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端运用膏方调治高血压病经验*

2021-04-17 20:28邱伯雍魏易洪周端
河南中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周教授膏方高血压病

邱伯雍,魏易洪,周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200032

高血压病作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威胁居民健康并加重公共卫生负担。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处于上升趋势,最近一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8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3.2%,约为2.445亿[1]。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不当生活方式、年龄、遗传及代谢紊乱等因素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病进程,迁延难愈甚至损及机体脏腑功能[2]。目前,国内高血压病患者的有效治疗率、控制率处于较低水平[3],是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难题之一。

膏剂是中医传统剂型之一,源于先秦,盛于明清,在近现代发展迅速,应用广泛。膏字,《说文》义肥也,《韵会》言泽者曰膏,《博雅》释为滑泽。膏方又被称为膏滋药,可润泽脏腑孔窍,康体延寿。膏方在慢性病的调治中颇具优势,可疗疾,可养生,既治已病,也防未病。诸多医家常开具膏方来调治高血压病,不仅临床疗效显著,口感受喜,在实验中也被证明可以通过多种机制等来改善高血压病对心肌重构的作用[4-6]。

周端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协会膏方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中医学会膏方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起草全国中医膏方工作规范性文件。周教授从医四十余载,擅于运用膏方调治疾病,对高血压病的膏方治疗亦颇具经验,临床效果显著,现将周老师运用膏方调治高血压病经验总结如下。

1 察虚实之变,分期辨治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风眩”“眩晕”“头痛”“中风”范畴。该病易于诊断而难于辨治,多与个人情志、饮食、年龄及遗传等因素相关,病因复杂且病程较长,导致该病虚实错杂难辨。周教授认为,该病总属阴虚阳亢,虚者多而实者少。久病体弱乏力脉沉细者多属虚,新病体壮面赤头痛脉弦者多属实。不可一味进补却补其标实,亦不可一味散泻而伤其本虚。临证之时,切虚实之变,察色按脉,听声视息,方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正确辨治。

周教授认为,高血压病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期,在高血压病初期、中期应用膏方较为适宜。疾病初期,血压高低起伏不大,症状较轻,患者多为阳亢之实症,宜平肝潜阳。中期,症状显露,虽未明见脏器损伤,但此病迁延日久,必累及他脏,此时患者有本虚之苦,无标实之急,治疗应调补虚实,平和阴阳,遣以通利气血之膏品,往往收效甚佳。高血压病晚期患者往往伴有一个或多个靶器官功能不全,此阶段宜用膏方治疗。周老师强调,患者多有瘀、痰、湿等标实,故应重视复杂的病理因素,坚持虚实之辨,病证相合,标本兼治,用膏剂滋补肝肾、补心健脾的同时,加以调气化湿、活血通络之法,扶正祛邪兼顾,徐徐图之。周老师认为,膏方可与西药一起更稳定的控制血压波动,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发挥膏方滋补脏腑之疗效,保护靶器官,延缓高血压病进程。

2 辨证与辨病、辨体质相结合,注重情志调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特色治疗模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均有记载[7]。辨证可以从四诊八纲对疾病进行归纳分析,综合施治,但缺少对疾病诊断、病机等规律的认识;辨病可以从疾病内在规律出发,抓住核心要点,但要认识到对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两者有机结合有益于高血压病的诊治[8]。周老师运用膏方治疗时,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患者证虽有异,但对证选药时,应选择兼备降血压效果者[9]。如高血压病证见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10]、地龙[11]、槐花[12]等平肝熄风降血压;血脉瘀阻者,选用川芎、山楂[13]、蒺藜[14-15]、茺蔚子[16]等活血降血压;风湿痹者,使用臭梧桐[17]、豨莶草[18]等祛风湿降血压;水肿小便不利者,选择罗布麻叶[19]、玉米须[20]、车前子[16]利水降血压;肝肾不足者,以桑寄生[21]、杜仲[22]等补肝肾降压;热象重者,可选黄芩[23]、黄连[24]、菊花[25]、夏枯草[26]等清热降血压。

《灵枢》中把人细分为五行人、阴阳五态人等二十五种体质,又据气之盛衰把人分为肥、瘦、常、勇、怯等体质[27]。张景岳以阴阳理论为基础,根据人的先天禀赋、脏腑强弱把人分为阴脏、阳脏、平脏三种体质。体质学说的运用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言:“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格致余论》曰:“肥人湿多,瘦人火多”。高血压病患者的体质虽各有不同,但具有动态的相对稳定性,周教授强调,辨证时体质与证、治紧密相结合,不仅可以针对性用药,还能根据其体质特征预防性用药。根据患者体质特点,在膏方药物选择中,周老师选用陈皮、制半夏、厚朴、生白术、茯苓、薏苡仁、胆南星等药物,针对肥人痰湿质;选用鳖甲、知母、黄柏、牡丹皮等药物,针对瘦人阴虚体质;又据老弱不同,老者益用黄精、山萸肉、玉竹、麦冬、黄芪、仙茅、桂枝等滋阴补阳,使其气血向盛、肌肉向滑、气道向通,弱者据其“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使其“昼精而夜瞑”。周老师运用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的治法,适应了人体肉之厚薄,形之寒温,饮食之宜,避免了《素问·征四失论》所言之“治之三失”。

周教授运用膏方调治高血压病时非常注重情志调节。一项对3 70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继发性高血压病病因构成中,心理因素性高血压病患者比例居于首位[28],证实了情志因素对高血压病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中医认为,神乃五脏之外荣,“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反之精神有恙,神不统精气,则血脉不和,五脏不安。因此,周教授开具膏方时常加药物调畅情志:患者若伴有情志郁结,有气郁、心烦、不寐等症时,在疏导其情志的同时,在膏方中加柴胡、佛手、百合、酸枣仁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畅情志以内守精神,病自可安。

3 滋补肝肾、培元顾胃、调气活血贯穿始终

周教授从医数十载,立足经典,临床经验丰富,认为高血压病病位在头窍,与肝、肾、心、脾密切相关,阴虚是其病理核心,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素问》云:“风气通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善行而数变,风气濡养可使肝性条达,当其太过或者不及,亦可客伐肝体,正如《金匮要略》所言:“风气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肝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主升主动,肝肾同受肾藏之精充养,阴不足时易风升阳动,肝肾阴虚则风动而阳亢。在开具膏方时,周教授重视滋补肝肾、调气活血,以平肝熄风治其标,更注重补肝肾之阴治其本,常用熟地黄、黄精、枸杞、山萸肉等补肾填精,滋水涵木,以阴制阳。

《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明医杂著》也记载:“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周教授运用膏方治疗高血压病时非常重视脾胃功能,将培元顾胃法作为膏方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治则。调治血压的同时,顾护元气,增加机体抵抗力,使患者带病延年。周教授常以白术、茯苓、薏苡仁、六神曲、山药等培元健脾来“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土之气无伤,膏滋营养得以运化,元气得以输布,百骸得以滋养,气血阴阳调畅,稳定血压的同时,保护他脏,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而调脾胃实元气,养生调疾并行不悖。

高血压病日久易累及心脑血管病变,临证患者常有血瘀之患。针对于此,周老师开具膏剂之时常加活血之品,如丹参、当归、桃仁、川芎、鸡血藤、玫瑰花等,不仅可治疗“血瘀”之标实证,亦可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效果。此外,周老师常根据患者气之升降,酌加陈皮、香附、川楝子、枳壳等使人顺“苍天之气”,使各脏“阴密阳固”,故“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4 膏方运用注意事项

高血压病往往伴随代谢功能紊乱,临证时常见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此时用药应注意兼症之禁忌。病有虚损,培元固本则易壅滞,处方时宜动静结合,阴阳并行,使膏方补而不腻,行而不滞,生化无穷。在补肾健脾同时加入行气药,如枳壳、陈皮、旋覆梗、檀香等,增强气化作用,促进气血新陈代谢。血糖偏高者,在辅料上应选择木糖醇、元贞糖等代替饴糖、冰糖、蜂蜜;尿酸高者,慎用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等,可用少量琼脂收膏;失眠多梦者,可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等交通心肾;心功能不全者,加桂枝、茯苓、泽泻等通阳利水;患者大便溏稀,可加炒白术、炒木香等健脾止泻。

对于外感表证、慢病转急者,周教授常在膏方开具之前以中药汤剂等作为开路方。伴有腹胀便溏苔厚腻者,可先服健脾方以开路;血压波动较大者,近期有较大病情变化者,应优先控制血压,待病情平稳时再给予膏方调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季节服用膏方,顺时令之枢,服膏方以滋养脏腑;夏季人体阳气上升,此时经络气血流通,平素体质虚弱、精力较差、易乏力的高血压病患者亦可服用。服用膏方应忌辛辣刺激,不宜饮浓茶。人参忌萝卜,何首乌忌血制品、铁剂,应与牛奶错开服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5 典型病案

病案一:李某,男,83岁,1998年12月因“反复头晕、头痛伴胸闷、心前区疼痛3年余,头晕、头痛加剧半个月”来龙华医院求开膏方。患者自诉高血压病十余年,常服硝苯地平,血压波动于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近3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刻下症:头晕,胸闷,胸痛,项背部板滞,心悸,汗少,时有腹胀,纳少,眠差,二便正常,脉弦滑,苔薄舌红。时测血压200/110 mm Hg,心率80次·min-1,心律齐,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狭窄、增厚,查血脂血糖偏高。患者证属于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心血瘀阻,治宜养阴平肝、宁心安神、宽胸宣痹。膏方组成如下:生地黄12 g,白芍30 g,五味子9 g,桑椹12 g,密蒙花12 g,南北沙参各30 g,百合12 g,葛根30 g,山萸肉9 g,枸杞子12 g,何首乌12 g,杜仲12 g,丹参30 g,当归12 g,川芎12 g,红花6 g,玫瑰花9 g,穿山甲6 g,豨莶草30 g,瓜蒌皮30 g,桂枝3 g,石菖蒲12 g,白蒺藜30 g,天麻12 g,钩藤12 g,苦丁茶30 g,香橼皮12 g,佛手12 g,羚羊角粉0.6 g,上方15剂加辅料龟板胶450 g,阿胶50 g,黄酒200 g,饴糖500 g,西洋参100 g,胡桃肉250 g,黑芝麻250 g,收膏。嘱早晚空腹各一匙开水冲服或含化,如遇感冒等急性病时暂停服用,忌萝卜、茶及辛辣之物,西药续服。1999年11月复诊,患者仍头晕时作,偶有胸闷、胸痛,测血压170/100 mm Hg,心律齐,上方加龟板12 g,鳖甲12 g,穞豆衣12 g,以滋阴潜阳,麦冬12 g,知母12 g,玉竹12 g,加强养阴功效,泽泻10 g,地龙10 g,清热利水降血压,辅料加生晒参100 g,阿胶250 g,加强补气养血功效。2000年12月复诊,患者症状改善,血压144/86 mm Hg,口干,脉弦细,苔薄舌红。上方加潼蒺藜30 g,补肾阳、黄精30 g,补肾阴,青葙子、鬼针草清肝泄热,生白术30 g,顾护脾胃。2001年至2019年,患者坚持年末复诊,开具膏方服用,2005年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当年膏方加三棱12 g,莪术9 g,桃仁6 g,水蛭9 g,三七6 g,地龙10 g,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加郁金12 g,檀香4.5 g,行气安神。周老师根据其气血虚实之变调方加减,患者头晕发作较少,时有胸闷、心悸不适,纳眠俱可,二便正常,血压维持在130~140/80~90 mm Hg,血糖、血脂等指标正常。

病案二:龚某,女,86岁,2005年底于周教授门诊首诊。患者眩晕频作,气短、乏力,腰膝酸软,腹胀,胃纳差,寐差,口干,大便干,夜尿多,脉细,苔薄舌红。患者患高血压病二十余年,平素服降压药维持,2003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近期血压不稳,头晕加重,故来求膏方综合调理。患者证属肾精不足、瘀血阻络证,治宜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活血化瘀。以左归丸加减,膏方组成如下:何首乌9 g,熟地黄9 g,葛根30 g,黄精30 g,玉竹12 g,枸杞子9 g,女贞子30 g,鳖甲、龟板各9 g,灵芝9 g,山萸肉9 g,牛膝30 g,槲寄生30 g,桑椹30 g,太子参15 g,黄芪30 g,白术30 g,茯苓30 g,薏苡仁30 g,山药30 g,秫米30 g,仙鹤草30 g,丹参30 g,川芎9 g,当归9 g,红花6 g,桃仁6 g,鸡血藤30 g,水蛭6 g,玫瑰花9 g,凌霄花9 g,莪术9 g,瓜蒌皮30 g,郁金9 g,檀香9 g,枳实9 g,薤白9 g,石菖蒲12 g,苏木9 g,延胡索15 g,车前子15 g,婆婆针30 g,菊花9 g,青葙子9 g,茺蔚子9 g,天麻9 g,沙苑子30 g,地龙9 g,白蒺藜30 g,钩藤9 g,通天草30 g,天南星9 g,紫苏子9 g,白僵蚕9 g,补骨脂9 g,黄荆子9 g,络石藤30 g,甘松30 g,海风藤30 g,杜仲12 g,五味子9 g,火麻仁12 g,六神曲12 g,鸡内金12 g,稻芽、麦芽各15 g,梅花9 g,上方15剂,辅料加阿胶100 g,鳖甲胶100 g,黄明胶200 g,西洋参100 g,人参100 g,饴糖300 g,灵芝孢子粉30 g,山楂精200 g,琥珀70 g,北虫草100 g,黑芝麻200 g,胡桃仁100 g,黄酒400 g。2006年复诊,上方服后血压控制可,头晕等症较前明显减轻,仍口干、腹胀不适,寐差,加南北沙参各12 g,郁李仁12 g,酸枣仁12 g,天花粉12 g,生地黄、熟地黄各9 g,加强养阴。2007年复诊,诉时有气短乏力,上方加蛤蚧两对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加羚羊角粉30 g,加强平肝熄风。2009年患者行结肠癌手术,入冬续服膏方,每岁调整至今未曾中断,患者目前血压较稳定,言语清晰,精神状态可。

按:经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肾阴乃全身阴液之根,肾精不足,肝阴日耗无以为补,肝阴亏损,肝阳无以制约,上冲清窍,故发为头晕、头痛等。两则病案均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病程持续数十年。老年患者气血不利,血瘀上焦,痹阻心肺,发为胸闷、胸痛;血瘀日久,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无常,时发腹胀,纳食少而寐不佳。故周教授选用黄精、玉竹、生地黄、熟地黄、龟板、鳖甲、山萸肉、枸杞子、葛根、何首乌、桑椹、杜仲等补益肝肾、滋阴填精;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秫米、山药等培元顾胃;丹参、当归、川芎、红花、玫瑰花、水蛭活血化瘀止痛;瓜蒌皮、檀香、郁金、枳实、石菖蒲、苏木、香橼皮、佛手等宽胸宣痹、理气安神;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沙苑子等平肝潜阳。虚实并调,标本兼顾,患者虽有大病术后,每年入冬均服用膏方,不仅血压波动平稳,兼证亦得改善,病情控制稳定,带病延年。

6 结语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增强,进补膏方思想亦深入人心,一人一方,发挥中医药独特功效。高血压病病程长,患者经年受累,中医膏方治疗高血压病,不仅可以稳定血压波动,改善其头晕、头痛、颈项板紧、心慌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发挥中医治未病之功效,保护靶器官,使患者长期获益。周教授运用膏剂调治高血压病时,往往辨证准确,组方有序,患者诸症得控,带病延年,其临证思维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周教授膏方高血压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名医膏方补气血
冬令进补有膏方
出身寒门就是过吗
有一种膏方叫“量身定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郑绍周教授从脾肾论治低颅压性头痛经验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三因制宜在岭南膏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