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溶栓与综合介入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2021-05-26 02:40王鸿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瓣膜患肢抗凝

王鸿昌

河南省尉氏县人民医院 475000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临床常见血管疾病,受肥胖、吸烟、高龄等因素影响,机体出现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等状况,引发血液回流障碍,从而损伤静脉瓣膜,形成深静脉血栓,严重者出现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等症状[1]。中老年患者由于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血管老化,同时合并各种慢性疾病,发病时血栓容易弥漫患肢深静脉系统,从而引发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患肢肿胀、持续性疼痛,甚至股青肿等症状,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本文旨在探讨系统溶栓与综合介入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择2017年2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9.01±3.85)岁;病程1~14d,平均病程(8.01±2.92)d。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8.57±3.90)岁;病程1~14d,平均病程(8.02±2.99)d。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3]内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经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管造影确诊;③患者及其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肺及肾疾病者;②严重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者;③合并全身性疾病感染者;④合并抗凝及溶栓治疗禁忌证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系统溶栓:患肢静脉滴注注射用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032,规格:50万U)50万U/d,滴注前采用5%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706,规格:0.4ml∶4 000IU)0.1ml/kg,1次/12h;同时,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5079,规格:500ml)250ml/d,治疗持续14d,随后改为口服华法林钠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47,规格:5mg)2.5mg/d,连续服用6个月。观察组接受综合介入治疗:采用CGO-3000血管造影介入治疗系统(华润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顺行性静脉造影,确定血栓分布情况、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然后植入下腔静脉滤器,行颈内静脉穿刺,插入鞘管至髂股静脉血栓处,利用50ml注射器反复抽吸血栓,随后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术后于患肢股浅动脉内留置导管,泵入注射用尿激酶60万U/d,持续3~4d。此外,术后经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0.1ml/kg,1次/12h,连续注射5d,疗程结束后改为口服华法林钠片,2.5mg/d,连续服用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术后3d,行患侧深静脉造影,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其中显效:血栓完全清除或溶解率>95%,深静脉血流畅通,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血栓部分清除,临床症状减轻;无效:血栓清除及溶解无变化,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2)分析记录两组出院时、出院2个月后健、患肢膝下15cm处周径差,比较差异。(3)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溃疡、水肿、色素沉着及肺栓塞。

2 结果

2.1 疗效 术后3d,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9<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健、患肢膝下15cm处周径差 观察组出院时、出院2个月后健、患肢膝下15cm处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患肢膝下15cm处周径差对比

2.3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起病急骤,由于静脉主干回流通路阻塞,且无法及时获得足够代偿,导致静脉瓣膜受损,引发血栓后综合征。通过有效清除血栓,可避免静脉瓣膜粘连,促进血管腔再通,进而减少血栓复发的概率[4]。系统溶栓操作简单、起效迅速,通过开放深静脉血管,减少阻塞面积,减轻血栓负荷,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时效短、静脉通畅率较低,无法有效解决再通后残余附壁血栓,且容易引发致命性出血并发症[5]。

综合介入治疗为临床首选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通过开通患侧髂股静脉,扩大血栓与抗凝溶栓药物的接触面积,从而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流,提升溶栓效果[6]。本文结果显示,术后3d,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时、出院2个月后健、患肢膝下15cm处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与系统溶栓相比,综合介入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更佳,可快速清除血栓,避免静脉瓣膜粘连,促进患者恢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中老年患者受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影响,行系统溶栓时效果欠佳,且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综合介入治疗通过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及血栓碎吸,充分清除中央型主干静脉内血栓,促使阻塞血管再通,从而缓解肢体远端静脉高压状态[7]。利用导管灌注抗凝药物,有效增加血栓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加大抗凝药物与血栓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减少血管堵塞、消除髂股静脉狭窄的目的[8]。此外,术后置留导管有利于溶解残存血栓,预防血管再次阻塞[9]。最后,联合肝素抗凝,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及静脉通畅,保护静脉壁及深静脉瓣膜,优化患者结局[10]。

综上所述,与系统溶栓相比,综合介入治疗中老年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更佳,可快速清除血栓,避免静脉瓣膜粘连,促进患者恢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值得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瓣膜患肢抗凝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烂”在心里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Mutually Beneficial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