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支架的构建

2021-04-08 08:19江西涂韶华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本文章教学

江西 涂韶华

一、“类题”: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文的“语文本体”概观

2017—2020年,语文全国三套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共12篇,具体如下:

2017年全国卷Ⅰ,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阐述了中国在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过程中,应秉持气候正义的理念;全国卷Ⅱ,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作者从海外遗存、景德镇珠山御器厂遗址发掘和北京出土瓷器三方面的器物实证入手,探究始于唐、成于元的青花瓷,在明代取代中国传统青、白瓷并成为主流瓷器的发展轨迹;全国卷Ⅲ,陆邵明《留住乡愁》,将乡村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都理解为乡村记忆的对象,注重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文章明确强调“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表现了乡村与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关系。

2018年全国卷Ⅰ,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节选文本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探讨了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全国卷Ⅱ,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指出“‘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体现了对大数据时代保障个人权利的反思;全国卷Ⅲ,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体现对城市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019年全国卷Ⅰ,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围绕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文学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阐述文学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解决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困惑;全国卷Ⅱ,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阐释了伟大诗人杜甫的“健全才性”及诗歌成就,使考生在陶冶审美情操的过程中认识到杜甫成为一代诗圣的原因;全国卷Ⅲ,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现代传承进行探索。

2020年全国卷Ⅰ,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围绕我国“孝”文化与家庭伦理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提出“孝”的核心理念“仁爱”及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意义;全国卷Ⅱ,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反对美术史领域将实物当原物的倾向,并进行深刻论证;全国卷Ⅲ,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对《古文观止》流传的原因进行探索。

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呈现出以下特点:一、选文富有艺术品位,彰显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展现大国气象。选文涵盖了生态、历史、文学创作、科技、社会学、民俗等方面,文化气息浓郁,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质的培养,给学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展示出新时代中国的博大气象。二、凸显文章体式,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选文重视议论文体的基本要素和表现手法,将当下各领域名家的论述文章作为考查载体,呈现出厚重、正式的特点。选文系统地展示了论述类文本的“主题”“论证”“方法”“概念”“结构”“推理”等基本要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

二、“题点”:高考论述类文本命题的“高考评价”观照

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提到了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在熟悉论述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我们以2020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为参照,梳理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

题序题目“题点”高考评价体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论述类文本阅读以选择题的形式,综合考查理解、筛选、分析、推断和评价能力,践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理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链”:统整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

讲评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课程教学的起点和形式是有差别的。课程教学以“教师用书”的形式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进行方向性教学指导,以保证国家课程教学体系的有序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同样,高考论述类文本的讲评教学内容,决定着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导向的理解。在讲评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命题材料进行解读,从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艺术形象的分析和对文本结构形式的诠释出发,对语文知识体系、讲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科能力的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培育进行整合,形成结构化、多样化、深层化的讲评教学体系。

题型“题点”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教学链”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题点”链“类题”链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语句+思路+论证+主题+1.论述类作品分类与写作思维2.论述类作品写作策略3.论述类作品的社会意义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主要在文章的重要概念、关键语句、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作为课堂教学重要形式之一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应该将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功能导向语文课程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中学语文讲评教学范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讲评教学过程中以文本“教学链”组成的体系结构为基础,侧重文本材料与设题角度的统整,对文本材料和命题角度的深刻性(语文学科知识的本质)、内隐性(语文知识的文字呈现)、稳定性(高考评价与学业水平质量)准确把握并进行深入分析,为讲评教学提供现实依据,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培养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每个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统整“教学链”都具有自由多元的特点,不管是从考点出发,还是从文本的文体知识点出发,必须根据讲评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统整;另一方面,文本之间的统整不是简单的“叠加”“糅合”,“教学链”的构建是基于教学内容的确定而存在的。

四、“问题驱动”:统整讲评教学支架的构建

“怎样”构建论述类文本讲评教学课堂,决定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深度,决定着高考命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导程度。《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中提出了“理解”的六个问题维度:浅释性问题、领悟性问题、赏析性问题、洞察性问题、移情性问题和自省性问题。这六个问题从“作品—读者”关系的角度基本概括了文本教学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从“关键词语”与“文本知识”两方面分析这六个问题:

对象维度关键词语文本知识理解浅释性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作品内容、行文思路领悟性问题“为什么这样写”写作意图、关键语句、谋篇布局赏析性问题“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结构设置、艺术手法洞察性问题“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理由”审视主题、提出见解移情性问题“如果我是作者,……”换位思考自省性问题“我的启示(认识、感想)……”反思、体会

《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生成”导向的教学,情境教学是其重要理念之一。在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高考试题讲评教学课堂中,问题驱动是重要的策略和途径,创设具体的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这六个“问题”维度从文本的内容与主题、字词与语段、结构与布局、情感与表现以及读者与作品的对话等方面驱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识。当然,在实际讲评教学中,也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情况做具体处理。

高考试题讲评教学中关于“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知识”问题(“教”和“学”的知识)和程序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问题系统化也是讲评教学的重要环节,以此达到高考命题研究与讲评教学路径——从“预设问题”到“生成问题”过程的优化。

五、讲评过程:论述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设计

基于学业水平质量评价指标的高考论述类文本统整讲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要求,研发论述类“教学链”,实现讲评教学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如下图:

教学内容《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留住乡愁》《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谈谈〈古文观止〉》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厘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思维发展与提升:积极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审读批判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形成高尚的审美品质和高雅的艺术追求。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在赏析作品中体会民族文化及其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教学重点1.厘清行文思路2.理解作品主旨3.赏析文章特色“教学链”1.“语句+”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2.“思路+”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3.“论证+”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4.“主题+”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问题建构发现“题点”—确定设问角度—建立知识“题链”—统整构建体系课时安排8课时自学清单1.文本的论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2.你能说说文章的术语有何特别或新颖之处吗?3.文章论证过程有怎样的特征?文章运用哪些方法来论证观点?4.关于这个主题,学术界有没有其他看法?5.你能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吗?6.结合文本,赏析文本特征

下面是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二课时教学篇目:《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谈谈〈古文观止〉》

任务驱动: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围绕论述对象或问题,根据文本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进行筛选并整合信息,概括文章中心。(“语句+”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师延伸:①把握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把握:一是概念性的词语,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本质性的认识,具有文章特定内涵的词语;二是重要的语句,即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或能显示文章脉络,或是内容丰富、表达有特色,或是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

②文意理解的方法:转换法,即对文本内容相关词语进行同义转述;迁移法,即对文本内容的内涵或外延进行适度拓宽;整体法,即对文本内容的各个要素及层次关系的整体性把握。

真题训练:【2019年全国卷Ⅰ】《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019年全国卷Ⅱ】《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教师延伸:①选项中的信息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有些不同,包括陈述对象的调换、句式的变换、词义的选择、语体的选用等,这样可以达到设置干扰的目的。

②解题思路:解答时把选项表述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关注时态混淆、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和无中生有等几种设置干扰项的方式,定位分析并进行判断。

作业布置:2017-2020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

第三、四课时教学篇目:《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任务驱动:以上文章中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或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这些作品为了凸显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论据?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思路+”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论证+”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教师延伸:①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论点即“论证什么问题”;论据即“依据什么来论证,使人信服的根据”;论证方法即“怎样运用论据来证明论题”,一般有举例、引用、对比等论证方法。

②一般论证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分为“总分”结构和“层进”结构。

真题训练:【2019年全国卷Ⅲ】《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2018年全国卷Ⅰ】《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2017年全国卷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教师延伸:①这类题的四个选项围绕论证内容、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考查,命题或立足全文,或考查某一部分的内容。

②解题思路:解答时要把握全文的结构和内容,注意文本的结构特点与内在逻辑,重点把握标志性词语,定位分析并进行判断。

作业布置:2017-2020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题。

第五、六课时教学篇目:《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任务驱动:以上文章中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或情感态度是怎样的?这些作品为了凸显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论据?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主题+”类题知识建构与思维提升)

真题训练:【2017年全国卷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8年全国卷Ⅱ】《“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教师延伸:①这类题的四个选项一方面立足文本又跳出文本,需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对文本观点进行进一步分析;另一方面将文本信息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②解题思路:解答时要有全文意识,把握选项的内容和观点,找到文本中对应内容进行比对。注意观察选项表述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选项逻辑关系与原文是否一致,选项观点是否符合社会现实和客观事理。

作业布置:2017-2020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

第七课时教学篇目:《留住乡愁》《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任务驱动:阅读两篇论述类文本,完成每道小题,试分析每道题的考查意图,并说明你的解题思路。

第八课时教学内容:命题

任务驱动:结合所复习的内容,选择其中一个篇目,命制一道试题,给出试题的参考答案与解析,并说说自己的命题过程与体会。

师生交流:教师点评及学生之间互评。

从这一讲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讲评教学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每一组都以“题点”为教学链,以“问题”为驱动,为论述类文本讲评教学搭建递进化、有序化和体系化的知识框架,既再现了教学情境,又与高考衔接;既统整了教学内容,又统整了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统整”为核心而搭建的论述类文本讲评教学的模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文本文章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