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负压逆向颈外静脉穿刺救治心脏骤停的临床探讨

2021-05-19 08:17曹文忠周明兴黄华文刘华春
医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进针逆向负压

陈 宁,曹文忠,周明兴,全 坤,曹 敏,黄华文,刘华春

(廉江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广东 廉江 524400)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循环发生中断,导致呼吸骤停以及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在发生之后脑部血流会出现突然中断的情况,一般在10s 之内丧失意识,如果救治及时可以存活,如果救治失败则会导致死亡,机体自发逆转的可能性非常小。作为一种危重疾病,疾病自身抢救成功的概率较低,但是在抢救过程中对于时间的控制非常关键[1],而静脉通道的建立则是抢救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际抢救过程中发现患者使用常规肘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难度较大,但是心脏骤停导致颈外静脉保持充盈的状态,管径较粗,如果使用左侧负压逆向颈外静脉穿刺,则可以提升穿刺成功率并且节省穿刺时间,对于抢救更加有利[2]。本文对左侧负压逆向颈外静脉穿刺救治心脏骤停的临床使用效果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60 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由16 例男性、14 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24 ~66 岁,平均(45.34±13.45)岁;心脏骤停时间1 ~6 min,平均(3.12±2.11)min;研究组由17 例男性、13 例女性患者组成;年龄在23 ~66 岁之间,平均(44.98±13.97)岁,心脏骤停时间1 ~6 min,平均(3.11±2.14)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病因治疗、持续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以及补液等常规救治。

研究组使用BD Insyte 静脉留置针作左侧负压逆向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平卧位,肩下坎放置软枕,将颈部过伸,使头部偏向右侧(穿刺对侧),将静脉血管充分暴露出来,并对静脉进行固定,去除留置针在排干空气后将调节器关闭,在颌骨、锁骨上缘中点的位置确定连接线,以连接线1/3 的位置作为穿刺点,对穿刺点周围进行消毒,左手中指使用输液管进行缠绕,一般为3 圈,完成之后将中指内收,对穿刺点上方进行按压使血管充盈,进行穿刺,进针角度与皮肤呈10 ~15°,进针后将皮肤松开同时松开缠绕的输液管,在回血之后将穿刺针角度降低,针芯退出0.2 ~0.3 mm,针头全部送入血管,抽出针芯,固定留置针。

对照组使用BD Insyte 静脉留置针进行肘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确定穿刺点并常规消毒后进针,回血后降低穿刺针角度,缓慢退出针芯,固定留置针。

1.3 观察指标

(1)穿刺成功率。(2)穿刺质量。指标包括穿刺耗时、建立静脉通道耗时以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3)抢救质量。记录24h 存活率、脑死亡以及康复出院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穿刺成功率93.33 高于对照组80.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穿刺质量比较

研究组穿刺耗时、建立静脉通道耗时、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穿刺质量比较( ± s)

表2 两组患者穿刺质量比较( ± s)

自主循环恢复时间/min研究组 30 4.21±1.14 5.12±3.12 8.11±2.16对照组 30 7.12±2.13 9.32±4.11 12.34±2.13 t 6.579 4.458 7.637 P<0.001 <0.001 <0.001组别 例数 穿刺耗时/s建立静脉通道耗时/s

2.3 两组患者抢救质量比较

研究组24h 存活率高与对照组脑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康复出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抢救质量比较[n(%)]

3.讨论

心脏骤停的危害非常大,会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的脑部、心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心脏骤停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患者出现室颤的情况,心室肌在短时间内出现快速且不规则的颤动,频率甚至可以达到300 次/min,患者的心肌在较短时间内严重受损;第二种是患者出现了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此时患者的大动脉没有搏动现象,这类患者往往本身有室性心动过速疾病史,非常容易导致患者猝死;第三种属于心脏静止,患者的心肌功能基本消失,无法进行机械收缩,心电图呈现一条直线的表现,心室电活动停止;最后一种为无脉性点活动,患者的心脏无机械收缩的表现,无法对外进行泵血,虽然可以在心电图中看到电活动节律,但患者的大动脉无搏动,同样需要快速进行抢救。心脏骤停一旦发生,患者心脏的射血功能骤然消失,身体循环突然被打断,会导致患者瞬间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10min即可导致患者死亡,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心脏骤停给药途径包括外周静脉、骨通道和中心静脉。其外周静脉包括肘静脉、股静脉以及颈外静脉,但是患者在心脏骤停之后经过该方式穿刺难度较大,而骨通道则需要使用特殊的仪器,耗材非常昂贵[3]。因此使用左侧负压逆向颈外静脉穿刺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更加快速的建立静脉通道,药物可直接进入心脏,对于抢救起到促进作用[4]。

数据显示,研究组穿刺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研究组穿刺耗时、建立静脉通道耗时、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研究组24 h 存活率、康复出院率均高于对照组,脑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原因:选择颈外静脉进行穿刺血管条件较好,相对直径粗,并且与心脏的距离较近,可缩短循环,血液流速也较快,可以将药物及时快速的送至心脏[5],建立真心循环,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该方式与四肢穿刺进行对比穿刺更加容易实现,节省了穿刺所使用的时间,为患者的治疗最大限度的争取时间;传统穿刺模式下操作人员站立角度和穿刺方式均存在些问题,会对进针角度产生影响[6],并且操作空间较小,而左侧负压逆向颈外静脉穿刺采用逆行方式穿刺,面向患者头部位置,可扩大穿刺空间,因此穿刺成功率得到提升[7];在进针角度方面逆行穿刺之后液体可以在静脉压的作用下流入血管,因此回流更好,而将输液管在手指位置缠绕可以提升机械性压力,并且使液体管保持真空的状态,一旦针头进入血管可以刺激血液立即回流,回血更加容易显现,血液也可以快速流入穿刺针,可以更加准确的确定针芯退出的时间,在穿刺方面进行更加精准的控制[8]。同时通过左侧负压逆向穿刺不会对右侧进行的心脏复苏各项操作产生影响,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协同作用,更加有利于时间的控制。

综上可见,救治心脏骤停使用左侧负压逆向颈外静脉穿刺方式建立静脉通道,穿刺耗费时间和人力则显著降低,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

猜你喜欢
进针逆向负压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逆向而行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早早孕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探讨
一种手术负压管路脚踏负压控制开关的研制
蓝普锋RPC系列PLC在高层无负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
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在骨科创伤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