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体针联合汤药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临床研究

2021-05-24 07:11屈慕源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风动汤药偏瘫

屈慕源,张 威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85;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032)

研究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风险为39.9%,其中40~74岁首次发病率以年均8.3%递增,2012-2018年,年龄≥40岁发病率由1.89%上升至2.32%[1]。中风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其后遗症严重威胁人们日常健康生活,常见的后遗症有吞咽困难、言语不利、口眼斜、肢体瘫痪等。偏瘫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半身不遂、运动障碍、肢体麻木等都对患者学习、生活带来极大影响。针刺治疗中风已有多年历史,既往临床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偏瘫可以取得较好疗效[2-3];中药汤剂治疗偏瘫也被证实效果较好[4-5];眼针疗法在各种疾病治疗中也获得了较好疗效[6]。在治疗偏瘫中,研究[7-8]发现眼针疗法比传统西药、康复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观察眼针联合传统体针、汤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我院脑病康复科收治的中风患者,选取辨证分型为阴虚风动型并伴有偏瘫的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体针汤药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8.74±11.24)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6±1.7)个月。试验组(眼体针汤药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7.92±13.69)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5±1.8)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9]中相关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10],辨证分型符合阴虚风动型,①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蠕动,甚或半身不遂;②次症:头晕耳鸣,腰酸;③舌相:舌质红,苔腻;④脉象:脉弦细数,兼次症2项,结合舌脉可以诊断。

1.3 纳入标准

选择45~70岁初次影像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急性发病时间超过14天,且恢复期时间不超过6个月。患者自愿接受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神志清晰平稳能配合针灸及汤药治疗。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患者意识不清或存在其他精神障碍等疾病者;其他严重原发性肝、心、肾和血液系统疾病者,或处于急性期病情暂未平稳者;易发生晕针或恐针者。

1.5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脑神经西医治疗,静滴改善患者微循环、营养脑部神经药物。并根据患者伴随的基础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根据具体病情症状予以对症治疗。

1.6 分组治疗

对照组(体针汤药组)以镇肝熄风汤加减为基础方进行治疗,药物组成:白芍15 g、天冬15 g、玄参15 g、龟甲15 g(打碎先煎)、代赭石15 g(先煎)、茵陈10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麦芽15 g、枸杞子15 g、牛膝15 g、郁金15 g、甘草片6 g。水煎服,早晚各100 mL,饭后30 min服用,4周为1个疗程,服汤剂2个疗程。并联合体针疗法治疗,体针选穴:内关、三阴交、水沟、委中、太溪、风池、极泉、尺泽;偏瘫为上肢:配以手三里、肩髃、合谷;偏瘫为下肢:配以阳陵泉、环跳、风市、阴陵泉。具体操作方法:常规双手和针具、针刺部位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毫针型号:0.25 mm×40 mm、厂家: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苏械注准20162270970),选取偏瘫侧肢体快速针刺进针,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得气后留针20~30 mim,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试验组(眼体针汤药组)在对照组体针汤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眼针疗法,取穴:上焦区、肝区、肾区、下焦区。具体操作方法:常规双手和针具、针刺部位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81210;规格:0.18 mm×13 mm),在相对应的眼针区域以眶外横刺法进行针刺治疗刺入深度范围为5~7 mm[11],不行针刺手法,留针20~30 min。每日1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偏瘫程度越低,肢体运动障碍越小[12]。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活动障碍越低,偏瘫程度越轻[13]。

1.8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5级,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手足蠕动、无麻木、无拘挛症,能完全自理生活;显效: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提高程度级别≥2级,肢体活动障碍功能明显好转,手足蠕动、麻木和拘挛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能大部分自理;进步: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提高程度级别≥1级,肢体活动障碍功能部分好转,手足蠕动、麻木和拘挛症状部分减轻,生活能部分自理;无效: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提高程度级别无提升甚或降低,肢体活动障碍功能无好转甚或降低,手足蠕动、麻木和拘挛症状无减轻甚则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4]。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

如表1、表2所示,治疗前患者肢体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初始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值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能力Fugl-Meyer评分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89%,优于对照组的7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中风在祖国医学中被描述为具有“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的特点,形容其起病急骤、发病突然,故被称为“卒中”“中风”等,中风偏瘫在祖国医学中又被称为“偏风”“偏枯”“风痱”“身偏不用”等。《灵枢·刺节真邪》提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偏瘫多是肝肾的问题,有学者[15]提到《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论述的“肝为风木之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瘲矣”,说明外邪侵袭年老体弱机体,邪气深入使阴阳营卫失去平衡,邪气留居体内,发为偏瘫。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是由于外邪虚火侵袭人体,耗伤人体阴精,日久致风动阳亢,肝肾阴虚,导致手足蠕动或是拘急肢体麻木,半身肢体偏瘫运动活动障碍。

选择针灸治疗是以“疏经通络”为基础,为达到通督调神、调任通督、开窍醒神,补虚通络最后达到脏腑气血阴阳平衡的状态[16]。

眼针是以《证治准绳》中五轮八廓学说为中医理论基础,结合脏腑、三焦、经络等理论形成的一种特色针灸疗法,针刺位于眼眶内外特定穴区的针法。结合本证型临床表现,依据脏腑、三焦取穴原则,选择上焦区、肝区、肾区、下焦区[17],针刺相应反射区以达到平降肝阳、滋补肾阴、舒筋通络的作用。

选择来自胆经、胃经、大肠经、心经、肝经、脾经上的穴位。根据经络所在部位近治作用,所在经脉的远治作用,相表里经脉整体调节的作用,又根据偏瘫的上下肢不同,联合不同的配穴针刺,以达到协衡阴阳、通调经脉、通利肢体的效果。

辨证选择应用的汤剂镇肝熄风汤中,天冬、白芍、玄参镇肝风柔润滋阴;龟板、代赭石、牡蛎、龙骨以达到镇肝潜阳的作用;加入茵陈、麦芽顺肝木之行,又不伤肝;牛膝的大量使用以引血下行。诸药配合共达调和肝经阴阳,熄风通络之效;经络通,则偏瘫肢体通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偏瘫症状,眼体针联合汤药疗效优于体针汤药治疗,且操作安全,无不良反应。眼针更多是从整体调节角度出发,体针多从局部治疗角度出发,汤药调节脏腑平衡阴阳,滋补肝肾,总体为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提供理论支持。

综上,眼体针联合汤药治疗偏瘫效果肯定,可提高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偏瘫运动障碍,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风动汤药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中医汤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枯叶蝶(外一首)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波动性高血压之“风动”“痰结”思辨与论治
亲尝汤药
亲尝汤药
亲尝汤药
风展红旗过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