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诗歌应有义,觅得解题高效方
——以2020年全国卷为例谈诗歌鉴赏题的备考

2021-04-08 08:19安徽陈士同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观题答题试题

安徽 陈士同

2020年的十套高考试卷,都考查了诗歌鉴赏。尽管各套试卷中该部分所占的分值和考查的题型都不同,但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却大同小异。

自高考改革以来,从试题的区分度来看,诗歌鉴赏的考查难度系数较大。而从历年高考反馈的信息来看,考点基本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近几年,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总体偏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古诗词言简义丰、结构跳跃性大、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文本;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答题时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照解题规范答题,导致失分。

山东和海南两省在2020年使用了新高考卷,不论是试卷的体例结构,还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分布,都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按照高考“稳中求变”的指导原则,高考试卷发生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不大。既然如此,高考语文试卷的保留专题——诗歌鉴赏题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诗歌鉴赏题有难度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攻克难关是教师在教学备考中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按照惯例,要攻克难关,分析和研究高考真题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研究自主命题的试卷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认真分析高考真题,探寻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对平时的教学和备考具有更积极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以2020年三套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为例,探寻隐含在试题背后的命题思想,总结试题的共性规律,以服务于教学与备考。

卷区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诗歌题材和韵诗哲理诗咏物诗考查内容客观题: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主观题: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客观题: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主观题: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客观题: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主观题: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考查知识与能力点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续表

分析上表不难看出,2020年三套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在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学科思维与学科素养以及设题视角的选取都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是围绕文本展开;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也好,对思想情感的分析也罢,都建立在对文本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但不管是宏观的整体考查,还是微观的局部检测,如果不全面地理解文本,就很难准确解题。笔者认为,针对诗歌鉴赏的学习备考,应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诗歌内容是前提

诗歌鉴赏除了要清楚诗歌的表层含意,还应读出诗歌的深层含意,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学阅读手段,挖掘诗歌内蕴。在整个过程中,读出诗歌表达的基本内容是前提。如果对诗歌表达的内容都不甚了解,就根本谈不上欣赏、鉴赏和评价。

从篇幅来看,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和戏剧。不论是诗还是词、曲,文字都极尽可能地精简,言简而义丰,而篇幅的短小、结构的跳跃、文字缀连方式的独特,都为阅读理解增加了难度。不过,万物皆有法可依。尽管诗歌独特的体式为阅读理解增加了难度,但是从读诗、解诗的角度来看,理解、鉴赏诗歌还是有章可循的。所以,阅读时,目光不要仅停留在诗的内容上,同时也应关注标题和注释,里面往往也有很多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至于作者,按照“知人论世”的阅读理论,对作者做一些基本了解有益于读懂诗歌。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在读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可以读出其在诗歌中的深层含意。例如2020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标题较长,准确理解标题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奉和”,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见寄”,寄给“我”;“次韵”,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和诗。由此可知,此诗是皮日休患病在家给陆龟蒙写诗后,陆龟蒙以诗会友的唱和之作。一个标题,不仅交代了诗歌的题材,还明确了作诗的原因和所写的内容。弄清楚这些问题,再去品读诗歌,就能确定理解的方向和范围。

明确标题包含的内容,是对诗歌的宏观把控。而要全面理解诗歌,需要走进诗歌内部,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需要抓住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意境,明确诗人在表情达意时使用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诗歌语言时,除了要准确把握语言的直指义,更要理解其在诗歌语境中的寄托义。不同的作家以文写意、以文寄情时,因人生际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言说方式,从而表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特点。对语言的观照,不是以字字落实的方式对诗歌进行“分解”,而是要抓住关键词,像名词(表意象)、动词(赋予描写对象以生机活力,体现对象的特色)、形容词(描写意象的鲜明特色或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副词(表示程度或状貌)等。在理解和分析意象时,除了要清楚它的实际意义,还要理解它在诗歌中的独特意蕴和情感寄托。自然之物经过文字再现后,就被烙上鲜明的主观色彩——“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且这种“色彩”经过长时间沉淀后,会成为一种普适性的文化意蕴,像柳这一意象,寓意送别,桃花寓意友情,酒成为寄愁解忧的工具等。所以在赏析诗歌时,如果只看到词的本义,而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无法真正读懂诗歌。《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中的“百亩蕙”“三秀芝”“野鹤”“江花”等意象,本是自然之物,但将其移入诗歌后,这些意象就有了独特的诗中之意,要么用典寓意,要么象征寄情。也正因如此,才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理解与赏析诗歌,除了要重点关注语言和意象,也不要忽视注释。注释的作用大致分为对作家与背景的介绍、关键词语的解释和写作技巧的补充。创作背景是理解诗歌的切入点,而对关键词的解释和写作技巧的说明则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就陆龟蒙这首诗而言,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命题者提供了5个注释,既有对关键词的解释,也有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准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二、明确考查目标是关键

从2020年开始,高考不再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虽然不再对学科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作明确划定,但是按照高考“稳中求变”的指导原则,学科考查的总体内容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就语文学科而言,从传统高考进入新高考,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考查要求没有发生质变,改变的只是命题的方式、考查的维度和设题的意图等,“情境”的移入,也让试题的针对性更强,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形式各异,难易程度不同,但都严格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原则。就诗歌鉴赏考查的维度看,“理解、鉴赏、评价”是诗歌鉴赏考查的层级,既有对语言与形象的理解和赏析,也有对情感和观点的理解与评价,还有对技巧手法的鉴赏品味。就具体试题而言,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原有的固化封闭的考查形式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鲜活开放的动态形式。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把“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高考试题中的情境是问题情境,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活动场域,要求考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其中,材料设置了明确的话题范围,这是命题的立足点和解题的依据;问题的设计来自材料,思考和解决问题必须回到材料中;而解题则要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整合、加工,把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信息挖掘出来,以文答题。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明确考查的范围、命题的意图和解题的依据,这样才能提高准确性。2020年全国卷Ⅲ陆游的《苦笋》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为一首咏物言志诗,该诗的四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状物、寄情、言志,首联从日常饮食写起,“忽眼明”点出诗人的惊喜,把苦笋比作婴儿,极言自己对苦笋的喜爱之情;颔联用双关技法,既写苦笋的形状与味苦,也写如苦笋般天性高洁耿介的人;颈联由对苦笋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借魏征的典故告诫孩子不应拔取太多苦笋,要给机会让它们自由生长;尾联以议论表达观点,揭示诗歌主题——人才的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简而言之,从表层意思理解,诗歌是咏苦笋;从深层含义赏析,诗歌旨在寄情寓理。明确这些内容后再去解决相关问题就不再困难:客观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其中C项“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的设题点是对颔联中“苦节乃与生俱生”的理解。如果从浅层意思理解,这样说似乎有道理,但把它放在整首诗中品读,就会发现这样理解偏离了诗歌的本义。解答诗歌鉴赏题除了要准确定位设题点,还应理解诗句表达的深层意义;主观题是对词的本义和象征意义关联性的分析和鉴赏,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指向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从全诗的内容看,写苦笋的形与神实则是言人的神与志,至于两者有怎样的相似度,通过具体分析诗句就能得出。联系史实并结合诗句,作为著名的谏臣,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犹如苦笋般令人难以接受,颔联中苦笋“耿介”“苦节”的特性与魏征刚直方正的品格极其相似,两者在诗中融为一体。

三、规范答题意识是保障

准确理解诗歌,明确诗歌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定位设题范围,为答题奠定基础。就诗歌鉴赏题而言,两道题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题思维,这就要求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是从诗歌中衍生出来的,命题人严格遵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原则,根据该知识点设题的能力等级命制试题。这样,在准确理解命题精神、吃透命题意图的情况下,遵循“以诗解题”的原则答题,才符合要求。不同的试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式。

“万物皆有法,有法皆可依。”诗歌鉴赏的解题之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严格的规范意识。此处的规范是要树立文本情境意识、问题情境意识和答题程式意识。材料是命题、答题的根据。只有准确对接试题与材料,在两者间实现贯通,才不会出现偏差。诗歌鉴赏题如此,其他的试题也如此。先准确理解材料,找准问题在材料中的位置,然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解题的范围与方向。如2020年全国卷Ⅱ的第15题“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从问题设置看,这一道题包含两个小问题,“什么样的道理”是针对诗歌本身提出的,“有何启示”则要求考生把诗歌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入乎诗内,还要出乎诗外,两相结合才能全面完整地答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文言文翻译题、诗歌鉴赏主观题、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观题等,因考查的维度不同,能力点有差异,故解答时有不同的要求。对于诗歌鉴赏题来说,炼字题、技巧题、形象分析题、思想感情题、评价分析题等都各有章法。以技巧题为例,分步作答是总体要求,具体操作时一般可以按照如下程序展开:明确表达技巧的种类→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各技巧在诗中如何运用→使用技巧达到的效果。这种“中规中矩”的模式条分缕析,让人一目了然,比较实用。

既然试题出自具体的情境材料,且答题有具体的情境设定,那么实际操作时,就应该立足材料、依据情境、遵循规范。例如,王安石的《读史》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针对当时社会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达自己的历史观。诗歌首联发问,以鲜明的对比表现自古以来无数高人贤士的悲哀;颔联承接首联,指出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都难免被误解,流传至今的史实只会更加失真,进一步表达历代高人贤士的悲哀;颈联客观评价史书,认为流传下来的典籍并非都是精华,史书难以写出高人贤士真正的精神,以此提醒人们在读书时要保持批判态度,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尾联以沉痛的笔触写史书上的微末记载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高人贤士的精神意趣,但俗儒们却将史书中的糟粕视若珍宝。明确了诗歌的内容,第14题的解答就有了依据,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说法在原诗中找不到依据;而第15题有两个小问题,第一问是针对整首诗歌设计的,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这首哲理诗意在阐发“史书由人编写,难以做到绝对客观公允,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无可避免”的道理;而第二个问题是由诗歌引申开来,与现实对接,即诗歌蕴含的哲理对当下的启示:既然史书记录无法做到绝对真实,那么读书时就应该保持批判的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有善于分辨,不盲从,才能开卷有益。

猜你喜欢
主观题答题试题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挑战答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