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5-17 04:34刘群芳罗中伶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移植术

刘群芳 罗中伶

翼状胬肉与干眼有一定关系,病理基础都是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从而引起眼部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和视力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最有效的方式,随着眼科医疗科技水平的进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翼状胬肉中得到广泛应用[2]。本院为了验证该术式的应用效果,以部分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5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60 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30 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通过伦理学会批准。实验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6~52 岁,平均年龄(38.6±4.5)岁。对照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4~53 岁,平均年龄(39.4±5.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主要切除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为了不损伤角膜缘和巩膜,在手术切除过程中应充分暴露视野,尤其应清楚角膜缘和巩膜的位置,因此需要先切除翼状胬肉头颈部,组织切除完成后常规清创缝合。由于翼状胬肉颈部干细胞极少,影响术后恢复,因此实验组患者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切除后移植角膜缘细胞到胬肉切除处,但应注意移植的角膜缘大小应与胬肉切除处相吻合,术后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1 个月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治愈标准:术后眼结膜未出现充血、增生,创面愈合良好,透明度显著改善,未出现胬肉、新血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愈率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并发症发生率6.7%、复发率6.7%均低于对照组的26.7%、2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3.16±1.03)d 和住院时间(7.02±1.23)d 均短于对照组的(5.38±1.12)、(9.46±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和裸眼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对比[n(%),n]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

表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结膜性病变,是球结膜及角膜增生的纤维血管样组织,不仅影响外观,随着病情的加重还会造成视物遮挡[3]。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用眼过度等影响,眼部疾病的发生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翼状胬肉作为常见的眼表疾病,患者数量也大大增加,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不良影响[4]。流行病学研究认为环境影响和病毒感染是翼状胬肉发病的重要因素,而病理基础是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从相关数据的调研来看户外工作者是翼状胬肉的高发人群,此类患者主要受环境因素影响,最主要的原因是阳光过度照射,同时包括一些粉尘、花粉的长期刺激而形成慢性炎症刺激,为翼状胬肉的病理形成提供必要的生长环境[5]。紫外线的光毒素会直接破坏眼表角膜和巩膜组织结构,尤其损伤角巩膜缘干细胞和结膜,破坏角膜和结膜的屏障功能,导致结膜结缔组织向角膜过度增生而发展成为翼状胬肉。除了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被认为是翼状胬肉的另外一个主要致病因素,此类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6]。

针对翼状胬肉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抗代谢药、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是主要治疗翼状胬肉的药物。抗代谢药一般用于翼状胬肉的辅助治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存在很大争议。糖皮质激素对翼状胬肉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抑制多个免疫环节,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大,主要用于术后预防复发[7]。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一定的抗细胞增殖能力,可以缓解患者眼部不适的症状,适用于不愿意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除药物治疗还可采取物理治疗,主要手段是激光治疗、冷冻治疗以及β射线放射疗法,疗效显著高于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最理想的治疗方式,目前在临床上可采取的手术方式较多,不同术式治疗后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有一定差异[8]。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是治疗翼状胬肉传统术式,与药物相比能更直接和彻底清除胬肉,快速改善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但该术式在切除病灶的过程中易对泪膜产生不良影响,会破坏泪膜的稳定性,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较高,目前临床应用较少[9]。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翼状胬肉治疗中逐渐被广泛应用,翼状胬肉颈部缺乏干细胞,也是因为干细胞的缺乏术后恢复不理想,复发率高,通过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补充切除部位干细胞的缺乏,促进患者角膜创面更快修复,且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10]。国内针对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研究较多,大部分研究者经对比研究得出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确切,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本院基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以部分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和裸眼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治愈率高,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移植术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原发性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急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介入失败后的应用
一例心脏移植术后继发肺感染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体外膜肺氧合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研究
精密吻合移植术在眉毛自体毛发移植中的应用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