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报道*

2021-03-27 19:32刘建平周虎徐佩佩王笑然宋永平
中国肿瘤临床 2021年9期
关键词:骨髓细胞病毒学免疫抗体

刘建平 周虎 徐佩佩 王笑然 宋永平

病例1,患者女性,49岁。间断皮肤瘀斑1年余,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2016年3月,因皮肤间断出现出血点与瘀斑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6.3×109/L;血红蛋白(HGB)117.00 g/L,血小板(PLT)4×109/L,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全片可见巨核细胞135个,分类25个,均为颗粒型,PLT罕见,余未见异常,体检:全身可见散在出血点及瘀斑,全身潜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肝、脾肋下缘未触及。影像学、病毒学等检查均无异常,先后于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先后给予糖皮质激素、血小板生存素(TPO)、环磷酰胺,效果均不佳,PLT<30×109/L。2016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常规示:PLT 20×109/L,余无特殊异常,肿瘤指标、病毒学、自身免疫抗体、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考虑ITP,给予达那唑、环孢素、重组白介素-11、人PLT生成素及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治疗前后PLT波动范围有限,PLT<30×109/L。2016年9月行“脾切除加肠黏连松解术”,术后PLT逐渐升至正常范围。2017年4月因颈部淋巴结肿大3个月余复诊,血涂片:1)白细胞数略高;2)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单核细胞比例、形态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占71%,其中58%淋巴细胞胞质可见嗜天青颗粒,余未见异常。骨髓细胞学: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占41%,其中17%淋巴细胞胞体略大,胞质较多并可见嗜天青颗粒,余未见异常。脑脊液:可见大量异常淋巴细胞。骨髓活检未见异常。大颗粒淋巴细胞检查:CD3+CD57+T-LGL占淋巴细胞的49.2%,CD3-CD56+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5.16%。流式细胞学: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异常,CD4/CD8比例严重倒置。TCRVb(TCR基因重排检测):阳性。肿瘤指标检查、病毒学检查、自身免疫抗体检查均无异常,综合检查,考虑为T-LGLL。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因经济原因要求院外口服环磷酰胺50 mg qd。2017年6月因患者腹泻后出现腹胀伴胀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日再次就诊于本院。考虑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T-LGLL)进展。给予FC 方案(氟达拉滨50 mg,d1~3,环磷酰胺500 mg,d1~3)化疗,1周后患者腹腔积液减轻,但左侧颈部发现肿块(2 cm×3 cm),伴疼痛不适,怀疑血液系统疾病复发,因经济原因放弃化疗,离院1周内死亡。

病例2,患者女性,76 岁。因体检发现PLT 减少,血常规PLT 41×109/L,其余无异常。6个月前,全身皮肤突发散在出血点,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5×109/L,其余无异常。骨髓细胞学:淋巴细胞比值增高,异淋占1.6%;全片巨核细胞24 个,均为颗粒型,PLT少见。肿瘤指标、病毒学、自身免疫抗体、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排除肿瘤、病毒、自身免疫病等,综合检查,诊断为ITP,给予患者止血药物与PLT 生成素(持续1 个月)、叶酸片等。2018年10月前因牙龈出血,发热诊于本院,血常规:WBC 55×109/L;HGB 90.00 g/L,PLT 50×109/L,给予患者促PLT生成素15 000 U qd、抗生素治疗,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内,PLT持续低下,改用艾曲波帕25 mg口服,3日后复查血常规:PLT 28×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60.1%,淋巴细胞计数5.65×109/L,淋巴细胞免疫分析结果:CD3+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88.14%,CD3+CD4+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43.89%,CD3+CD8+T 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43.9%,CD3+CD16+CD56+NK 样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58.46%,TCR 基因重排:阳性。综合检查,诊断为T-LGLL。给予环磷酰胺50 mg qd;强的松25 mg qd。患者现规律服药,随访至2020年12月1日PLT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小结T-LGLL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的克隆性疾病,因该病临床少见且隐匿发展,临床诊断主要依据Sokol等[1]制定的T-LGLL诊断标准:1)外周血检测T-LGLL明显增多;2)流式细胞数证明其免疫表型为LGL特征性表型;3)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4)具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血细胞减少等。既往T-LGLL对外周血LGL诊断标准为>2.0×109/L并持续>6个月存在,但日本血液学会(JSH)实践指南2018睡到修正为外周大颗粒淋巴细胞>0.5×109/L并有T细胞克隆证据及临床表现症状(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细胞减少症)即可诊断T-LGLL[2]。提示若存在T细胞族克隆的证据,或并非需要等到外周大颗粒淋巴细胞诊断标准>6个月。有外周血液学改变如血细胞降低等临床症状的以免疫治疗为主[3],预后佳。T-LGLL发病率较低,单凭细胞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易确诊,常漏诊甚至误诊。对于ITP这种排他性诊断,若治疗效果不佳或疾病反复,应与淋巴增殖性疾病相鉴别。

猜你喜欢
骨髓细胞病毒学免疫抗体
案例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骨髓细胞形态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复发预测因素meta分析
病毒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83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析
安胎丸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农村散养鸡群H5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评价
2011~2015 年西藏部分县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和免疫抗体监测调查报告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LIMD1,VEGF-C,CTGF和Survivin的mRNA异常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