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2021-05-24 07:12王雅文王雪峰马明星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频数血瘀证候

王雅文,王雪峰,马明星,宋 洁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肾病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能力增强,从而使尿液中损失大量蛋白,在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小儿肾脏疾病中继急性肾炎之后,且逐年增长[1]。儿童肾病综合征病程迁延难愈,最长可进入成年期,慢性肾衰竭发生的风险极大。按照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其中90%以上的儿童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2]。临床常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PNS,大部分患儿激素治疗有效,但仍有部分患儿由于激素耐药、激素依赖等原因治疗效果不佳,会出现反复感染及频复发[3],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祖国医学将PNS归属于“水肿”范畴,且多属于阴水。近年来,中医治疗PNS得到了较好疗效,笔者将临床治疗经验及中医理论结合,对现代文献进行研究分析,试探寻儿童PNS的基本证候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治疗该病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年1月-2020年5月中医药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文献,以跨库高级检索的方式,采用计算机与人工结合检索的方法[4],以“儿童”或“小儿”“肾病综合征”等主题词进行检索。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中医药治疗小儿或儿童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②符合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7天内尿蛋白(+++)~(++++)达3次,24 h尿蛋白定量≥50 mg/kg);血浆白蛋白小于30 g/L;血浆胆固醇大于5.7 mmol/L;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以前两项为必要条件[5]。③年龄为1~18周岁。④文献中药物组成、方剂及证候名称完整。⑤结局指标明确。

1.2.2 排除标准 ①综述及动物实验类文献;②诊断标准自拟;③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或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其他慢性肾小球疾病者;④年龄超过18周岁;⑤药物不全、方药不完整或证候不明确;⑥疗效不明。

1.3 方药及证候数据整理

①证候名称及分类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制定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辨证分型标准[6]、汪受传教授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7]及王雪峰教授主编的“十二五”规范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8];②方剂名称和分类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标准[9];③中药名称、功效及分类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10]标准。药物俗称、别名均统一;加工或炮制的中药、表示道地药材的附加名均使用药物原名。

1.4 观察指标

观察各证候、方剂、中药及种类的频数和频率,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规律。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表格整理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及聚类分析,统计过程不计算加减用药。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同时删除重复文献,最终纳入文献共134篇。

2.2 中药统计分析

在纳入的134篇文献中,涉及中药共207味,根据药物种类的分类标准,207味中药可分为19类,其中以补虚药(1 019,36.50%)、利水渗湿药(521,18.66%)和清热药(387,13.86%)为主要种类,共占69.02%,结果见表1。在前三类药物中,补虚药及清热药的使用味数达40味,按频数排序可见,补虚药以黄芪(157,5.62%)、白术(147,5.27%)、山药(118,4.23%)使用居多;利水渗湿药有茯苓(207,7.41%)、泽泻(129,4.62%)、猪苓(47,1.68%)等;清热药有牡丹皮(62,2.22%)、生地黄(58,2.08%)、知母(52,1.86%)等。对频数≥ 19的中药进行统计,共41味,结果见表2。

2.3 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

对频数≥35的高频药物,使用 SPSS 25.0 统计软件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聚类方。具体结果见表3,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1。

2.4 方剂统计分析

134篇文献中共171首方剂,其中成方53首,自拟方118首。两者以补益剂(191,52.62%)、祛湿剂(103,28.37%)、理血剂(30,8.26%)、清热剂(25,6.89%)为主,其中频数≥10的成方为六味地黄丸(23,7.12%)、知柏地黄丸(16,4.95%)、真武汤(15,4.64%)、参苓白术散(13,4.02%)、五苓散(11,3.41%)、防己黄芪汤(10,3.10%)。结果见表4。

表1 中药种类频数频率统计 (n)

表2 中药频数频率统计

表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2.5 证候频次分布分析

134篇文献中,经过整理,共有26种证候,具体频次结果见表5。其中以脾肾阳虚证(56,18.06%)、气阴两虚证(28,9.03%)、脾虚湿困证(27,8.71%)、肝肾阴虚证(26,8.39%)、湿热蕴结证(21,6.77%)为主。由表5可见,目前对于儿童肾病综合征的辨证较为复杂,未有明确规范标准,多种证候相互重叠,为使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基本证候更加明确,遂将上述证型统计结果进行进一步分解后得出证候要素,统计共有9个证候要素,其中虚性要素5个,所占比例为80.78%,分别为脾虚、肾虚、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要素4个,所占比例为19.22%,分别为湿(毒)热、水湿、血瘀、外感,结果见表6。

图1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表5 证候分布情况

表6 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3 讨论

儿童PNS主要以肾脏病理改变为主,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仍不明确,PNS可能与过敏体质、免疫反应及遗传因素均有关[11]。PNS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炎症反应为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因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明显,故而作为现代医学治疗PNS的基础药物,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及相关特异性指标[12],或与细胞毒性药物联合治疗[13]。但大量临床实践表明,上述常规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毒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且远期疗效不理想[14]。由于PNS病程较长,对于儿童的身体及心理的健康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毒副作用更小的中药复方在治疗儿童PNS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药不仅可以改善PNS患儿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缓解激素等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共134篇,在证候分布统计过程中发现,134篇文献中对于儿童PNS的辨证分型有26个,主要辨证分型有脾肾阳虚证(18.06%)、气阴两虚证(9.03%)、脾虚湿困证(8.71%)、肝肾阴虚证(8.39%)、湿热蕴结证(6.77%)等。但由于辨证复杂,故对分解后得出的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5个虚性要素,分别为脾虚、肾虚、气虚、阴虚、阳虚,占比80.78%;4个实性要素,分别为湿(毒)热、水湿、血瘀、外感,占比为19.22%,其中水湿、血瘀证素占比较多。所以儿童PNS的基本证候为脾虚证、肾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湿(毒)热证、水湿证、血瘀证、外感证,其余证候为此9种基本证候的兼证,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因此归纳发现,儿童PNS的主要病位在肾、脾、肺,《素问·经脉别论》道:“饮入于胃……脾气散精,可上归于肺,又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由此可知,津液正常的代谢过程涉及肺脾肾三脏及三焦。肺脾肾三脏虚衰,三焦通道失调,则水液运化不利,必然导致水肿。故《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解释道:“凡水肿等证,均为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若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15]涉及的脏腑虽多,但其本在肾,与本研究中病位要素统计结果一致。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所以有脾、肺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因此PNS的基本病机在于肾的气化功能失调、脾失运化水湿之功和肺失通调水道之力。

对中药统计分析后得出,常用药物多为补虚药(36.50%)、利水渗湿药(18.66%)和清热药(13.86%),这三类药物中按频次频率得出,补虚药有黄芪(5.62%)、白术(5.27%)、山药(4.23%)等;利水渗湿药有茯苓(7.41%)、泽泻(4.62%)、猪苓(1.68%)等;清热药有牡丹皮(2.22%)、生地黄(2.08%)、知母(1.86%)等。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1类药物以凉血养阴、补益肝脾肾为主;C2类药物以清热凉血、滋补肝肾为主;C3类药物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肝为主;C4类药物以利水渗湿、理气化痰为主;C5类药物以补脾益气、燥湿利水为主。其中4类药物均有补虚之功,3类药物均可凉血,2类药物均可利水。对方剂种类的统计分析得出,儿童PNS常用的方剂类型以补益剂(52.62%)、祛湿剂(28.37%)、理血剂(8.26%)、清热剂(6.89%)为主,其中成方使用较多的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真武汤、参苓白术散、五苓散、防己黄芪汤。由上述可发现,儿童PNS中医用药主要思路为补肾健脾益肺、清热利湿活血,而非以中医“水肿”的辨证思路,单独以利水论治。

PNS在中医学中属于“水肿”“风湿肿”等范畴[16]。正虚邪实贯穿于本病的发展过程,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正虚,发病因素及病理产物为邪实[17]。根据证素分析结果,湿邪是儿童PNS的主要致病因素,《宣明医论》有云:“湿气首伤阳气,阳气伤不能通调水道,若水道下流瘀塞,则上流泛溢为水灾。”水湿之邪侵袭过久,则可转化为湿热证。水病可致血瘀病,“血不利则为水”,血瘀亦可致水肿病。本病的内因为正虚,日久致湿、热、瘀等邪实内生,或因受六淫邪气侵袭,进一步加重本虚,从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也为本病迁延难愈之因。本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的用药规律中,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共1 019次,占36.50%,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位于其后。而补虚药中又以黄芪占首位,黄芪以补气为重,又可利水消肿。现代研究表明,黄芪不仅可以保护肾脏功能,其有效成分还可减少蛋白从肾脏中排出,有代替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作用[18-19]。患儿本体正虚,邪实长居于体内,日久郁而化热。激素类药物的药性偏热,类似于中药的纯阳之品,应用日久,则易损阴伤津,以致虚火内生,故应用清热药清除体内虚、实之热。在方剂使用中,理血剂的使用频次位于第三,由于肾病综合征的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出现的高凝状态,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状态改变,在中医范畴内属于“血瘀证”[20]。由此可见,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儿童PNS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综上所述,肺、脾、肾三脏亏虚为儿童PNS的中医基本病机,湿、热、瘀等邪实侵扰,以致虚实夹杂,使得此病具有本虚标实的特征。本虚中脾肾虚衰极为重要,标实中血瘀水停较为关键。治疗上应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兼以利湿清热活血之法,着重应用补虚药,根据辨证兼以化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等。本文通过对文献中中医治疗儿童的证治方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但由于本研究中样本量较少,且PNS病机复杂,因此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不同,日后应进一步对纳入标准细化分析,分类型、分阶段深入探究儿童PNS的病机、证候及用药规律。

猜你喜欢
频数血瘀证候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