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测度及路径选择研究

2021-06-02 15:19孟毅禤冰
南方农村 2021年2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指标体系

孟毅 禤冰

摘   要: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23个评价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2018年广东省各地区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了推动广东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的结论。

关键词: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1)02-0034-06

一、引言

广东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整体经济实力雄厚,但省内各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除了珠三角和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外,位于粤东、粤西、粤北的大部分乡村的发展仍相对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乡村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广东乡村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聚焦到解决“三农”问题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东省政府根据广东乡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广东省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明确广东省各地区乡村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和原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1]。模型指出:城市和乡村出现差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大创造出了新的就业机会,在发展工业过程中,农村的大量资源和要素被城市侵占,导致了二者差距逐渐变大。20世纪70年代,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是集中在城市还是乡村的争论不断:Lipton首先提出了城市偏向理论,认为应首先优先发展城市,然后再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2]。而另一些学者从乡村中心的视角提出了城乡发展的乡村偏向论,Friedmann and Douglass提出了“乡村社区论”,认为城乡发展的首要目标应是解决乡村的基本需求,通过乡村优势产业的挖掘来推动乡村的发展[3]。20世纪

8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基提出了“Desakota模式”,即“城乡一体化”模式,开始从城乡互动视角探讨城乡融合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对城乡不平等的消除,对区域限制的打破以及对互补功能的提升,进而实现二者的共同进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消除城乡间的不平等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措施[4]。

(二)乡村振兴的背景及内涵

乡村衰败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原因引起了许多关注,王亚华、苏毅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对乡村衰落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及时响应,发展中国家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贫民窟的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宝贵经验[6]。张强等指出乡村振兴是相对于乡村衰落而言,而乡村衰落集中表现为农村人口减少导致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然而城市发展需要多功能农产品的供给,需要广大乡村绿色空间的生态支撑,因此,乡村振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与城市振兴缺一不可[7]。另一個重要的切入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朱泽认为当前我国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有其具体的背景,即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一是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攻坚期,二是城乡发展进入快速融合推进期,三是乡村治理进入转型期[8]。宋圭武提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激发农村巨大的发展潜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中国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9]。刘和光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即城乡发展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重要举措[10]。

朱建江区分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个相互联系又不同的概念。他解释道,乡村振兴主要指常住人口规模1000人以下的物理空间概念的建制村;乡村振兴战略是指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指新型工农在乡村、城乡融合和政策体系三方面的建设[11]。李长学和蒋永穆通过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时期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作对比,来解释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无论从对象、内容还是内涵方面,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乡村振兴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适合时代发展的目标[12,13]。

(三)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是研究的重点,学者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的总要求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方法及路径。陈明星指出从乡村振兴的政策方向上应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的导向[14]。叶兴庆认为我国现阶段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国家,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把握优先发展和融合发展两大原则,其中“人、地、钱”是关键,即优化农业人口结构,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筹措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15]。温铁军、杨洲等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任务,提出了推动产业融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及资源型资产确权等的制度创新的乡村产业兴旺方式[16]。何成军、李晓琴、曾诚认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性,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但因为各地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的发展旅游业[17]。胡红霞、包雯娟提出积极回应村民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必然选择[18]。蔡文成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19]。严金明等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保障,是满足乡村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关键制度创新[20]。吴理财、解胜利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理论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加快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理和精神动力[21]。张挺等通过德尔菲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构建了包括5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44个四级指标及对应目标值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35个乡村2013-2016年期间的数据进行调研和评价,提出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期要首先夯实乡村产业基础,

特别是培育特色产业;其次在依靠优势产业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生活富裕的同时,传承发展传统优秀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最后,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生态宜居[22]。

三、数据来源及评价指标

(一)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根据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要求,秉承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分别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制定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指标。产业兴旺指标选取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反映农业基础建设水平和农业机械现代化程度,用非农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和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反映乡村产业结构;生态宜居指标选取农民家庭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处理率、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反映居住环境和污染强度;乡风文明指标选取文明村镇占比、乡文化站数量反映乡村文明建设基础,用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反映乡村居民精神消费水平;治理有效指标选取农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每万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数、政府财政赤字率分别反映乡村生活保障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和政府财政状况;生活富裕指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反映乡村居民消费结构,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城乡差距,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每百户拥有私家车数量反映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本文共选取5个方面23个指标,其中20个正指标,3个逆指标,采用倒数法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处理。由于指标间的存在量纲的差异,对正向化处理后的23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综合评价体系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9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年鉴、全国文明村镇名单等。由于深圳完全城市化,部分数据缺失,故对除深圳外20个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个数过多将使研究更加复杂和困难,从而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可利用主成分分析有效降低变量维数,转化得出较少几个综合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样本进行评价分析。聚类分析是通过数据建模简化数据的一种方法,集中对特定的类别作进一步分析。本文研究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目的是建立适用于各地区的综合评价模型,因此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区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分及排序,再使用聚类分析法把各地区归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一)乡村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把正向化、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得到前4阶主成分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如表2。由表2可得,前四个指标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2.35%,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四个主成分进行乡村发展水平分析得出各地区的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若以综合得分0为分界线,则有过半数共13个地区处于平均水平之下,由此可

见,广东省各地区的乡村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为使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接下来进行聚类分析,把相似的地区划分为同类,对同类地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乡村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四个主成分得分进行分析,由图1聚合系数碎石图可知,当类别数为5时,数据的下降趋势渐缓,因此可将类别数设定为5。

聚类分析结果将广东省20个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分为了了5类,如图2所示,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聚类分析中处于第一、二类的地区分别是东莞、中山、佛山、广州、珠海,结合主成分排名来看,这些地区在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中属于高水平发展地区。这些地区第一主成分得分均位于全省前列,充分说明它们位于珠三角,政府财政实力雄厚,乡村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较高,并且地处南亚热带,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农业基础建设水平发展。另外,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基本实现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为乡村经济带來新形态,扩大乡村居民的增收途径。但是这些地区在第二、三、四主成分表现不一,以东莞、佛山、中山为例,它们的第二、三主成分得分均为负值,而第四主成分得分为正值,说明农业机械现代化不够高,乡村政府在文化和医疗服务方面建设力度不足,城乡收入差距较低,而珠海和广州则相反。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些地区的乡村发展不平衡,除了提高经济实力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之外,还需注重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满足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要求。

聚类分析中处于第三类的地区分别是梅州、肇庆、河源、云浮、茂名、阳江、清远、韶关、惠州、江门,这些地区在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中处于中等水平。这些地区都有一个特点,在某些方面表现优异,在另外的方面却表现较差。由各主成分得分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在农业机械现代化和人居环境治理方面表现优异,城乡经济融合较好,而在乡村农业基础建设和居民物质生活方面表现较差。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些地区虽然经济实力不够雄厚,但是

注重了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乡村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都很大,只要加大产业建设投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会大大提高。

聚类分析中处于第四、五类的地区分别是汕尾、湛江、汕头、揭阳、潮州,这些地区大多为潮汕地区,远离珠三角,在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中比较落后。结合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排名来看,汕头位属中等,却与排名靠后的汕尾、湛江、揭阳、潮州处于同一水平,主要受第二主成分的影响。汕头的第二主成分得分为-2.821,与得分为-2.986的揭阳、-4.254的潮州处于倒数水平,说明农业机械现代化和乡村居民居住环境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另外,这些地区地处沿海,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常受台风威胁,地少人多,导致农业基础建设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居民能享受的物质生活和公共服务水平也不如其他地区,因此各主成分得分大多为负值。这些地区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美丽乡村建设的城市化和旅游化倾向

广东近十多年来的乡村建设,无论是农民自建房屋还是政府主导的示范村建设,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城市化,很多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都是照搬城市小区建设模式,导致了千村一面,丢失了原有的特色。另一个特点是旅游化。很多乡村在规划时都将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首选,而乡村旅游的开发上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少旅游项目都存在抄袭模仿、粗制滥造等问题。很多乡村在投入大量资源搞休闲农业和发展乡村旅游,刚开始几年通过各种活动还能勉强拉来一些游客,但几年后就撑不下去了。

2. 村庄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很多乡村存在着“政府在干、村民在看”的现象,有的甚至把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看成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半点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很多青壮年进城打工,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村庄没有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些村庄大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难以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担。

3. 乡村环境治理困难,垃圾处理成本高

广东和全国一样,农村垃圾处理基本上是套用城市的垃圾处理模式。经过多年努力,广东已基本完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但这种模式成本很高,还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而一些乡村村民对收取垃圾费存在抵触情绪,还有村民认为交了保洁费,就事不关己,不配合存在保洁工作。大多数的村庄都没有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等工作。

(二)意见及建议

根据上述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发展较大程度制约着乡村振兴发展,但是也不能把乡村振兴实施重点完全放在经济发展上,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亦需重视。下面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要求对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产业兴旺的要求,就是重视农村产业的发展,加强引领资本、技术、人才等因素流向农村地区,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并保持发展势头。政府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将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更多投入到绿色、优质、安全的特色农产品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也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如餐饮、旅游、纺织、陶瓷、石材等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宜居的要求,就是针对农村居住环境差、建设无序、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政府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力、天然气、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统筹保护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地、沼泽地等,维护清新洁净的田园风光. 如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农村家庭卫生厕所普及;强化污水排放监管机制,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等。

乡风文明的要求,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水平. 政府一方面应结合当地实际,传承历史文化记忆,保护古镇、古民居、古院落,平衡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宣传,开展文明村镇评比与表彰活动,通过乡规民约来倡导和引领良好风气,摒弃陈规陋习。

治理有效的要求,就是要改善部分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议事协商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公共事业水平。政府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即在村委会、党支部、民间组织、农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沟通、协商、谈判、合作等方式,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并且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等制度,确保公共权力有效运转和公共资源合理共享,最终实现农村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生活富裕的要求,就是要实现农村经济增收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全面繁荣. 政府首先要坚持精准扶贫,加大扶贫基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完善嚴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扶贫专项资金使用阳光化、透明化;同时顺应“互联网+”时代趋势,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产,开发电子商务、农村养生、农村养老等新业态,拓宽农民多元化增收渠道;另外,也要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培养生产技术和市场运营两手抓的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 J ]. Manchester School Studies, 1954,22(02):139-191.

[2] Lipton M.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M].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Friedmann J. & Douglass M. Agropolitan development: towards a new strategy for regional planning in Asia[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5.

[4] McGee T G. Rural-urban linkage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Toward a policy framework[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ural-urban Linkages,1998

[5] 张沛,张中华,孙海军.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典型国家发展经验[ J ].国际城市规划,2014(01):42-49.

[6]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6):49-55.

[7] 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J ].经济与管理,2018, 32(01):6-11.

[8] 朱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J ].中国党政干部论文,2017(12):32-36.

[9] 宋圭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J ].社科纵横,2017,32(11): 5-8.

[10]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3):25-33.

[11] 朱建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思想研究[ J ].上海经济研究, 2018(11):5-14+50.

[12] 李长学.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内涵、逻辑成因与推行路径[ 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05):13:18.

[13] 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 J ].社会科学辑刊,2018 (02):15-21.

[14] 陈明星.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蕴与政策取向[ J ].城乡建设,2017(23):50-52.

[15]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轮纲[ J ].改革,2018(01):65-73.

[16] 温铁军,杨洲,张俊娜.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实现方式[ J ].行政管理改革,2018 (08):26-32.

[17] 何成军,李晓琴,曾诚.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9(02):101-109

[18] 胡红霞,包雯娟.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 J ].重庆社会科学,2018(10):24-32.

[19] 蔡文成.基層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J ].理论与改革,2018 (03):62-71.

[20] 严金明,迪力沙提,夏方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化[ J ].改革,2019(01):5-18.

[21] 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构建[ 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6-23+162-163.

[22] 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J ].管理世界,2018(08): 99-105.

[23] 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5):8-17.

[24] 陈国生,刘小凤.湖南省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选择研究[ J ].经济地理,2019,39(05):191-206.

[25] 何晓群.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第二版)[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韵婷)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and Path Sele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MENG Yi1,XUAN Bing2

(1.Business School;2.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prominent short board.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constructs 23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at affect the lev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18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 was evaluated,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order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Index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