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与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进展*

2021-03-29 08:14李成荫王莎莎朱丰林
重庆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唾液腺泪腺唾液

王 晶,李成荫,王莎莎,朱丰林,戴 敏

(重庆市中医院风湿病科 400021)

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泪腺、唾液腺和其他外分泌腺的慢性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口干、眼干,可伴有多系统器官表现。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s syndrome,pSS)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ögren′s syndrome,sSS)两种,后者主要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1-2]。SS发病率男女比为1∶9,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在疾病首次症状出现前几年就会产生自身抗体,如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抗Ro/SSA抗体和抗La/SSB抗体,但也与抗M受体-3抗体和类风湿因子有关[3-4]。

目前认为SS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因素或内源性因素触发免疫反应[5]。导致pSS发病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是感染,尤其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EBV通过破坏上皮和刺激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触发pSS的发展,被认为是导致pSS发病及发展的重要因素[6]。pSS从上皮损伤开始,导致自身抗原的释放,激活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干扰素通路,以及 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激活,从而产生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激活先天反应还会增加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的分泌。B淋巴细胞高反应性和自身抗体(主要针对Ro和La核蛋白抗原)的过度产生是pSS的免疫学指标。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及后期的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在外分泌腺中产生浸润,特别是在唾液腺和泪腺中,这种浸润也可见于其他器官和系统[7]。

1 EBV的感染特征

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主要通过含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的唾液转移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全球感染率约90%[6]。EBV感染B淋巴细胞导致其永生,并使EBV基因组持续存在。在潜伏期,EBV通过有效的细胞毒性细胞免疫被阻止重新激活。在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类固醇、激素失衡和抗肿瘤坏死因子活性增加等条件下,EBV会重新激活(裂解期),从而削弱细胞免疫力,并且已证明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患者发生EBV激活[6,8]。SS患者血清中抗La/SSB抗体与唾液中芳香烃受体作用有关,活化的芳烃受体可能与潜伏的EBV感染相互作用,进而诱发SS的发生[9]。

2 SS患者感染EBV的证据

SS患者的唾液和泪腺的上皮细胞中可以检测到EBV DNA成分。FOX等[10]使用单克隆抗体和DNA探针检测SS患者唾液腺和唾液中的病毒基因产物和基因组,结果显示57.1%的SS患者唾液腺活检中有针对EBV编码的早期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对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染色,40%的SS患者腮腺唾液样品可检测到的EBV DNA。MARIETTE等[11]用PCR和原位杂交法检测SS患者(包括pSS和sSS)和健康对照者涎腺中的EBV DNA,发现与sS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比较,pSS患者涎腺中EBV DNA阳性率较高,阳性率升高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PFLUGFELDER[12]等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SS患者泪腺组织中含有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区域检测到EBV潜伏蛋白和裂解蛋白,而在对照中未检测到。另有一项研究显示,在BZLF1(BamH I Z left fragment 1)启动子被强刺激激活的条件下,SS唾液(12例患者中有8例)对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影响,表明SS患者的口咽中可能经常有EBV的重新激活[13]。

SS患者外周血EBV感染也有报道。EBV早期抗原弥漫性抗体(抗EA-D)与病毒复制有关,一项研究显示36%的pSS患者有针对EA/D的IgG抗体,而健康对照组只有4.5%,且抗体阳性的pSS患者关节病变活动水平更高,提示EBV的亚临床再激活可能会触发或延续关节受累[14]。KIVITY等[15]对82例SS患者和13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调查,发现SS患者EBV早期抗原IgG阳性率增高,且与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的存在相关,提示EBV激活与SS的发生有关。在SS患者的唾液和泪腺中发现了病毒载量和EBV蛋白的增加,表明有活动性感染,血液循环中也发现了EBV导向的抗体水平升高。这些研究均支持EBV是SS发病的危险因素。

3 EBV诱导SS自身免疫的机制

3.1 Ⅰ型干扰素(IFN-Ⅰ)

EBV感染激活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途径,通过刺激TLR促进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产生IFN-Ⅰ,病毒持续激活导致IFN-Ⅰ应答的永久存在[16-17]。通过腺体组织和血清中高表达水平IFN-Ⅰ参与先天免疫的早期阶段,并通过SS中的IFN-Ⅰ和Ⅱ型干扰素(IFN-Ⅱ)产生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疾病进展的晚期阶段。上皮细胞被IFN信号通路激活后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进入泪腺,上皮细胞分泌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随后B淋巴细胞活化和成熟为浆细胞,改变自身抗体的分泌。这些过程刺激慢性免疫反应,导致泪腺功能障碍[18]。RUFFILLI[19]发现,SS患者唾液腺的淋巴细胞中IFN-Ⅱ表达增加,提示IFN参与了SS的发生。S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小唾液腺活检中的循环IFN-Ⅰ活性增加也证实了IFN-Ⅰ在S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20]。

3.2 涎腺异位淋巴结构(ELS)

SS的特征之一是ELS的形成,ELS是具有基质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络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滤泡,支持异位生发中心反应[21]。CROIA等[22]采用逆转录-PCR、原位杂交技术,对28例SS患者和38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患者唾液腺中的潜伏性和溶解性EBV感染进行了研究,在SS患者唾液腺的ELS中观察到炎性浸润液中的EBV失调,显示为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潜在EBV感染和裂解性EBV感染,发现SS患者Ro52免疫反应性的滤泡周围浆细胞经常被EBV感染,还发现移植到小鼠中的含ELS的SS唾液腺组织支持抗Ro-52/抗La-48和抗EBV抗体的产生。结果提示,活动性EBV感染与SS患者唾液腺中的ELS选择性相关,并且可能有助于疾病特异性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的局部生长和分化。

3.3 分子模拟

分子模拟是指微生物或病毒多肽与自身多肽的结构相似性,它能激活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在遗传易感对象中诱导自身免疫[23-24]。SS自身抗体(Ro-60)和病毒蛋白(EBNA-1)之间的分子模拟及对相同腺体结构的趋向性提示EBV感染与SS发病相关。早在1981年LERNER等[25]就发现了抗Ro/La自身抗体沉淀与EBV编码小RNAs(EBERs)结合的蛋白质,EBERs是EBV潜伏感染时RNA转录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包括EBER1和EBER2。其后,FOX等[10]研究发现,抗SS-B/La抗体可能与EBER1和EBER2病毒蛋白结合。α-胞衬蛋白(α-fodrin)裂解产物被认为是SS发病机制中重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抗原,α-fodrin的IgG抗体可指示pSS的临床和免疫活性,尤其是在病程较短的患者中,可作为疾病活动性的标志[26]。EBV重新激活诱导的凋亡蛋白酶活性增加可能参与了SS发生过程中α-fodrin水解的进程[27]。NAVONE等[28]筛选了一个包含pSS患者IgG免疫球蛋白的随机肽库,其中一种肽与EBV衍生蛋白、泪液和唾液中高度表达的泪液脂蛋白及α-fodrin具有同源性。可见EBV感染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参与SS的发病。

3.4 其他

CD8+T淋巴细胞缺乏是许多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EBV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受损的理论基础是CD8+T淋巴细胞缺乏的遗传易感性和CD4+与CD8+T淋巴细胞之间的失衡(CD4+/CD8+比率增加),这是导致pSS、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机制[6,29]。缺乏阳光和维生素D会加重CD8+T淋巴细胞缺乏,从而进一步阻碍对EBV的控制,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SS)的发展[30]。

EBV可以产生病毒性白细胞介素-10(viral interleukin-10,vIL-10),vIL-10是一种裂解相蛋白,为人白细胞介素-10(human interleukin-10,hIL-10)的同源物。vIL-10抑制hIL-10诱导的抗炎基因,以及增加炎性基因的表达,可以克服hIL-10的抗炎作用,并加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自身免疫反应[31]。

4 小 结

随着医学的发展,对SS的探索越来越深入,EBV导致SS发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EBV感染与SS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SS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定影响,但SS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其他病毒感染、遗传等),EBV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EBV感染在SS中的作用靶点,以期在易感人群中早期接种病毒疫苗,预防SS的发生。

猜你喜欢
唾液腺泪腺唾液
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探讨唾液与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关系
外眦开大成形术伤及泪腺继发泪腺瘘1例
切开重睑并眶缘骨孔固定泪腺的术式探讨
为什么眼泪流不完?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犬常见唾液腺疾病的诊治分析
99mTcO4-唾液腺动态显像评价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分化型甲状腺癌首次131Ⅰ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辐射影响*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首次131I“清甲”治疗后对唾液腺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