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教授谈21世纪外语教育发展的改革与展望

2021-05-29 05:32王晓涵赵一瑾
英语学习 2021年5期
关键词:陈琳英语课程外语

王晓涵 赵一瑾

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与成果

陈琳教授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外语教育发展进程中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在当时分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领导下,基础教育阶段全面的课程改革开始了。如今,这一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陈琳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事件总结了外语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首先,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规定全国县级以上的城市自小学三年级起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由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需要,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及部分城乡接合部的小学很快就先后开设了英语课程。陈琳教授谈及此,言语间流露欣慰之意,他说这一决定实现了周恩来总理关于外语教学要从娃娃抓起的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教育部以极大的魄力和决心,组织人力研制中小学共1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其中包括以英语为主的英、俄、日三个外语课程标准。经过两年的努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编就,并在全国试行。其后,教育部又于2003年4月单独编制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两个文件对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十年英语课程作了总体安排,分为九个级别,建立了基础教育阶段连贯的、系列的课程框架。这样就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实现了当年周总理所提出的“一条龙”式的英语教育。

英语教育理念由原来的“又红又专”变化为“人文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统一”的观念。2014年开始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其具体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标准”。

党的十八大就已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落实到各类学校的各科课程之中。外语课,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普遍开设的英语课也不例外。由于外语课本身的特点,学习者要通过它来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以此来充实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国际意识,这就更需要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教材编写和日常教学中注重正确思想意识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的实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通过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几个方面,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规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的同时,又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标准”,这就是将“立德树人”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落实在日常教学和教材中。换句话说,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学生思想意识水平的同时,要帮助他们把外语学好,掌握好外语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和外语技能(听、说、读、看、写),真正实现外语教学“学以致用”的目标。将长期以来用“听、说、读、写”概括的语言能力改为“听、说、读、看、写”,虽只是增加了一个字,却扩展了语言能力的范畴,凸显了“改革”的精神。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确定,我国将立刻着手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中,落实这一创新性理念。

教学方法上,在20世纪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交际法”的基础上,外语教学着重加强了“任务型教学”的推广,强调“为用而学”,以“应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大力开展教学科研,研究外语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在借鉴国外新型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自身国情,尝试创新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大推进了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国各地广泛组建了不同层次的外语教育研究机构,并在“国培计划”的带动下,开展以推广课标为主要目标的、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使全国的外语教师队伍在质和量上均有显著提升,从根本上提高了外语教学质量。外语教育的国际交流,也是这一阶段的一大特色。“引进来,走出去”也体现了在外语教育战线上的改革开放政策。

另一个开创性举措,就是教育部决定一改过去“一纲一本”的方式为“一标多本”,允许合格的出版社编写、出版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教材。在此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筹编写各学科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遗憾的是,它未能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出版力量和专业人才。而“一标多本”则实现了统筹领导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优势,在原有基础上有力提高了教材的质量,并继续执行了允许中外合作的决定。

寄语今后的课标修订与教材编写

作为基础外语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陈琳教授带着我们回顾了21世纪改革的重要成果和典型事件。在而今教育改革的新拐点,他也不忘叮嘱新一代的教育者要眼光长远、脚踏实地地践行新理念、开拓新实践。陈琳教授从四个方面对未来的基础外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希冀。

第一,教材要体现政治思想性和“人的教育”。虽然是外语教材,但教材编写者也要思考如何体现政治思想性。这是任何学科的教材都需要思考的,也是要摆在第一位的。要求高中阶段的教材体现政治思想性,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因为高中教材的内容更复杂,覆盖面也更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特别是小学教材要如何体现政治思想性呢?是否小学教材就无须体现了?陈琳教授认为不是这样的。他指出,任何阶段的教材首先就要体现政治思想性,要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政治思想性,或者说“人的教育”,要体现在各个阶段的教材中,因而具体的培养过程需要体现层次性。以小学阶段为例,同学之间的友爱就是小学教材“人的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教育,这是在小学教材的内容里需要着重体现的。教材编写者需要比以往更加清晰地在头脑里明确这一要求。除此之外,也要注重家庭的友爱,教材要引导学生敬爱父母。陈琳教授还强调了教材要体现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要懂得如何尊重老师、敬爱老师。此外,教材也要包括国际主义层面的友爱。比如在今后的小学教材里,陈琳教授希望能增加更多关于与外国小孩交朋友的内容,因为外语学习更加有条件增加缔结国际交往友谊的内容,要利用好这一点。

第二,语言教学要发挥儿童的智慧。当下的年轻父母应该有非常直观的感受,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聪明多了。当然,不能说现在的儿童在生理上就一定比过去强,而是现在家长和老师比过去能更充分地、更早地发掘儿童的智慧。现在儿童的智力发展得更早了,了解事物的水平在很小的年纪就很高了,陈琳教授希望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能够注意并适应这一点。例如,他提出未来的外语教材中语法教学的安排可以比過去的设计提前一些。传统的语法教学往往会让学生先掌握现在时,过一段时间再学过去时,再过一段时间再学现在完成时;未来教材中对于过去时的时态教学要更早出现,甚至可以和现在时同时出现。教师不要认为同时教多种时态会给孩子过重的负担,可以让他们先比较,在比较中慢慢掌握不同的时态。各种时态可以在教材中早早地先呈现出来,再逐步地让孩子全面掌握。这其实也符合目前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认识。陈琳教授和我们聊起他在北外附校读初中一年级的小孙女。作为长辈,陈琳教授见证了她的成长,也通过她的成长观察到了现在学生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感现在的儿童智力发展之快、水平之高。所以在考虑新课标制定和教材编写时,他希望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能充分了解儿童智力的发展程度。教材编写者虽然不是一线老师,但也要和老师一样认识到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充分考虑到儿童对于知识的要求。

第三,除内容外,教材在其他方面也要更好地符合儿童的发展。例如教材的艺术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插图、封面等,要能更好地符合儿童的兴趣和心理的需求。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看到教材时都应该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些细节其实也是需要教材编写者关注的。

第四,教材包含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用书等,在关注儿童的成长之外,提供给老师的书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成长,使教师的水平能够逐步得到提升。

陈琳教授着重强调“爱”这一主题是修订课标、编写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要素,“爱”这一要素要在教育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

陈琳,著名教育家,2018年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名誉理事长,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陈琳英语课程外语
The Effects of θ on Stability in the θ-Milstein Method for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陈琳作品《一口清茶,板栗飘香》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山教你学外语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