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平乐郭氏正骨活血接骨止痛膏的历史传承

2021-05-24 06:39马依林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郭氏正骨膏药

于 红,马依林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2)

活血接骨止痛膏又名黑膏药,由二十二味中药组成,是平乐郭氏正骨的祖传秘方,疗效显著,临床使用量大,受欢迎程度极高。该制剂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现已成为平乐郭氏正骨疗法最具特色的传统外用制剂。黑膏药是中国传统中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大传统中药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1],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2]。

清代名医徐灵胎谓:“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体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可见,黑膏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通过药物互相协调,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彻骨、祛风散寒的作用,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由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内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以施药效。活血接骨止痛膏是极具平乐郭氏正骨特色的黑膏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创伤骨折、软组织损伤、劳损性腰腿痛、颈肩痛等多种痛症,临床疗效显著,广受欢迎。因此,笔者通过梳理、回顾古籍及文献资料,探究活血接骨止痛膏的历史传承,为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活血接骨止痛膏的历史渊源

1.1 历史萌芽阶段

膏药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灵枢》中有“发于腋下,赤坚者曰米疽……砭之,涂以豕膏”,豕膏便是猪膏[3]。先秦古籍《山海经》记载了一种羊脂类药物,用于防治皮肤皴裂[4]。早期的膏药多以动物脂肪为基质,加以药物用来外敷,这是早期膏药的雏形。1972年,在甘肃武威县汉滩坡汉墓发掘出《武威汉代医简》,其年代为汉初,比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早100多年,《武威汉代医简》中有膏药的配伍、重量、制法及治疗疾病的记载,为中国膏药的起源提供了确凿证据[5],这表明活血接骨止痛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开始萌芽。

西晋的《崔化方》中有乌膏的记载:“先空煎油三分减一,停待冷,次入黄丹,更上火缓煎,又三分减一,又停待冷,次下熏陆香一钱,不冷即恐溢沸出,煎候香消尽,次下松脂及蜡,着膏稍稠,即以点缺物上试之,斟酌硬软适中乃罢”[6],这是黑膏药制法的首次记载,说明魏晋时期黑膏药开始出现,这也是活血接骨止痛膏诞生的初始时期。

1.2 逐步成熟阶段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记载了乌麻膏方的制备:“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膏成。”[7]王焘的《外台秘要方》[8]中记载了毒肿方的制备:“生麻油六合、黄丹二两半、地胆两钱、生栗子四十九枚。右四味,和于铜器中盛,用炭火重汤煎候沫溢出,与器口欲平,取小麦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内药中搅,使与相和,膏擎下,安铜器冷水中,成膏讫,以故帛涂膏贴所苦处。”这些资料文献中详细记载了处方、用量,其中,下黄丹收膏及浸泡冷水中去“火毒”,以及摊涂于布上的制作过程与现代工艺几乎一致。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科症治全书》等也记载了如“连翘膏”“万金膏”“太乙膏”等膏药处方,并详细描述了各膏方的制药理论与工艺,这说明黑膏药在唐宋时期制备工艺已成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5],这也为活血接骨止痛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3 成熟阶段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40多种剂型,其中膏药所占的比重较大,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有膏药方26张,汪机著的《外科理例》载有膏方11张,且已用麻油、黄丹代替动物脂肪为基质,并详细记载了制法和用途[5]。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9]是中国第一部论述膏药的专著,书中涵盖了多数病症的膏药治疗方法,且详细论述了膏药的治病原理及配制方法,影响颇大。这表明黑膏药在明清之际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期,相关理论已成熟且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据《平乐正骨发展简史》记载,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故可推测其祖传药物也于该时期初见原形。

1.4 完善阶段

至近代,社会、科技及医药学快速发展,贾维诚所编的《膏药方集》[10]已将膏药处方分为外科、内科、妇科、小儿科四类。王光清编著的《中国膏药学》中详细记载了黑膏药的分类、制法及功效等,并列举了各科疾病常用膏药,对传统膏药的机理、制备、组方等进行了更详细的总结,使黑膏药的治疗理论更成熟,制备工艺更先进,使用范围更广泛,疗效更确切[11]。随着相关理论的完善成熟,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院长根据平乐正骨“初、中、后”的三期辨证用药原则[12],对处方进行了补充完善,并扩大了治疗范围,使活血接骨止痛膏更加完善,疗效更好更确切。

1.5 发展瓶颈阶段

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愈发加大,由于黑膏药其基质熬制油烟大,铅丹有重金属污染,使用时易污染衣物且不易清洗,“火毒”未去除彻底又极易引起过敏反应等问题,活血接骨止痛膏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随着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在制剂学上的应用,出现了橡胶膏剂等新型给药剂型,活血接骨止痛膏逐渐被新型剂型替代的趋势日益显现,其产量逐步减少。

2 活血接骨止痛膏的历史传承

2.1 活血接骨止痛膏的发展背景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起源于清嘉庆年间,发祥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由洛阳平乐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首创,平乐郭氏正骨自创立以来,遵从祖训:上不分王公贵胄,下不论流民乞丐,只要上门求医,一概敞开接纳,以“医乃仁术”为宗旨,坚持德高济世,励学育人,服务社会,医术名闻一方[13]。

平乐正骨有两大绝招:一是手法,二是秘方。秘方分为外用与内服两类,方名、药名、剂量、用法、作用、炮制等均有记载,且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保存至今[14]。活血接骨止痛膏又名黑膏药,即为平乐郭氏正骨的经验方,经郭氏数代传人传承而来,后经由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院长根据经验完善研制而成,其方分为基质及接骨丹两部分。

2.2 活血接骨止痛膏的传承与完善

接骨丹为平乐郭氏正骨的祖传秘方,在平乐正骨学派中应用最为广泛。平乐郭氏正骨第三代传人郭鸣岗先生秘授其侄郭耀堂撰述而成的《秘授正骨心法·第四卷》已有接骨丹的记载,内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用法及心得,但接骨丹作为郭氏正骨的祖传秘方,以家族继承的方式传承,一直未被公开,直至1952年,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院长高云峰力排家族众议,将祖传五代的秘方公诸于世,接骨丹才被公开,为人民大众服务,使广大骨病患者受益。接骨丹方中乳香、没药、三七、地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断、自然铜、儿茶、土鳖虫、龙骨接骨续筋,麝香、冰片祛瘀通经、消肿止痛,木鳖子、木瓜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天冬起到保护皮肤防过敏的作用,诸药合用,共起活血祛瘀、接骨止痛之效[13]。

基质处方为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院长根据临床经验研制而成。早期的平乐郭氏正骨黑膏药是在古方太乙膏方中加入郭氏正骨的祖传秘方接骨丹而成,后郭维淮院长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骨折病人损伤部位因瘀血瘀久化热,局部常出现红肿热痛症状,遂在基膏中加入大剂量的如当归、大黄、连翘等清热、活血、消肿药物,同时根据损伤后局部正气亏虚,风寒湿邪多乘虚而入的病理特点,又加入独活、羌活、白芷等祛风除湿药物,最终形成基质膏方,并扩大了黑膏药的治疗范围[15]。

2.3 生产工艺的传承与完善

活血接骨止痛膏早期的生产工艺为“将油与药放锅中加热熬炼,待药炸枯除渣后,熬制滴水成珠,加入炒黄丹,搅匀成膏”,该描述简单,工序记载不全,亦不详细,后根据经验及临床反馈,结合科研资料,在传承原始工艺并逐步改进的基础上才日渐成熟,并获得制剂批准文号,正式投入大规模生产。

目前,活血接骨止痛膏生产流程为先将麻油加热至大热,后将基质处方中的药材依先硬质后疏松的顺序投入油中,炸至药材焦黑、心透、轻压即碎,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后加入炒铅丹,使其充分反应后,将基质投到冷水中揉捏制成条块状,浸泡水中24 h以上以除火毒,后将基质加热后加入接骨丹,搅拌均匀摊制而成,其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活血接骨止痛膏生产工艺流程

3 活血接骨止痛膏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活血接骨止痛膏因临床疗效显著而备受欢迎,现已被批准成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的院内制剂,并根据载药量的不同有大号、中号及小号三种规格,批准文号分别为豫药制字Z20120261(洛)、豫药制字Z20120263(洛)和豫药制字Z20120262(洛)。每年需熬炼黑膏药基质近13 000 kg,销售40余万张,总价值1 600余万元,患者普遍反映该药治疗作用好,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极大提升了医院的美誉度。

但活血接骨止痛膏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环保力度日益加大,而基质熬制过程中的油烟对环境有污染;二是摊制工序为手工摊涂,时间及人力成本高,生产量小,远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三是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偶尔出现过敏反应;四是若该药基质过软则会出现流出褙衬布污染衣物的情况,若过硬又会出现与皮肤的附着性差的问题。此外,随着科技进步及新型材料的发展,出现了橡皮膏剂等新剂型,解决了黑膏药易污染衣物及皮肤的问题,出于使用方便的考虑,患者更愿意接受橡皮膏剂,这些因素均对活血接骨止痛膏形成了较大影响。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为保证活血接骨止痛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医院加大资金投入,对生产车间进行了改造升级,加装油烟分离装置、喷淋装置及活性炭吸附装置,并顺利通过环评验收。在生产效率提高方面,积极转变生产模式,由现代化的机器自动滴注代替手工摊涂,既提高了产能,又保证了装量差异的稳定性。在生产质量方面,经试验研究发现,活血接骨止痛膏夏季炼油时间控制在6~6.5 h、下丹量控制在每100 kg油用丹40~42 kg,冬季炼油时间控制在5~5.5 h、下丹量控制在每100 kg油用丹34~36 kg,春秋季炼油时间控制在5.5~6 h、下丹量控制在每100 kg油用丹37~40 kg,如此便可保证基质软硬适中,减少过敏反应发生,患者使用体验最佳[16]。

4 结论

黑膏药历史悠久,于秦汉时期萌芽,唐宋时期逐步发展,明清时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平乐郭氏正骨活血接骨止痛膏起源于清代,经过数代传承,至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院长根据临床经验对其改进而日臻完善。活血接骨止痛膏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接骨续筋、通经走络、祛风除湿的作用。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被批准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院内制剂,年销售额达1 600余万元,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显著。随着科技发展、患者需求提高、人力成本增加,以及橡皮膏剂等新剂型的出现,活血接骨止痛膏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而橡皮膏剂等新给药剂型虽规避了黑膏药易污染衣物与皮肤的问题,却因其载药量小,临床疗效远不及黑膏药,无法替代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综上,活血接骨止痛膏历史悠久,临床疗效不可替代。平乐郭氏正骨理论始终贯穿该药的发展历程,面临新时代,只有在传承中守正创新、兼容并蓄,才能使平乐郭氏正骨活血接骨止痛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创造更大价值。

猜你喜欢
郭氏正骨膏药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图说
小膏药,大学问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郭皇后的后宫戏
太皇太后要跳楼?
一场宫斗引发的倒霉剧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