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提升中学生审美能力

2021-05-25 08:29黄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典故语文课程古诗词

黄磊

古诗词有画面感强、节奏感强、意味深长等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等方面展开教学,促使学生提升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试着从不同层面阐发、质疑,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感悟的时候,要带领他们揣摩诗词意境,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体会含义丰富的词句,体味其中的表现力,提升自我审美赏析能力。

一、放飞想象,形成新形象

想象力是人类在已有的各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能力,其思维富有创造性。古诗词中有不少想象力丰富的作品,作者将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和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变化万千的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和作者形成共鸣,将各种事物整合成新形象,并在头脑中再现诗境。

《登高》一诗展现了辽远空旷的场景,体现了沉郁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诗歌中已知的事物组合成新形象。“在这首诗歌中有哪些词句展现的是自然风光呢?又有哪些词句体现的是作者的个人形象呢?请在头脑中重组作品中描写的事物,说说自己从诗中读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学生积极展开想象,首先整合各种自然事物,重构了作者所身处的自然环境:“西风呼啸,落叶纷纷,眼前能看见长江奔流不息,这样的场景让人觉得壮阔,但是同时也生出了一种悲凉之情。”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的形象:“处于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诗人,触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感呢?你能从中感悟到他的人格魅力吗?”从自然之景关照诗人形象,学生提出:“我看到了一个困苦潦倒的诗人形象,他想要报效国家,却已垂垂老矣,所以内心十分无奈。”

古诗词教学经常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用理性分析替代直觉感悟。学者钱理群提出中学文学教学的基础任务就是唤醒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唤醒人们的想象力探索热情,也就是唤醒浪漫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避免枯燥乏味的字词分析,让学生能自由地遨游在诗词的情境中。

二、描述意境,讲究节奏感

古诗词是诗人形象思维的产物,其中的意象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素养和令人回味的审美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展开分析,试着结合意象感悟作品的情境。此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通畅、没有语病的语言进行描述,还要注意把握表述的节奏,对比白话文和古诗词在节奏上的不同点,进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韵律。

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的叠字词,并在诵读的时候强化感受,体会一下叠字詞的使用让古诗展现出了怎样的节奏特点。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瑟瑟、声声、续续、嘈嘈、切切、凄凄”等词语,发现这些词语的使用让诗歌呈现出和谐的韵律,再加上诗歌本身也讲究押韵和平仄,所以给人很强的节奏感。接着教师再让学生说说作者运用叠字词展现了怎样的意象,诸多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怎样的意境。如有学生提出:“‘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枫叶‘荻花这些意象配上叠词‘瑟瑟,体现出凄凉悲伤的情境。”深入意境之后,再让学生用白话文转述相关诗句并和原文对比,再次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之美,探究节奏和意境体现之间的关系。

学者叶圣陶认为:“吟诵就是要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借助诵读,学生能体会作品的节奏,领悟作品的意境,试着将韵文转化成白话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情并把握诗词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分析典故,体验含蓄性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常运用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现出含蓄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典故,并基于知人论世将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特点融合在其中加以理解。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作者为何运用特定的典故,想要表达怎样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了周瑜的典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典故,思考作者如何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感受其中的含蓄美。“在作者的眼中,周瑜的一生具有怎样的特点?和作者的生平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在此处运用周瑜的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内心想法?”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展开分析,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有学生提出:“周瑜是三国时的名将,他少年成名,能够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作者虽然也想要报效国家却没有好机会,他反而因为写诗讽刺新法而遭到贬谪。作者的心中必然不服气,他只能借着四处游玩放松心情,追求心中的宁静。”借助分析典故,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隐藏语义,体会到了作者想要像周瑜一样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品味作品的典故,挖掘其中的隐藏语义,这是一种探究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好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

四、双向迁移,深化应用性

古诗词一般都是选用合适的意象,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再辅以精心的构思来表情达意。学生不仅要灵活掌握这些技巧,还要能从相关角度着手对诗歌进行赏析,从而巩固所学并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写两方面入手进行迁移。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课外阅读,将课堂赏析中掌握的阅读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另一方面则要展开自主创作,通过改编、创作古诗词等方法强化应用。

学习《声声慢》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如结合作者生平探究作品隐藏情感,此后再引导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品读,推荐学生阅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作品,思考这是作者在什么年龄段创作的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情感。除了从阅读方面展开拓展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入手展开应用。如:“在阅读了《声声慢》后,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能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吗?”又如:“如果你是李清照,在遭受家庭和国家变故的双重打击之下,你会如何用词作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呢?”不同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展开写作迁移,提升审美鉴赏和应用能力。

应用和拓展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赏析提出的要求。在读写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表现力,在内化所学鉴赏诗歌技法之余,自主写作实践的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鉴赏和再创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词作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鉴赏分析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和鉴赏提出了具体要求,认为要促使学生陶冶性情,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主旨,梳理所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并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品味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全面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典故语文课程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古诗词中的新年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