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 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及随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1-03-30 09:58刘彦琼张新华车伶李栋袁志鹏侯双云梁鹏飞
智慧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片状肺叶胸膜

刘彦琼,张新华*,车伶,李栋,袁志鹏,侯双云,梁鹏飞

(1.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CT室,山西 晋中 030600;2.平遥县人民医院,山西 平遥 031100)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体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WHO 将其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并将该病毒引起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19,COVID-19)。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8例COVID-19 患者的胸部CT 影像学表现及随访患者在复查过程中的胸部CT 图像特征,探讨其在早期诊断COVID-19 及病情随访评估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 月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1]诊断标准确诊的28例COVID-19 患者(普通型),男18例,女10例,年龄9~66 岁;分别以发热(25例)、咳嗽(13例)、咳痰(7例)及肌肉酸痛(2例)症状就诊,1例伴胸闷、呼吸困难,1例伴腹泻;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减低。28例初诊均接受胸部CT 检查,其中25例随访中接受61 次胸部CT 复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 排128 层螺旋CT扫描机器。嘱咐患者仰卧,深吸气后屏气,进行胸部平扫,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固定管电流250mA,转速120r/min,螺距1.375mm,矩阵512×512,视野360mm×360mm,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

1.3 图像分析

由2 名工作5年以上的放射科主治医师独立阅片,意见不一致时经讨论达成一致。观察受累肺叶数目及病灶位置、密度、分布、形态及有无小叶间隔增厚、细支气管充气征、纤维索条及其他等伴随征象。

1.4 影像分期标准

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2020 第一版)》[2],根据发病时间及机体对病毒的反应,将COVID-19 分为早期(发病1~3d)、快速进展期(发病3~7d)、实变期(发病7~14d)和消散期(发病2~3 周)。因快速进展期和实变期的病理学表现为肺泡腔大量渗出、肺间质水肿,CT 表现均为肺内实变影,本研究将之和称为进展期[3]。

2 结果

2.1 初次MDSCT 表现

17例(60.71%)病变分布于双肺,25例以分布于胸膜下外带为主(89.29%);共累及64 个肺叶,60.71%(17/28)累及两个以上肺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左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受累占比例分别为39.29%(11/28)、21.43%(6/28)、67.86%(19/28)、35.71%(10/28)、64.29%(18/28)。病变形态:23例为斑片状、片状或不规则形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或混杂实变影(图A),8例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影。早期初诊患者胸部CT 多表现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或片状实变影或磨玻璃密度影,内见细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厚或病变内血管增粗。

2.2 复查胸部CT 表现

25例接受胸部CT 检查随访,共复查61 次;20例患者肺内病变吸收好转,病变范围进展期表现为病变密度变淡,范围扩大,后期病变范围缩小,呈纤维化转归(图B)。1例进展期肺内病灶增大、融合,1例肺内既往病变有所吸收,其余肺内新增病变。3例随访肺内均无异常表现。25例随访中,与首次肺胸部CT 相比,新增征像包括密度变淡或实变,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纤维索条,细支气管充气征及磨玻璃小结节伴晕征。4例患者首次检查为阴性,第二次复查肺内出现肺炎表现,1例出现双侧胸腔积液。

3 讨论

由于COVID-19 传染性强,早期诊断和及时隔离是防止疾病蔓延扩散的关键。早期诊断COVID-19 主要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而确诊需要依靠2019-CoV 核酸检查或病毒基因测序[4]。早期发热患者检测阴性或多次重复检测才出现阳性时候,行早期CT 胸部检查意义重大。

3.1 COVID-19 病变分布及形态

现有研究[5-6]表明COVID-19 肺内CT 病变以双肺胸膜下外带范围分布多见,且累及多个肺叶及肺段。本研究中25例(89.28%)病变双肺分布,且主要分布在胸膜下外带,68.00%(17/25)累及两个以上肺叶,双肺下叶受累所占比例较其他肺叶高,与既往研究大体一致[7]。本组23例(82.14%)为斑片状、片状或不规则形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或混杂实变影,8例(28.57%)为类圆形或类椭圆形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影[8-9]。

3.2 不同分期COVID-19 患者的胸部CT 表现不同

早期由于病毒导致肺泡腔及肺间质多发渗出,胸部CT 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类圆形或楔形磨玻璃密度影,且病灶内可见肺血管显影清晰,部分病灶内肺血管影还可见增粗[10-11]。本组9例早期患者表现为肺内多发斑片状或类圆形磨玻璃密度影[12-13],如图A 所示。

图A 患者,男,27 岁,COVID-19,首次胸部CT显示右肺中下叶近胸膜下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内见血管增粗影,细空气支气管征,小叶内间隔增厚。

图A 典型患者CT

进展期肺泡腔及肺间质渗出、水肿较早期明显,胸部CT 表现为肺内多发斑片状高密度实变影,病变范围较早期扩大[14]。本组14例进展期患者初次检查和8例随访患者符合此种表现。部分病变肺组织实变内,可见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尚通畅并含气,在CT 表现为空气支气管征。

消散期表现为肺内病灶吸收减少,病变范围减小,密度变淡,可完全消失或残留纤维索条影[15]。本组随访病例中,10例消散期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3例消散期表现为胸膜下病灶吸收为纤维索条灶,如图B 所示。

图B 男,22 岁,COVID-19,发病第17 天病变吸收减少,双肺下叶出现纤维索条灶。

图B 典型患者CT

3.3 胸部CT 在COVID-19 随诊中的应用价值

本组1例病例初次CT 检查肺内为正常表现,第2 次CT 检查肺内开始出现病灶,后期经治疗后肺内病变吸收减少;病变进展期患者中8例病变范围扩大,密度变实,部分病例为原有病变消失减少,其他肺段又出现新病变。上述结果提示,胸部CT 检查可客观反映COVID-19 患者肺内病情变化,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治疗均遵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

综上所述,胸部CT 检查对早期诊断COVID-19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患者诊疗随访、疗效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片状肺叶胸膜
肺叶间裂发育变异及其影像学评价进展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分别联合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比研究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