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分筋调衡”疗法结合针刺治疗颈心综合征

2021-04-20 01:15黎俊晖彭旭明
中医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彭氏早搏症状

黎俊晖,彭旭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405

近年来,颈椎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颈椎病引发的临床症状大多以颈肩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为主,而当颈椎的病变导致支配心脏的神经受压,从而出现一系列心脏症状如胸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1],少数患者可出现心电图改变。因本病源于颈而累及于心,故称为颈心综合征。本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首诊医师容易误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从而延误了患者的最佳诊治时机[2]。有研究表明,颈源性胸痛在临床胸痛病例中占比更大[3],高达65%。因此,本病越来越受重视。

彭旭明为岭南针推名家张家维教授学术继承人,擅长运用针灸、推拿、中药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并独创彭氏“分筋调衡”疗法,对本病主张筋骨并重,前后调衡,气血同调,效如桴鼓。本研究主要探究彭氏“分筋调衡”疗法结合针刺治疗颈心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拿科彭旭明医师诊室就诊的颈心综合征患者60位,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细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例)

组别n 性别男 女 年龄/岁 病程/月对照组30 15 15 44.1±10.1 12.9±9.1 30 14 16 43.8±9.6 13.4±8.7治疗组

1.2 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第8版《外科学》[4]中颈心综合征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交感型颈椎病中的诊断要点制定:主症:①既往有颈椎病病史;②首发症状为心悸胸闷或胸痛。次症:①症状严重程度可随体位的改变加重或减轻;②急性发作时,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无效;③颈部牵引、物理因子治疗可缓解症状;④可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症状如视物模糊、汗出异常、咽喉异物感、烦躁失眠等;⑤查体可于颈部、上段胸椎棘突两旁触及偏歪、压痛或条索状结节,心脏无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①心肌酶学检查无异常;②心电图提示轻度ST段改变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偶发/频发房性早搏;③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无异常;④颈椎X线、CT/MRI检查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且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合。符合上述两大主症及次症其中1项,辅助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则诊断为颈心综合征。

1.3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自拟)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意参加本次研究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心脏有明确器质性病变或心功能低下者;心电图缺血改变明显或严重心律失常者;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或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重度骨质疏松或合并有颈椎病理性骨折患者;恶性肿瘤确诊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采用彭氏“分筋调衡”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推拿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使用跌打万花油涂抹患者两侧颈项部、背部及肩部,随后用掌揉法放松颈项部、背部及肩部浅层肌肉及筋膜,时间共约2 min;②继上势,用叠指推法沿枕下部两侧风池穴(当斜方肌上束外缘),由内向外行单方向推至巨骨穴处;再用拳推法沿足太阳膀胱经两侧(竖脊肌)力度适中,以局部产生红晕为度;③继上势,用法重点放松患侧斜方肌上束及肩胛提肌;④继上势,用扶持一指禅拨法,于患者头夹肌、颈夹肌的缝隙,逐层拨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至骨缝(关节突关节),使患者产生强烈酸胀感,操作约2 min;⑤继上势,以肘点法点按患者厥阴俞、心俞、膏肓、肝俞以及附近张力较高的阳性反应点,随患者呼吸逐渐渗透,点按过程中可于阳性反应点顺着肌肉纹理上下移动,以患者自觉酸胀为度,操作约3 min;⑥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医者左手托住患者头部,右手拇指颈后三角区域寻找痉挛的前、中斜角肌,顺着肌肉走行纵向松解至2条肌肉缝隙底部,时间约1 min;⑦维持上述体位,医者右手拇、食指以钳式手法松解患侧胸锁乳突肌,操作2 min;⑧继上势,患者患侧手臂上举,充分暴露胸大肌,医者用扶持一指禅拨法松解胸大肌于胸骨的起点,直达骨面,操作1 min;⑨保持上述体位,医者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沿患者胸大肌外侧缘往内上方寻找痉挛的胸小肌,中等力度予以松解,时间约1 min;⑩针对病变节段行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取坐位,低头并转向患侧,医者用左手拇指抵住病变节段颈椎棘突侧面,右肘关节托患者下巴,向上拔伸状态下嘱患者头部右转,转至最大幅度时给予闪动力,对侧操作同上。本组患者共需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为1个月,每周治疗2次。

1.4.2 对照组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推拿治疗学》[6]中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分五线五区十三穴进行操作并结合针刺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患者取坐位,术者于患者身后沿风府-大椎行一指禅推法,往返操作2 min;②分别沿风池-颈根穴连线、乳突-颈臂穴连线、夹脊线行拿揉法,操作2 min;③依次于肩胛带区上斜方肌、冈上肌、肩胛提肌处行按揉法法,共5 min;④按揉患者肩胛间区菱形肌、竖脊肌,操作约2 min;⑤点按患者下颈段及上胸段夹脊穴,以患者产生酸胀感为度,共操作2 min;⑥交替、按肩胛背区(以冈下肌与大圆肌为主),使酸胀感往上肢放射为宜;⑦依次点按风府、双侧风池、双侧颈根穴、患侧颈臂穴、患侧肩井穴、双侧肩外俞、患侧天宗穴,以患者产生酸胀为度;⑧若有颈后小关节紊乱者,施以坐位颈椎旋转定位扳法,若病变节段在上胸段,可行坐位胸椎对抗复位法;⑨搓擦上背部及患肢,使患者产生温热感为宜。本组患者共需接受2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为1个月,每周治疗2次。

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同时,均需接受针刺治疗,选穴如下:颈百劳、颈夹脊(病变节段)、天柱、膻中、内关、三阴交、太冲、期门、足三里、风池。操作:上述穴位使用碘伏消毒后,选用0.3 mm×40.00 mm环球牌毫针快速进针,行针得气后,太冲行捻转泻法,膻中、内关、期门行导气同精之法[7],三阴交、足三里行捻转补法。其中风池、天柱、颈百劳进针得气后每隔5 min行针1次,共留针20 min。两组患者共需接受两个疗程的针刺治疗,每个疗程为1个月,每周治疗两次。

1.5 观察指标

1.5.1 主要指标临床症状量化积分: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的临床症状量化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交感型颈椎病及第8版《外科学》中颈心综合征的症状制定相关项目。①心悸:心悸持续存在,完全不能参与正常生活工作,记6分;反复出现心悸,对工作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记4分;偶有心悸,可自行缓解,记2分;无心悸,记0分。②胸闷:胸闷持续存在,感觉呼吸困难,记6分;反复胸闷,时常有呼吸困难,记4分;偶有胸闷,无明显呼吸困难,记2分;无胸闷和呼吸困难记0分。③胸痛:剧烈胸痛持续存在,大汗淋漓,记6分;反复胸痛,偶有冷汗出,记4分;偶有胸痛,无冷汗出,记2分;无胸痛记0分。④颈肩部症状及功能:持续颈肩部明显疼痛,活动严重受限,记6分;反复颈肩部疼痛,活动明显受限,记4分;偶有颈肩部疼痛,活动轻度受限,记2分;无颈肩部疼痛,记0分。若有以下伴随症状每个记0.5分:视物模糊、头晕、咽喉异物感、失眠、乏力、心烦。两组患者随访2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5.2 次要指标①焦虑自评量表根据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填写的焦虑自评量表问卷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分;②患者治疗前后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早搏次数。两组患者随访两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临床疗效分成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治愈:心脏相关症状消失,颈部无疼痛,活动度正常;显效:心脏相关症状明显改善,颈部无明显疼痛,活动度正常;有效:心脏相关症状好转,颈部疼痛减轻,活动度改善;无效:临床无好转[5]。

1.7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量化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量化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n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后对照组 30 16.67±4.33 10.33±3.09*7.50±1.94*治疗组 30 17.34±3.12 8.37±2.48*△ 4.10±2.08*△t值0.689-2.214-6.47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n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后对照组 30 47.80±6.01 43.97±6.28 40.63±5.52*治疗组 30 50.62±7.92 43.91±7.70 37.59±5.92*△t值1.544-0.037-2.046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早搏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且随访2个月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比较 (±s,次)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比较 (±s,次)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30 1 551.47±230.47 530.53±77.88*治疗组30 1 597.73±258.41 317.00±76.65*△△t值0.732-10.772

表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3.1 病因病机及脏腑经络关系颈心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并无具体对应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其当属“颈痹”“胸痹”“心痹”“心悸”等范畴[8]。多由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等造成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搏结经脉发为本病,出现项背部僵硬疼痛不适等症状[9]。长此以往,本病给生活工作造成巨大困扰,致使肝失疏泄,情志难以调达,导致逆乱的气机上犯于心,则发为胸闷、心痛。从经络循行及相联系的脏腑分析,本病与督脉、膀胱经、心经、心包经等经络关系最为密切。项背部属太阳经及督脉循行区域,且督脉的别络于肩胛左右别入太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作为“诸经之藩篱”,邪气侵入人体,太阳经首先受之,继而客于皮肉筋骨,若失治误治,病邪逐渐深入至骨与关节,迁延不愈后深入各个脏腑,形成“五脏痹”。若邪气客于心,则出现胸闷、胸痛等“心痹”症状[10]。而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上经咽喉系目系,行于臂内后廉,循小指之内,“是动则病……心痛……臑臂内后廉痛厥”。其病候与颈心综合征也有密切关联。因其以颈椎退行性病变为病理基础,其病源于颈,而累及于心[11]。

3.2 生理解剖与发病机制西医方面,颈心综合征具有各种典型的颈椎病变的症状、体征及影像改变,伴有心前区疼痛、胸闷、憋气、心悸等心血管方面的症状,且多数患者伴随有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头晕等交感神经激惹的典型症状[12]。上述症状可随颈背部体位的改变诱发或减轻。目前,临床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定论,在各种发病学说中较为公认的是交感神经紊乱学说[13]。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于T1-T5脊髓灰质侧角发出,在星状神经节或颈神经节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组成心上、心中与心下神经,支配心脏的各个部分,当颈椎退行性病变如失稳、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对交感神经造成机械或化学刺激,交感神经丛将冲动下传,触发了心脏交感神经分支内脏感觉反射,最终导致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的症状。另外,Nakajima等[14]认为,C6、C7神经根受到压迫时,也可通过内侧与外侧胸壁神经产生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针对以心脏症状为主诉的颈椎病患者,若是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老年患者,为使临床诊断更加准确,可完善动态心电图检查[15]。在本病的治疗上,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治疗如药物治疗、痛点注射、神经阻滞等,严重者采用手术治疗[16]。因本病致病原因复杂,加之单纯西医治疗易复发,不良反应大等原因,在临床上往往难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3.3 彭氏“分筋调衡”疗法精要

3.3.1 注重层次,分筋散结本研究中,传统推拿以及彭氏“分筋调衡”疗法既松解颈部痉挛的肌肉,又针对病变节段进行整复,对解除交感神经的机械、化学刺激均有正向作用,治疗效果明确。而彭氏“分筋调衡”疗法作为传统手法的一部分,既有守正,也有创新,作用的力道分为“平”“浅”“深”“陷”4层,逐层深入,分别作用于“皮肤”“皮下”“肌肉”“骨缝”。《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针对不同病位的疾病选择不同的力度,注重手法治疗的层次,力达病所而不伤及正气。《黄帝内经太素》言:“依穴疗筋病者,依脉引筋气也。”笔者认为,人体气血往来好比河水,而经筋则如同众多河道中的一部分。各河道受河水的冲刷灌溉而不至于干涸;同理,经筋要依靠经脉气血的濡养,才能络四肢百骸,司关节运动。本病患者多以气血亏虚为本,颈背部经筋失荣,则挛缩粘连,劳损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脏腑功能受损。如同《正体类要》言:“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故“彭氏”分筋推拿则采用扶持一指禅拨法以及理筋手法相结合,扶持一指禅拨法以拇指着力拨动,其余4指作为支点,渗透性强,激发经气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而理筋则顺着肌肉走行方向着重处理痉挛的应力点,解除筋膜异常的张力[17],使气血运行流畅,经筋得以濡养,肌肉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肌肉弹性有所恢复[18-19]。

3.3.2 前后调衡,治病求本对于本病的施术部位,临床上多数医家处理部位多集中在项后部、上背部,往往忽视了颈前屈以及胸部。《灵枢·卫气》言:“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胸大肌、胸小肌、斜角肌等均为气街所过之处。彭旭明教授认为,气街作为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以横向分布为主,联络前后,加强了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心胸之气通过气街处于体表的胸前区以及背部,因此,松解气街通路上的软组织,令血气出入不受阻,促进病情向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从现代解剖及生物力学出发,临床上大多数患者由于长期头前引、屈颈、圆肩、大臂上举旋内,导致胸大肌、胸小肌、胸锁乳突肌短缩无力,而上背部肌肉如斜方肌上束、肩胛提肌则长期处于被动拉长的状态,使颈部前后结构正常对位关系及各个位点的平衡状态被打破[21],导致交感神经反复受到机械压迫或化学刺激,临床症状反复。因此,彭氏“分筋调衡”疗法在临床上除了常规松解颈肩、背部软组织,还兼顾松解胸锁乳突肌、前中斜角肌、胸大肌等气街通路上的软组织,使其前后失衡的张力得到解除[22]。在充分松解软组织的前提下再对错位的椎体进行复位,如此筋骨并重,前后调衡,治病求本,故疗效持久,降低了复发率[23]。

3.3.3 辅以针刺,气血同治针刺选穴方面,针对本病以气血亏虚为本,肝郁气滞为标[10],故取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以及蕴含着肝、脾、肾三脏之阴的三阴交以益气养血,使筋骨得荣,心血生化有源[24],独泻足厥阴肝经之土穴太冲以平肝柔肝,避免肝气横犯它脏。而膻中、内关、期门等穴则行导气同精之法。《灵枢·五乱》曰:“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府首静伏……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若清浊相乱导致气机逆乱于心,宜用导气同精之法,疏导逆乱的经气使其各归本位,各行其道[25]。再于颈项部选取风池、天柱、颈百劳以疏通太阳经经气。诸穴合用,使肝血生化有源,逆乱气机得以平复,心神得养,筋柔骨正。

本研究发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量化积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早搏次数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量化积分、情绪状态以及早搏次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为83.3%(25/30),复发率6.7%(2/30),对照组显效率为63.3%(19/30),复发率20%(6/3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彭氏“分筋调衡”疗法治疗颈心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临床症状量化积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早搏次数及复发率。

猜你喜欢
彭氏早搏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宋代北江蛮彭氏及其族属考辨
彭定求理学思想试探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易武从文:明代长洲军户家族彭氏之转型
土司宗祠的孝文化影响:湘省个案*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