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摘句·语境·体式
——例谈高考权衡型作文题之发言稿写作的四个支点

2021-04-08 08:19贵州毛永健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鲍叔权衡发言稿

贵州 毛永健

高考权衡型作文题始于2015年全国卷Ⅱ,材料以“当代风采人物评选”为背景,指出大李、老王、小刘在各自领域均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写作任务要求考生思考“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并特别强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事实上,考生欲达成体现“权衡与选择”的要求,就需要在论述中将三人进行比较,基于肯定他们各具风采的前提下,再强调其中一人更具风采。权衡型作文题的写作误区在于考生容易忽视通过比较才能突出“更”这个核心点,很多考生直接指出某人“更具风采”,然后对此观点进行论述分析,这样行文显然缺乏依据。权衡型作文题的可取之处在于,此种命题方式能够充分考查考生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利于优秀考生进行综合取舍与思辨。遗憾的是,在2015年全国卷Ⅱ这一作文题之后,全国卷就再未出现权衡型作文题。直至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揭晓,才让权衡型作文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该命题并未单一地设置“权衡”这一考查点,而是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充分接轨,融入了情境设置与发言稿的文体要求,这就将写作的难度系数提高了不少。故考生要想在写作中突出重围,独占鳌头,就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与科学的写作策略。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试题共分为材料、情境任务和要求三部分。

材料部分共八句话,呈现了管鲍之交的历史故事,并提及孔子、司马迁分别对管仲与鲍叔的评价。材料前三句介绍了故事的背景,第四句是鲍叔对齐桓公谏言,指出管仲对桓公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既突出了鲍叔知人善荐、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也彰显了管仲无与伦比的才能和智慧。第五句直陈结果,有三层含义:一是桓公为天下谋,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唯才是举,终成霸业;二是鲍叔高风亮节,甘于让贤,心胸宽广;三是管仲殚精竭虑,忠诚事主,不负鲍叔礼让,使桓公最终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第六句是后人对桓公霸业的称颂,暗含了对管仲才智的赞美与鲍叔让贤的认同。第七句引用孔子之言肯定了管仲的重要作用。第八句则借助司马迁的话肯定鲍叔的伯乐之举。

情境任务部分共有三句话。首句直接设置了“班级读书会”的写作情境,这也就意味着考生作文必须是在读书会上与班级同学进行讨论分享,既限制了交际的环境,又限制了交际的对象以及考生的身份,考生在写作时堪称“带着镣铐跳舞”,实属不易。第二句提示考生可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择一位进行写作,这就规定了考生必须做出选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对三个人物均持肯定态度,他们各有过人之处,譬如桓公的察纳雅言、从谏如流、心胸宽广、不计前嫌、重用贤才等,管仲的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知形势懂进退、积极担当、忠心为国等,鲍叔的坦荡无私、不居功自傲等,考生不管选择哪一个人物,都不能主观否定另外两个人。而“感触最深”中的“最”就涉及论述中的权衡比较问题。第三句规定写作的文体是发言稿,这就要求考生必须有规范的应用文体意识,要严格按照发言稿的格式进行写作;而“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则表明考生的论述必须要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佳作展示】

鲍叔不朽清流长①湖南一考生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②东周列国兵燹未绝,刀光剑影中,英豪杰士在历史长河中定格。大家既颂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又盛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管仲。洇染历史的水墨,泅渡岁月的长河,鲍叔,这位为国荐才、成全霸王伟业的忠士,更令我咏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③韩愈尝喟然感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仲若是一日千里、追风逐云的骏马,那有知人之才的鲍叔便是慧眼通透的伯乐。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鲍叔是智者,在茫茫人海之中识出有经天纬地之才的管仲,使得国得良才。④而鲍叔之智又不仅在于伯乐之慧眼,更在于一颗慧心。管鲍曾是高山流水般的知己,后来分别辅弼两君,存在竞争关系。虽然鲍叔得胜,但他既未以知己之交来宽慰管仲,也未如对待仇敌一般中伤管仲,而是以超然平和的慧心化开一切,有如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鲍叔只视管仲为人才而推举,其他不问。鲍叔知人又岂单单是智?更有大公无私、天地宽阔的伟岸。⑤刘邦用“汉初三杰”而后定天下,毕士安荐寇准而后安邦国,慧眼识才者比比皆是。但鲍叔荐管仲,甘居其下,不以伯乐的身份桎梏良驹,不以引荐为由要挟对方为己所用,这种一心为国的态度,难能可贵。⑥同学们,鲍叔的慧眼慧心让我们敬慕,但也应引发我们的反思。现在不乏谬掌权柄者,任人唯亲,目无贤明,动辄大言炎炎,推诿搪塞;更有甚者,嫉妒在心,打压人才,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时代激荡,惊心动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弄潮,虽有狂飙巨澜,却更见英雄本色。乱象虽甚,但正义不会缺席。大家将来或如齐桓公治国理政,或如管仲才学满腹,而社会不可缺失的鲍叔,也应是大家在夜宿晓行中,永远凝固在心中的神圣塑像。鲍叔不朽,人才无绝。⑦我的发言完毕,谢谢!⑧ ①标题言简意赅,锁定材料人物,富有诗意,使人眼前一亮②符合发言稿格式③首段紧扣材料中的权衡要求,通过对齐桓公和管仲的肯定,进而引出“感触最深”的鲍叔,不但暗含“权衡”,而且写作指向明确④以丰富的引证论述了鲍叔的“智者”身份⑤首句承上启下,由上一段论述鲍叔的“慧眼”过渡到该段论述鲍叔的“慧心”,勾连自然,结构紧凑,逻辑严密⑥通过人物之间的比较,凸显了鲍叔不但知人且有襟怀的立体形象⑦考生不仅着眼于评价鲍叔,更以古观今,充分进行反思,针砭时弊,颇有力度;放眼未来,站在班级同学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当代鲍叔”的重要性,极具现实指导意义⑧结尾符合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技法分享】

一、权衡判断,让论述锁定任务

“权衡”指对作文材料中所设置的多个对象进行综合比较的一种思维方式;“判断”指通过对作文材料中的多个对象进行分析,最终选择一个对象作为写作中心的思维过程。在写作权衡型作文时,考生对材料中多个人物、多个事件以及多个观点等的抉择,始终伴随着“为何如此权衡”与“怎样权衡”的思辨性审视与观照。基于此,考生就需要立足材料,通过对多个对象的比较与分析,得出“我认为”的判断和选择,使作文符合论述逻辑和材料任务要求。在权衡判断的过程中,考生还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权衡点的选择,即比较的标准,这个标准必须是几个对象都具有的特征,如此才能进行比较;二是权衡的方法,即比较的策略与路径,这就要求考生将文章的结构搭建与论点的论述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或者问题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彼此呼应,以此凸显文章的思辨色彩。考生进行权衡判断的过程,就是紧扣写作任务“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的论述过程。

二、摘句靓化,让论证雄辩有力

当下基于情境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变革,尽管其侧重点已经转移到对考生逻辑思维的考查上,但这并不等于考生可以忽视论证的运用。考生在写作时依然要做到言之有据,论证有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论述坚实强劲,得到阅卷者的认同。

发言稿是一种以论述为主的文体,在论证上可以借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一般而言,议论文的引用类型可分为引用、嵌用、化用三种。引用最易操作,考生只消锁定材料立意,然后将与主旨有关的名句引入论述中即可;嵌用需要将名句嵌入自己建构的语句中,相当于间接引用;化用是引证的最高境界,需要将名句化解开来,根据行文表达的需要,解构后再重构,灵活运用,并最终与文章题旨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考生能够巧妙地借助化用来论证,不但能创新语言表达方式,破解论述本身的平淡,增加文章意蕴,还能深化文章思想,靓化主题。如例文首段引用《诗经·小雅·车辖》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强调鲍叔“行为正大光明”。次段引用韩愈《马说》中对“伯乐”与“千里马”的评述,喻指鲍叔与管仲的关系;引用老子之言,论证鲍叔是智者的观点……客观而言,考生对名句的适当引用确实让文章论述更加精彩,更具说服力。特别是在考场作文中,如果考生能够在论述中使用嵌引或者化用的引用方法,那么不管是在论证的语言呈现上还是在行文的逻辑张力上,自然都会更胜一筹。

三、基于语境,让交流符合身份

自从高考改革实施以来,高考作文题始终扣住任务、情境、辩证三个维度进行命制。2020年的10套作文题,也未曾背离上述三个命题维度。对于常规的情境作文,命题者时常会通过对某事件、某主题或某人物的讨论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譬如“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等,考生被限制在这种具体语境之中,直面问题,与交际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进而完成题目规定的写作任务。情境式写作要求考生根据作文题目设置的情境改变自己写作的“身份”,这是考生写作切题的最初要求,也是完成任务的原点,考生唯有立足于此,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给读者代入感。由此可见,作文材料中的情境解决了考生“在什么情形下写”的问题。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任务中的“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就将写作的情境限制在“班级读书会”这一特定背景中,考生的发言必须贴合情境才能完成任务要求。再如例文末段中的“同学们,鲍叔的慧眼慧心让我们敬慕,但也应引发我们的反思”即是对命题情境的一种呼应。但是就整篇文章而言,考生对与交际对象的关联以及自身的代入,显然做得不够。如果我们将文章开头的问候语和结尾的结束语删掉,那么这篇作文就是一篇普通的议论文,而不是发言稿。所以,让交际有更多呈现、让互动有更多渗透是凸显语境的重要途径。

四、规范体式,让文体特征凸显

高考作文最基础的文体要求莫过于“写什么像什么”。写记叙文就得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以情动人;写议论文就得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见解、提出看法、以理服人。多年来,高考作文题除北京卷规定了具体文体外,其余试卷都说“文体不限”,但其实都保留着“明确文体”的要求。高考作文阅卷规则里也一直有“要有文体意识”的要求。最近两年,全国卷越来越多地要求考生写应用类文体,2019年全国卷Ⅰ为演讲稿,全国卷Ⅱ为演讲稿、书信或观后感;2020年全国卷Ⅰ为发言稿,全国卷Ⅱ为演讲稿,全国卷Ⅲ为书信,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为主持词。越来越重视写作的实用性,突出了高考改革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影响。基于此,考生在写作时就需要规范体式,让文体特征得到充分的呈现。

猜你喜欢
鲍叔权衡发言稿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我来做侦探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权衡
最高的权衡境界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