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积极思考、积极动脑,善于与人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五育融合”素养目标

学生合作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并能对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和修正。学生在SAY吧、DIY工坊以及IT工坊活动中逐渐加深对“合”精神的感悟,形成自己对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元认知。

(三)评价量规:“绳韵STEAM+德馨”课程(见表1)

(四)项目学习主题

1.模块一:SAY吧,说说“合”

(1)学习任务:认真思考“三个和尚”的故事感悟

故事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如果用一个汉字来概括故事的深层含义,你觉得应该是哪个汉字?为什么?联系实际说说你的切身经历。

(2)“STEAM+”模块评价要点

能理解“三个和尚”的故事,能说出故事的深层含义,会查资料,知道“合”字形演变;能分析“三个和尚”故事中蕴含的深层内涵,能联系自己的经历谈体会,能清楚地说出“合”字形的演变过程。

2.模块二:DIY工坊,“合”的展现

(1)学习任务

要求学生借助绳子以及身边的材料制作出对“合”精神的感悟作品,思考哪些材料能够利用,怎么设计能够展示出“合”精神;在活动中,学生要与同伴合作完成,分工合作,作品完成后以小组的形式在全班进行汇报展示,学生要说出设计的意图和想法。

(2)“STEAM+”模块评价要点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进行责任分担;能倾听理解同伴传递的信息;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能理性思考,创新实践,提出问题;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制作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3.模块三:IT工坊,互联网+作品展示

通过前面的学习,每个人对于“合”精神都有自己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其融入作品,制作展现“合”精神的电子手抄报。

(1)学习任务

學生上网进行自学,查一查可以利用哪些软件来制作手抄报;上网找一找手抄报上可以添加哪些能够体现“合”精神内涵的内容;利用找到的素材进行制作,把自己对“合”精神的理解展示出来;作品制作完成后,每个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大家一起来评价。

(2)“STEAM+”模块评价要点

学生会用一种方法制作电子手抄报,简单记录并交流;会用两种方法制作电子手抄报,能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图片文字素材、充分交流。

(五)学程设计(见图1)

(六)表现性评价

1.自我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合”的字源字义,是否进行内化迁移,能够根据自己的反思做出适当的改进和修正。

2.学习者互评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认真思考、学会知识,能否将知道的这些内容分享给身边的伙伴。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德育
《中国德育》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