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化研究·江南派电影研究专题 倪祥保主持江南派电影与吴文化

2021-04-15 04:36倪祥保
东吴学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派江南苏州

倪 沫 倪祥保

2020年8月20日,在党和国家倡导努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语境下,在电影界强调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氛围中,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在苏州主持召开了“江南影像,电影百年——新时代语境下的江南派电影”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等地多位电影学人、电影导演和电影传媒工作者参加了该次学术会议。会议通过线下线上结合、以线下为主的方式进行。会议首次提出“江南派电影”概念,首次以“江南派电影”为名举办由多地学者和相关业界人士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具有理念上的原创性和学术上的开创性。有感于此,特别撰写本文,尝试为推进江南派电影研究奉献微薄之力,并就此请教于方家学人和广大读者。

一、苏州为何可以说最江南?

苏州为何可以说最江南?关键一点就在于苏州的文化。一个比较简要而有说服力的原因是,更狭义的江南(详见后面论述)及其文化所对应的空间区域,与相对狭义的吴文化基本重合,两者所指的文化内涵相近相通,而苏州文化一般认为是吴文化的核心①倪祥保:《苏州文化与先吴及吴文化关系新探》,《东吴学术》2019年第3期。。正如不少概念会有广义和狭义一样,吴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吴文化的广义和狭义,在学术界事实上又可以是多解的。比如,广义吴文化可以指先秦吴地一直沿袭至今的吴地文化,而相对狭义的吴文化,则通常指春秋吴国的文化而不包含三国东吴时期及以后的。在另外的研究视野中,狭义的吴文化,则主要不强调其文化历史的时间阶段性,而是强调其文化历史的空间区域性,一般以太湖流域为主。本文在此所说的吴文化,通常侧重于狭义的,并且主要是就其文化历史的空间区域性而言的,其空间地域以太湖流域为核心,主要涉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上海、杭州、嘉兴和湖州一带。

一般地说,狭义的吴文化,长期以来一直是吴文化的核心及精华所在。中国近代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先生说过:“自从六朝以至于今日,大约是吴越的文明该做中国全部文明的领袖罢。吴越区域之中,又大约是苏州一处该做得领袖罢。”①刘半农《:老实说了吧》,第37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这不失为卓越之识。稍加关注就可了解,吴文化以崇文尚美为主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创造“吴”字甲骨文时代应该就被人们认识到了。甲骨文“吴”的造字构形表意是指说话或唱歌的成年(男)人,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是指载歌载舞的人;金文的“吴”,则明显是指正在唱歌的人。用一个成年(男)人说话或唱歌乃至载歌载舞来表示“吴”地之人的历史含义究竟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表示以苏州为核心的太湖流域一带人说话比较柔声细气,歌声婉约好听。成年(男)人说话总体柔声细气或歌声婉约好听,相对总体说话粗放豪爽和歌唱阳刚的创造甲骨文的我国中原地区人而言是富有特征的,所以这个造字可谓抓住了中原地区人对当时吴地之人的精气神认知最为具有特征性的部分。本文笔者这个解读的可信度与正确性,除了笔者已经发表相关论文的论证支持,在此还可再举两个汉字的形义结构分析来进行很好的简洁佐证。第一个是“误”字。为什么误导的“误”字要以“吴”为声旁?对于汉字构造来说,无论是声旁还是义旁,其实对所造文字的意义表达一般都有重要作用,或者说都因此有相关表意方面比较直接的相近相关。因为吴地人说话早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了,说得好听,容易误导,甚至就是所谓花言巧语也。这就是说话误导之“误”的造字要使用“吴”作为声旁的根本理由之所在。第二个是娱乐的“娱”。为什么娱乐的“娱”(古汉语“吴”“虞”声相近、义相通,可知“误”“娱”的古声亦相近)中也要“吴”为声旁?符合历史认识的简单回答是:因为吴地女孩(吴娃、吴娘——吴地女孩,自古是美女的代名词)既漂亮、说话好听,又善于歌舞,所以特别能让人开心愉悦。这既说明甲骨文时代创造汉字的中原地区人们,就对吴地先民这些婉约柔美特征有所了解了,又说明上古吴地不仅有软水温山,而且早就有吴侬软语及其优美歌唱了,其文化艺术应该以婉约唯美见长。苏州籍著名中国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优美的吴歌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了②王卫平:《论吴文化的基本特征》,周向群主编:《吴文化与现代化论坛》,第13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先秦诗人宋玉在春秋吴国被灭亡很长时间后写的《招魂》诗中还是写“吴歈蔡讴,奏大吕些”③宋玉《: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朱熹:《楚辞集注》,第1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极力赞美诞生于吴地的优美民歌“吴歈”,这就是很好的证据。由此可见,西晋著名苏州文学家陆机写下著名诗歌《吴趋行》赞美苏州民歌“吴趋”之后,有为世人更多了解的“吴歌”,而在“吴趋”之前还有为宋玉这样先秦大诗人所赞赏的“吴歈”——先秦时代吴地诗歌的美称。这一方面证实顾颉刚先生的观点确实不无道理,同时可见文化艺术的唯美在以苏州为核心的吴文化区域确实是历史悠久而源远流长的。

古人曾经训“吴”为“哗”。《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胡考之休。”《毛传》:“吴,哗也。”《郑笺》:“呉,旧如字。《说文》作吳:‘大言也。’”朱熹《集传》:“吴,哗也。……能谨其威仪,不喧哗,不怠敖,故能得多寿考之福。”④阮元《:十三经注疏》,第60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有人因此潜在而自觉不自觉地将“吴”和“武”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笔者曾经专门撰文予以辨正⑤倪祥保《:“ 吴”初义辨正与先秦吴文化研究创新》,《东吴学术》,2016年第4期。,在此不予展开。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吴文化的底色和基调确实几乎从来就是以崇文尚美为主的,这不应该被怀疑。中国第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轮美奂而婉约精雅的昆曲诞生在苏州,那并非偶然。昆曲(剧)不仅被尊为“百戏之师”①也有尊其为“百戏之祖”者,现在通常认为说“百戏之师”可能更合适。,而且应该是所有中国戏曲(剧)艺术中最为富有文学艺术内涵及委婉唯美特征的;同样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古琴的琴乡,也被确定在继承传播古琴技艺更好的苏州常熟;苏州一个城市有9座精美绝伦的世界文化遗产私宅园林,其小巧精美雅致享誉世界;苏州评弹和苏剧在地方曲艺中都以抒情细腻柔美动听见长……因此,“苏州最江南”这个现代广告语,其内容在过去和现在都非常符合历史真实,一点都不夸张。正因为此,以苏州为核心的吴文化对江南派电影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对其独特审美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自然具有铺就文化底色和提供艺术基因的作用。从某种角度看,这就是江南派电影与吴文化关系最为深厚和最为主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基础之所在。有理由相信,在江南派电影概念被明确提出和相关研究被正式启动之后,相关江南派电影的创作和批评之间会有更加积极的互动推进,江南派电影的发展和传播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二、诗意江南与江南派电影

诚如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江南这个地域名词在中国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即长江之南,如宋玉(也有说是屈原的,不展开)《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②朱熹:《楚辞集注》,第14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狭义者,即长江下游的长江之南地区,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由于长江部分地段流向是由南向北的,所以部分江南地区又被称为江东,如李清照诗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江东”,其实也是指江南地区。所谓的狭义江南,原先一般包含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上海、浙江东北部、皖南和赣北等长江以南地区。随着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狭义的江南越来越与本文前面所述狭义的吴文化所对应的空间区域相一致,即主要以太湖流域为核心,涉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上海、杭州、嘉兴和湖州一带。其主要原因和理由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就长江走向图来看,其下游部分,从南京开始明显改变自南向北的流向,而是再次呈现完全自西向东的流向,于是形成长江下游的真正“江南”之地。这就是本文将狭义吴文化存续空间区域与所谓狭义的江南空间区域一致起来的重要理由之所在。其次,之所以没有将三国东吴建都的六朝古都南京列入狭义吴文化区域,是因为春秋吴国灭亡后,以其为代表的吴文化影响范围明显缩小,而南京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又兼容了太多非春秋吴国文化的因素,事实上已经长期明显游离以苏州为核心的狭义的吴文化圈,所以笔者不怎么倾向于将南京列入其中。这个情况,就像江苏的徐州,就其历史文化特征而言更多属于齐鲁文化圈的道理有相通之处。再次,就良渚文化已经比较充分完全的考古发掘来看,其辐射范围主要包含现在整个苏州大市地区和上海部分地区,这应该是学界所谓“先吴”③倪祥保:《“ 句吴”之谜》,《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15日。文化的主要存续区域,其也基本对应着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对此,读者完全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可以给予强烈批判,限于篇幅以及这毕竟不是本文的主题内容之所在,不予展开更多论证。历史地看,江南,尤其是狭义的江南,是中国一个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历代以经济繁荣、文化先进、重视教育和人才辈出等著名。江南这个地域命名及相关概念,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如前文所举例的宋玉《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④宋玉:《招魂》“:吴歈蔡讴,奏大吕些。”朱熹《:楚辞集注》,第1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因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根据宋玉“哀江南”诗句而命名写下的《哀江南赋》后,“江南”一词日益声名大振,从此便衍生有“文化江南”和“诗意江南”等概念,以及引发绵延不绝的相关主题诗歌创作及相应的文化艺术研究。顺便强调一下,本文不予特别强调的江南一词,其实大多是指本文所谓更为狭义的江南。

由上可知,江南不仅是个地域名称,而且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历来是很有文化表征和诗情画意的。它的诗情画意,可以是先秦大诗人宋玉放歌的“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可以是汉乐府民歌吟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可以是白居易赞美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美学家朱光潜在《刚性美与柔性美》一文中引用过先人的诗句“骏马秋风冀(蓟)北,杏花春雨江南”。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第227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这其中的“杏花春雨江南”,就是中国历代文学艺术家对江南文化及诗意最简洁的基本提炼和高度概括。这个高度概括的诗意提炼,众所周知而深入人心,既很自然日常,又很婉约唯美,经常会带有一点淡淡的感伤,特别能表征江南的诗情画意及审美风格。在这历史文化艺术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江南派电影,自然更容易具有婉约唯美及淡淡忧伤的审美特征。江南派电影的主要审美风格特征,应该是本此而来,或者说它的文化艺术土壤,就是狭义江南这块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环境崇文尚美的富庶之地。

一般地说,江南派电影,应该是以江南人文自然生活为主要题材、以江南历史文化艺术为主要审美趣味的电影。通常情况下,江南派电影的主创人员,尤其是编导人员,也更多为江南文人或长期生活在江南且偏爱江南文化诗意的艺术家。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朱石鳞、蔡楚生、费穆、郑君里、吴永刚、包天笑、周瘦鹃等,新中国之后开始创作电影的如谢晋、水华、白沉、吴贻弓、黄蜀芹等。根据关于江南派电影的相关界定,可以列入江南派电影的影片,比较典型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故事片《渔光曲》(1934),有被称为中国现代电影开山之作的《小城之春》(1948),有优秀现代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春蚕》(1933)《林家铺子》(1959)和《早春二月》(1963)等,有新编现实题材电影《小玩意》(1933)《枯木逢春》(1961)《蚕花姑娘》(1963)《满意不满意》(1963)《舞台姐妹》(1965)《小小得月楼》(1983)和《美食家》(1985)等,还有传奇戏曲电影《秋翁遇仙记》(1956)《追鱼》(1959)《柳毅传书》(1962)和《红楼梦》(1962)等。当然,就艺术审美风格而言,江南派电影也应该不完全受到地域题材和主创艺术家籍贯及其长期生活地等方面的人为限制,比如胡炳榴导演的《乡音》等影片,甚至比如早先比较有代表性的革命红色电影《柳堡的故事》等。这就是说,江南派电影,从影片内容及审美风格来说,或者也可以有狭义的所指和广义的能指,尽管相对而言一般应该以其狭义者为主。

说到江南派电影,其实这里有一个具有地域特征电影能否称之为派的问题。回答是基本肯定的。需要说明的是,什么派电影和什么学派电影,其实有很大差别。在电影领域里,有称学派这个做法,但完全称得上学派的,好像只有蒙太奇学派,曾经有过的动画中国学派和英国勃列顿学派等,都是富有地域及艺术创作特色的流派,其实离一般所言的学派明显有距离。所谓学派,不仅有风格层面的某种一致性,而且起码应该是有相对独特的学术思想、学术主张的,比如古今中外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剑桥学派等等。相对而言,只被称之为派的艺术流派,则主要在艺术风格层面具有一定传承连续的相近趋同就可以了,比如桐城古文派,虞山琴派等等。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方面的考虑,地域特征和审美风格非常鲜明的如美国西部片,中国西部电影,都没有称学派。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围绕“江南派电影”组织研讨,首次提出“江南派电影”命名,有回避学派说法而强调地域特色之流派的意味。这个做法及考虑符合事实和常理,应该比较可行。这就是说,根据历史和现实来看,江南派电影的命名在理论上可行,在实际上也可行,并且应该富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提出江南派电影命名的现实意义,其实与主张文化自信和努力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密切相关。中国电影界目前正在积极于创建中国学派,北京电影学院还成立了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应该说,建立中国电影学派的想法很好,也应该努力去加以实现。但是,一个学派的形成,没有广泛而有具体、坚实而有特色的建设基础不行。就整个电影形成中国学派而言,首先需要有更多作为中国电影部分的,比如中国西部电影,比如江南派电影不断建设发展并获得国内外比较广泛的认同才有可能。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此,首先要把诸如影响较大的中国西部电影、事实上也富有特色而且艺术成就很高的江南派电影持续建设发展好,还应该包括富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动画片,这才是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的务实之道和成功之路。

三、江南派电影与吴文化

从文化传承影响的意义上来说,江南派电影不仅与江南文化明显相关,其实与以苏州为核心的吴文化自然也密切相关。因此,继续创作江南派电影和深入研究江南派电影,都不可忽略吴文化和苏州文化对其的自然影响和潜在作用,或者说应该积极关注吴文化、苏州文化与江南派电影在过往、当下及今后的相生相长。这其实也就是提出江南派电影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及文化价值之所在,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艺术影响。

以苏州为核心的吴文化所具有的崇文尚美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江南文化非常趋同,这使得受其影响的江南派电影更多具有追求文化意涵和艺术优美的特征。按照西方美学的基本观点,艺术美和自然美都可以大致分成两大类:崇高美和优美。这西方审美的两大类,其实非常接近于中国传统审美中强调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稍加了解可知,西方的优美和中国的阴柔之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审美对象的“尚小”。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审美对象的“尚小”,可以指更多关注小题材、小人物,注重百姓生活和日常叙事,即更多发现“俯拾即是”的日常生活审美及其艺术情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代表当时中国电影主体和主流的上海电影中,就出现过一大批具有这样文化审美追求的电影,比如《马路天使》《小城之春》等。就非常优秀的影片《马路天使》来说,如果审美立场和审美角度不对,可以认为影片表现了破坏社会景观的社会盲流群体,甚至是破坏社会风气的下贱人生。但是,影片就是将多个几乎都不得不向马路讨要生活的社会底层小人物描写得非常生动感人,尤其是歌颂毫无亲情关系的他们竟然是如此的真诚相互关心和无私的相互帮助,令人感动而油然而生同情和赞美之情,特别能够使人联想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甚至是当代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影片《小偷家族》。尤其是《马路天使》以苏南民歌小调创作的插曲《天涯歌女》,更使影片的江南派艺术特征得到很好的渲染和升华。而费穆先生最著名的影片《小城之春》,就像昆曲艺术借助于极其简单的场景和很少的人物,把一个具有“三国四方”复杂男女感情关系的故事,没有向爱恨情仇方面进行铺陈渲染,而是非常真切地认真讲述了一个发乎真情而止于人理的情感故事,不仅使观众感受到抗战之后江南小城的衰败破落与生气恢复并存,以及人间悲欢离合的自然生发与绵延开去,无愧于简洁而隽永、婉约而凄美的一个成功典范,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电影创作的巅峰作品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发展自然带有一个崭新政权诞生所带来的很多特色,但是江南派电影还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展,这首先特别集中地表现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作品中,比如《早春二月》《林家铺子》《城南旧事》等。如果说《早春二月》和《林家铺子》都拍摄了非常典型的江南生活故事,那《城南旧事》表象上则讲述了特别北方的生活故事。然而,非常具有江南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的吴贻弓导演,还是让影片“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忧伤”的主体风格,更加契合了江南派电影的艺术审美,就像张艺谋将苏州作家苏童笔下的小说安排到山西乔家大院里演绎那样实现了艺术创作的恰当,也像冼星海在整体质朴粗狂《生产大合唱》中用柔婉流畅、具有江南风味浓郁民歌风格谱写的歌曲《二月里来》那样出彩。此外,当然还有相对而言比较朴实的现实题材影片,如《蚕花姑娘》《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那山那人那狗》《暖》等等。以在中国内地没有售出一个拷贝而在日本艺术影院获得交口赞扬的《那山那人那狗》来说,不仅让人思考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情况下江南派电影的生存发展问题,也让人思考如何学习日本电影不靠大片、不靠保护措施而始终连续保持较好本土电影票房占比问题。韩国的当代现实生活题材影片《寄生虫》获奥斯卡双料大奖,其实还是比不上《入殓师》《小偷家族》等当代现实题材影片更具美感和耐人寻味。日本本土电影几乎没有好莱坞式高投资、高美学、高收益的大片,讲述日常生活美的电影至少从小津安二郎导演开始,一直是其主流题材之一,并且总能实现很好的本土票房。这对当代中国电影创作应该具有很好的启迪,只是觉醒者至今还非常有限,所以曾经的江南派电影的目前发展态势并不理想。

艺术需要丰富多彩,既包括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也体现丰富多彩的审美风格。江南派电影事实上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历史,也具备继续建设发展的良好基础。这种电影的审美风格和文化价值,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也完全应该有一席之地。就故事内容和审美风格来说,江南派电影有的像好莱坞电影《金色池塘》那样温情脉脉而富有诗意,有的像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那样平凡朴素而艺术韵味绵长,有的则像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那样日常琐碎而令人唏嘘感怀。江南派电影及其创作实践特别告诉人们,艺术可以讲述非常超凡的生活内容,如战争灾难、超级英雄、神话传说和魔幻故事等等,也许更需要表现常态平凡的人间故事,如男耕女织、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爱的故事等等。值得强调的是,创作江南派电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并非没有阳刚之气和浩然之气,就像20世纪被称为“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的代表人物周瘦鹃,在卢沟桥事变后写下了如此义薄云天、气冲霄汉的《卢沟桥之歌》:“此其时矣!此其时矣!秣我马,厉我兵,冲上前去,抵抗敌人,我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一寸寸国土,一寸寸黄金,谁要抢着走,我和谁拼命。战而胜,长在卢沟桥扎我的营;战而不胜,就把卢沟桥作我的坟。”要之,江南派电影应该是一种非常真诚的电影态度,就像吴文化和苏州文化的审美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生活态度,都非常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研究和发扬光大。只有这样,中国电影和中国文艺才能不断创造万紫千红、满园春色的绚丽多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奉献一片更为美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学派江南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苏州十二忆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