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应用研究

2021-05-13 03:37孔令稚陈珊珊金祥娜刘艳秋
关键词:非球面球面晶体

孔令稚,王 俊,陈珊珊,金祥娜,朱 莉,吕 品,刘艳秋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立山院区眼科,鞍山 114000)

白内障是一种因老化、遗传、免疫代谢异常、中毒、辐射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的晶状体代谢紊乱,进而使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浑浊的眼部疾病,患者多见于40 岁以上,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多[1~2],传统的球面晶体在对患者治疗后改善视力不理想。非球面人工晶体的出现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视力恢复,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3]。为此,我院为探究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应用效果,现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0 例临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 年1 月~2019年12 月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00 例临床治疗情况,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②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③ 患者入院均确诊为白内障。排除标准:①合并青光眼、角膜病、眼底病、高度近视等患者;②有相关治疗禁忌症患者。观察组中男28 例48 眼,女22 例35 眼,年龄34~75 岁,平均(55.3±6.2)岁,对照组中男26 例42 眼,女25 例38 眼,年龄34~75 岁,平均(55.3±6.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具体为:①选择盐酸丙美卡因眼液进行麻醉,在角膜缘135°上作2.4mm 透明角膜切口;②于直径约5.0mm 进行环形连续撕囊,水分离后,在囊袋内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吸除残余皮质,植入人工晶体;③手术完成,检查患者切口闭合情况,单眼纱布覆盖,点典必殊水。观察组患者采用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体(Tecnis ZMB00),对照组采用传统球面折叠晶体(AMO AR40e),两组均由一个医师完成手术。

1.3 评价标准 采用Visx WaveScan 检查波前像差,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记录患者特征性视觉症状发生情况[4],同时记录视力改善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选用SPSS 18.0 软件,以mean±SD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采用t 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 表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波前像差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慧差、球面状像差、全高阶像差以及球面像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波前像差比较

2.2 两组患者视觉异常发生情况及视觉舒适占比比较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视觉异常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视觉舒适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视觉异常发生情况及视觉舒适占比比较[n(%)]

2.3 两组术后视力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远视力1.0 以上患者占比率高,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近视力0.6 以上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视力情况[n(%)]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明显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 [n(%)]

3 讨 论

白内障患者因为光线被浑浊的晶状体挡住无法投射到视网膜上,因此患者不能清晰的看见物体。患者多发于40 岁以上,发生、发展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患者在临床上主要特点是无痛性视力逐渐下降,最后直至失明[5]。因此,患者在发病早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待病情加剧后及时再行白内障手术也无法达到挽救视力的作用[6]。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作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首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恢复患者视力。但是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尽管恢复视力,但视物有边缘模糊、夜视能力下降、眩光等情况,这是由于晶体与角膜间存在像差[7~9],正常人眼晶状体存在负球面像差,眼角膜存在正球面像差,二者像差相互抵消能够将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呈现清晰图像,而传统球面人工晶体不能够消除正球面像差,导致患者视觉质量降低[10~11]。与传统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多焦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与人眼的相似,可以消除一定程度上的正球面像差。球面晶体植入的光学性能较好,可见光的透过率也比较高,但是患者经过治疗后眩光感觉强烈,比较容易感到视物模糊以及暗视力差。而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的植入经过光学的改良,模仿人体晶状体相关生理表面,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眼像差,有助于视觉质量的提升。与传统球面晶体相比,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还能够提供出色的远近视力和良好的中距离视力,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无需佩戴眼镜即可获得良好的全程视力,这是因为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主要形成远近焦点,应用阶梯渐进衍射远离能更好地保障中间视力,因此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12~13]。

本研究显示,采取超声乳化联合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经过治疗后慧差、球面状像差、全高阶像差以及球面像差明显低于采取超声乳化联合传统球面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患者经过治疗后视觉异常发生情况明显减少,视觉舒适程度升高,并且采取超声乳化联合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得到有效改善。

在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晶体植入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手术操作可能会损伤角膜内皮,因此相关操作应确保准确性以及动作的轻柔,尽量缩短器械对眼内操作的时间。在对患者采用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后,晶体生物相容性较好,患者经过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4~15]。本研究显示,采取超声乳化联合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植入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明显低于采用传统球面晶体进行治疗的患者。

多焦非球面人工晶体有助于提高视觉质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视力,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非球面球面晶体
应用多个非球面优化鱼眼镜头的方法
关节轴承外球面抛光加工工艺改进研究
非球面面形检测系统
“辐射探测晶体”专题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球面与简单多面体表面交线问题探究
用金刚石磨头数控加工轴对称非球面光学玻璃透镜
磁悬浮径向球面纯电磁磁轴承的设计
航天相机非球面光学元件的离子束抛光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