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及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2021-05-17 04:34马龙万圣云丁洋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周径滤器小腿

马龙 万圣云 丁洋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多见于大手术、严重创伤及长期卧床患者。其主要是指下肢训练不足,血液流动缓慢,在高凝状态下,使血液凝固成血栓,严重阻碍血液回流[1]。患病后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暗红等,严重者还将出现猝死,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抗凝溶栓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治疗手段,能有效预防血液过度凝固,使凝固血栓溶解,达到治疗效果[2]。近几年,研究发现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血栓性疾病,对预防血栓进入肺循环,引起肺动脉栓塞具有积极意义[3]。为此,本文选取8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在抗凝溶栓治疗基础上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发挥的临床效果做进一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7 年1 月~2020 年8 月于本院就诊的8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最大72 岁,最小39 岁,平均年龄(59.01±6.84)岁;病程最长5 d,最短1 d,平均病程(2.41±1.05)d。实验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最大71 岁,最小38 岁,平均年龄(58.79±6.94)岁;病程最长5 d,最短2 d,平均病程(2.54±1.10)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现下肢水肿,皮肤潮红等症状表现,经血液、静脉造影等检查,均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5 d;③未发生股青肿、股白肿及肺栓塞并发症;④抗凝溶栓药物适应证;⑤知晓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情危急;②严重颅外伤;③合并严重脑部疾病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⑤配合度较差,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护理干预:①定期翻身、拍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②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保持大便通畅;③遵医嘱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等。

1.2.1 对照组 采用抗凝和系统溶栓治疗。①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 IU/次,每间隔12 h 注射1 次。治疗1 周后,口服华法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314,规格:2.5 mg×80 片),开始口服1~3 d,3~4 mg/d。第3 天后,维持剂量为2.5~5.0 mg/d。整个治疗期间,根据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②系统溶栓治疗。将20~60 万U 尿激酶溶于50 ml 生理盐水中,在足背静脉滴注,每间隔12 h滴注1 次,连续治疗2~3 d,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治疗时间。治疗期间,根据凝血指标、血流情况,调节溶栓治疗时间。

1.2.2 实验组 在抗凝、导管溶栓治疗基础上联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①抗凝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一致。②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健侧股静脉中置入6F 导管长鞘,送入4F 后,行下腔静脉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流情况、深静脉开口位置及下腔深静脉直径大小。接下来导入滤输送器,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定位准确,开启滤器。导管溶栓治疗2 周后观察血流情况,若血流通常,将滤器移出。③导管溶栓。成功置入过滤器后,将6F 导管长鞘更换为8F 导管长鞘,置入5F 导管长鞘后,在10~15 min 内缓慢注射20 万U 尿激酶,每间隔4 h 注射1 次,每天用量维持在60~100 万U 最佳。两组治疗后,每2 天复查1 次,未观察到血栓后,将导管移出。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连续治疗2 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判标准:显效:下肢可正常活动,同健侧相比,大腿、小腿周径差<1 cm,造影结果显示,血流恢复正常,静脉管壁光滑;有效:下肢活动接近正常,同健侧相比,大腿、小腿周径差≤2 cm,造影结果显示,血流部分恢复正常,静脉管壁光滑度欠佳;无效:下肢活动严重受限,同健侧相比,大腿、小腿周径差>2 cm,造影结果显示,血流未发生明显变化,处于高凝状态,静脉管壁粗糙。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侧与患侧大腿、小腿周径差。大腿、小腿测量部位分别为髌骨上方、胫骨结节下方10 cm 处。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发热、血尿及肺栓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大腿周径差(3.27±1.32)cm,小腿周径差(2.47±1.21)cm;对照组大腿周径差(3.25±1.30)cm,小腿周径差(2.63±1.30)cm。治疗后,实验组大腿周径差(1.22±1.20)cm,小腿周径差(1.17±1.10)cm;对照组大腿周径差(1.98±1.27)cm,小腿周径差(1.87±1.17)cm。治疗前,两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8、0.570,P=0.946、0.570>0.05);治疗后,两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51、2.757,P=0.007、0.007<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发热1 例(2.50%)、血尿0 例、肺栓塞1 例(2.50%),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热4 例(10.00%)、血尿2 例(5.00%)、肺 栓 塞2 例(5.00%),并 发 症 发 生 率 为20.00%。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0.05)。

3 讨论

临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其中抗凝主要是用来阻止、抑制凝血机制发展,防止血液异常凝固[4-6]。溶栓主要是溶解血栓,将已凝聚成血栓进行溶解,是对已形成血栓的事后治疗措施。在抗凝溶栓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苏威强等[7]研究中,发现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后,仍存在肺栓塞发生,有死亡例数发生。为此,临床积极寻找有效治疗手段,预防肺栓塞形成,降低死亡发生,提升存活率[8]。下腔静脉滤器是近几年发现的预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而设计的装置。由于下肢深静脉患者治疗期间,会出现血栓栓子脱落情况,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置入下降静脉滤器后,能有效切割和组织血栓流入肺动脉,对预防肺栓塞发生具有积极意义。且在置入下腔静脉率器后,溶栓方式也发生改变,通常与导管溶栓联合治疗[9]。相关研究中指出,在抗凝及导管溶栓基础上,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对治疗效果提升效果显著。为此,本文选取80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实验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苑德林等[10]团队研究完全一致。说明联合治疗相较于单一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更显著。在本次研究中,还发现联合治疗住院时间更短,康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将抗凝及导管溶栓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治疗,能有效降低大腿、小腿周径差,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转归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提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各大医院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周径滤器小腿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Denali和Celect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单中心经验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两种工况下8 种腔静脉滤器疲劳强度的对比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花粉过滤器
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