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肾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2021-05-19 08:17陈庆丽解修园
医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肾造圈员瘘管

孙 婷,陈庆丽,解修园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全称品质管理圈,是自发结合成一个团体,团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的目标[1],目前品管圈活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护理领域,且效果显著[2-3]。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是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结石取净率高等特点,已成为复杂性肾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术后常规留置肾穿刺造瘘管引流尿液[4]。各类管道在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带来一定的隐患。护士是管道护理的直接实施者,管道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疾病转归、预后乃至生命,因此,做好管道护理显得尤为重要[5]。我病区自2019 年5 月开展品管圈活动,以“降低患者肾穿刺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经过8 个月的组织与实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小组

由我病区护士长担任辅导员;1名主管护师担任圈长;圈员9 名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其中硕士1 人,本科5 人,其余为专科学历。经全体圈员投票,确定“彩虹圈”为本次活动圈名并制作了圈徽。圈徽七种颜色象征着护士的“七心”服务,运用彩虹圈架起了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改善护理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而降低肾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1.2 主题选定

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根据自身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临床护理问题,提炼主题并进行阐述,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围绕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4 个方面分别打分。按照1、3、5 三级评分法,4 项总分最高的“降低患者肾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本次活动主题。据文献报道经皮肾镜碎石术后肾造瘘管护理并发症发生率为2.56%~20.51%[6]。

1.3 现状把握

圈员制定“查检表”,对我科四个病区2019 年4 月1 日—30 日93 例经皮肾镜碎石术留置肾造瘘管患者的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进行调查,并发症共36 例,发生率为38.71%,远高于文献报道结果。因此,运用何种策略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护理人员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80/20 原则[7],压力性损伤、管道牵拉痛、失禁性皮炎为本期品管圈活动的改善重点。

1.4 目标设定

圈员对圈能力进行赋分,圈能力为0.64,按照公式计算出目标值[7],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8.71%-(38.71%×80.56%×0.64)=18.75%。

1.5 解析

圈员对三大改善重点进行深入展开,通过头脑风暴,从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环境因素、方法因素四方面分别运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其中投票选出要因共17 项,运用冰山图及关联图帮助分析问题真正的原因,得出缺少合适的管道固定方法和材料、无合适的管道衔接和固定材料、患者翻身活动不当等10 个要因,将要因制定真因验证查检表再次进行现场查证2019 年5 月1—31 日的21 例次肾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其中压力性损伤、管道牵拉痛、失禁性皮炎各发生7 例次。根据真因验证柏拉图:缺少管道护理的正确流程、缺乏有效的渗液处理方法和材料、无合适的管道衔接和保护材料为3 个真因。

1.6 制定对策及组织实施

参照护理部制定的管道护理相关规范,制定肾造瘘管的护理流程,并对制定的流程进行培训;将留置管道的注意事项制定成《肾造瘘管自我管理》宣教卡,向留置管道的患者及家属宣教相关内容;用腹带固定腰侧造瘘管,避免翻身活动时管道牵拉引起疼痛,打折导致引流不畅。运用腹带+“欣皮固”导管固定帖隔离管道与皮肤,减少管道对皮肤的压迫;针对肾造瘘管口周围渗漏引起的失禁性皮炎,运用一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渗液;对于引流管衔接处三通的各种弊端,设计配套的引流装置,因止血带所用的橡胶管本身具有弹力,可与各种引流管、引流袋接头匹配,故将橡胶管剪成不同长度的小段送供应室灭菌消毒,灭菌橡胶管与肾造瘘管衔接,取代三通的衔接。

1.7 统计学方法

皆由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开展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有形成果

2.1.1 品管圈活动前后肾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活动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9%,与2019 年4月即活动前38.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形成了肾造瘘管护理的标准流程图;制订了肾穿刺患者自我管理宣教卡;改进了肾造瘘管的衔接装置和固定方法。

表1 活动前后肾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2.1.2 品管圈进步率与目标达成率[7]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本次活动进步率达54.56%;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05.81%。

2.2 无形成果

在全体圈员的努力下,圈员的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手法、责任心等均得到提升。

2.3 标准化

形成肾造瘘管护理的标准流程图;改进了肾造瘘管的衔接装置和固定方法;由圈员负责督察维持期管道管理的情况和数据。

3.讨论

3.1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肾穿刺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中的有效性

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护理技术操作、护理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职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特别是质量改进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8]。经皮肾镜碎石术后肾造瘘管是患者的救命管道。护理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患者需求并达到满意[9]。本次活动有效降低患者肾穿刺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让每一位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质量管理活动,成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10],团队凝聚力日益增强,最终取得本次品管圈活动进步率达54.56%的良好效果。

3.2 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效果

通过本次活动,肾穿刺造瘘管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改善肾穿刺造瘘管的护理质量,提高临床护士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提升患者满意度及专科护理内涵。品管圈活动结合最佳循证护理实践结论,强调在获取现有最佳证据的基础上制定审查标准,将证据引入临床实践,通过全体圈员的努力,促进基于证据最佳实践的开展,从而不断提升临床护理质量[11]。

3.3 局限性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定的对策仅在笔者所在的科室进行了初步的应用探索,样本量较小,今后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该对策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肾造圈员瘘管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如何提高品管圈圈会质量
对留置肾造瘘管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
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后两种不同方法固定肾造瘘管的效果比较
浅谈品管圈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常规夹闭肾造瘘管的必要性研究
肾造瘘管在PCNL术后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