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内涵、表征及其实施

2021-06-07 07:39刘志军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院校新时代

[摘要]文章在分析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课和劳动教育活动课等三种形态类型,并对此提出确立“立德树人”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构建层次性、梯次性、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搭建课程实施“立交桥”,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形成多类型多节点的科学评价体系等课程组织实施方式。

[关键词]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

[作者简介]刘志军(1979- ),男,山东寿光人,南通职业大学,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南通职业大学“教学资源建设及金课开发”种子库项目“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ZK2002002,项目主持人:姜乐军)、2018年度南通职业大学重点研究课题“江苏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8JK02,项目主持人:刘志军)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度职教重点资助课题“混合所有制下的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a/2016/03/13,项目主持人:周小青、陈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7-0085-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中均明确指出,要在大中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对不同层次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等进行了规定。我国职业院校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践行者,肩负着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无论是其规模还是作用都理应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人机互联的信息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也被赋予了独特的表现形态。为此,厘清并把握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就成为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落实落地的第一步。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内涵

形态即形式或状态,《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样貌,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①。课程是按照某种特定理论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后形成的“知识体”。课程形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就字面而言,课程形态是课程呈现样貌或表现形式,是“课程内容与其载体及实施方式的动态组合样态”②,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桥梁和纽带,其依据课程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目标要求,选择组织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具体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形态,自然也涵盖课程内容、课程载体和课程组织实施等基本要素。进一步而言,就是职业院校选取什么样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运用怎样的课程组织形式,促使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实现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据此,本文认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就是职业院校为了达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而制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具体样式,是职业院校以劳动教育课程等为主阵地,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以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的组织实施形式,推动高职学生形成以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为核心的劳动素养,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表征及要求

课程形态的表征较为复杂。任何课程形态都存在着不断演化、改进和革新的过程,并受到社会文化、信息技术和教学条件等多重因素的交替影响。而“课程存在的样貌只是最常见、最一般、切身地被给予我们的‘可经验、可体验、可认识的一种现象或表象,是一种‘在场的东西”③。为此,要想探究课程形态演进的“不在场”因素并对其进行严格分类,存在较大的现实难度。通常,不同的课程形态总是彼此融合、并存发展的。根据《意见》和《纲要》精神,笔者将其划分为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渗透课和劳动教育活动课三种形态类型。

1.劳动教育必修课。劳动教育必修课是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具有独特教育教学价值的基础性课程。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是新时代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责任、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进行劳动教育系统化教育的客观需要和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劳動教育课程在职业院校夯实落地的真正体现。其根本目的是扩大劳动教育的覆盖面,让每一个职业院校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意见》指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纲要》则进一步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时的数量和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不仅体现出了其自身应有的教育科学价值和基础性地位,也从根本上扭转了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等误区。然而,正常开设并组织实施劳动教育必修课,不仅需要职业院校能够严格按照必修课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包括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编写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师资、经费等专项建设投入等,还需要职业院校能够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课时和学分,赋予劳动教育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专科课程等同等地位。

2.劳动教育渗透课。劳动教育渗透课,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课程劳育”,就是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渗透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融通的课程。推进劳动教育渗透课建设体现了新时代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理念,其根本目的是希望职业院校每位教师的每门课程都能加入到劳动教育之中来,从而实现“全员”育人。《意见》指出,职业院校“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渗透课的路径方法。一是要与公共基础课相融合,强调“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二是与专业课相融合,强调“专业课在进行职业劳动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劳动教育渗透课的有效推进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每一门课程都能够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按照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侧重地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而且“劳动教育进课程需突出重点课程,凸显实习实训课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④。

3.劳动教育活动课。劳动教育活动课是采用“劳动周”“劳动月”等方式加以实施的劳动教育课程,也可以理解为劳动教育项目化课程,具有“内容不限、时间灵活、集中进行”等特点。推动劳动教育活动课程建设是为了将劳动教育与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与校外社会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实践体验,丰富劳动知识,加强对劳动的理解。《意见》指出:“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指出职业院校“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活动课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与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相结合。由于新时代职业院校存在对口招生、注册入学、普高录取、五年一贯制、社会招生等多种录取方式,使得职业院校的生源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活动课要根据不同生源的特点分层实施,力争做到“一课多方案”,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课程方案,有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二是要与新时代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劳动教育活动课开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不同职业院校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三是要与新时代职业院校可获取的社会资源相结合。职业院校应统筹各方,整合学校优势社会资源,跨地区、跨学校、跨部门、跨专业共商共建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实践岗位和基地,将军训演练、助学岗位、文化活动、实习基地等打造为劳动教育活动课程的实践平台。

三、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现代课程理论将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目标达成度作为课程组织实施的必经环节。就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而言,必修课、渗透课和活动课只是劳动教育课程呈现的形态或方式不同,其需遵循的课程组织实施规律则基本一致。

1.确立“立德树人”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整体而言,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个精神、两个态度、三个行为、四个观念”。“一个精神”即积极的“劳动精神”。这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积极的劳动精神意味着个体对劳动价值的主体认同和对好逸恶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等错误劳动观念的批判,集中反映了个体对劳动与社会、劳动与人生、劳动与生活等的根本看法。职业院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对劳动的神圣感、荣耀感、自豪感,还要引导他们在行为上形成对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的亲和与亲近,并能够体验劳动过程的快乐,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两个态度”即“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态度有积极、中性和消极之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就属于积极的劳动态度,不仅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劳动文化,还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水准,需要以劳动认知为基础,以劳动意志和劳动信念做支撑。职业院校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不仅是引导他们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节约劳动资源、享受劳动过程等,还要推动他们进行自我内化,高度认同劳动的崇高性。“三个行为”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辛勤劳动”,就是引导学生愿意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中能够坚持不懈、兢兢业业、不畏艰辛,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脏。“诚实劳动”,就是引导学生能够踏踏实实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中能够诚实守信、严谨规范、敢于担当,不偷工减料、不虚报瞒报、不回避推诿,能够实事求是、认真主动地完成分配的劳动任务,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展现良好的劳动合作、劳动探究等行为风貌。“创造性劳动”,就是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养成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劳动品质;养成灵活运用科学原理、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的劳动方法;养成创造性地发现并解决劳动问题、结构化地积累劳动知识和劳动经验,并能够进行新发现的劳动能力。“四个观念”即“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职业院校要引导学生将上述的劳动价值观作为人生信条;引导他们深刻领悟劳动是社会得以发展、个人得以成才的重要基础;引导他们不断明晰劳动是积极的生存方式,是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

2.构建层次性、梯次性、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一是职业院校的劳动课程内容应体现层次性。要加强系统规划,既要体现劳动教育课程在不同学段的渐进性,又要体现不同层面教育对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要用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一般来说,与中小学和其他类型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主要目标是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懂劳动”,并让他们能够明劳动之理,从而结合自身今后具体的职业类别可以创新性地开展劳动,其内容应侧重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二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体现梯次性。职业院校第一学年可主要开设与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體会劳动意义的生活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比如安全卫生保洁教育等;第二学年可主要开设与专业结合、体会劳动精神的生存教育相关的劳动课程内容,比如公益实践教育等;第三学年可以主要开设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生计教育相关的劳动课程内容,比如专业实践教育等。三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应体现一体化。除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外,职业院校还应将劳动安全教育、劳动卫生教育、劳动平衡教育等内容纳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充实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同时,职业院校要通过学分制改革,建立学分银行等方式,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其他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学分的衔接承认,并要将学生休学创业或者曾在校外工作的经历,换算成劳动教育课程的学分,形成一体互认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打造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搭建课程实施“立交桥”。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涉及学校教务处、后勤处、学工处、科产处、相关学院等部门及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等单位,实施主体构成复杂,教育形态表现多样化。为此,一是要制定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遴选标准。要设置“准入”门槛,按照“能教”“会教”“愿教”等原则,将思想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具备相关资质资历的辅导员、班主任、其他岗位教师以及企业师傅选拔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二是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训。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要通过挂职轮岗、服务企业、担任导师等各项政策机制,进行系统性、专业性和制度化培养培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劳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晋升和聘任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承担劳动教育的企业兼职教师而言,可参照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激励与绩效的做法,在评奖评优、带薪休假等方面给予补偿和倾斜。三是要搭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立交桥”。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良好的校企合作项目,在企业和政府单位内为学生提供劳动技能实训场地;充分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态,探索实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家校合作等创新模式,推动劳动教育学校资源平台与校外资源平台的紧密对接,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渠道,推动劳动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⑤。

4.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形成多类型多节点的科学评价体系。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评价应注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能力、勞动状态、精神面貌、团队协作、任务达成等劳动素养进行整体性评价,要尽快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并将定性和定量评价、过程和阶段评价等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一是要尽快建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在具体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居中指挥的作用,推动建立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相关行业企业、实践基地、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组织。二是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类型评价。在定性评价中,职业院校可采用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方式,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而不仅仅是以劳动任务的达成情况分高低。在定量评价中,职业院校要通过劳动教育计分卡、实践手册等形式,构建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达成目标档案。至于劳动教育计分卡、实践手册的具体操作方式,可以根据职业院校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有所侧重和不同。但劳动教育计分卡、实践手册等要能够如实记录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等,对学生劳动出勤、组织纪律、用具保护、互助精神、熟练程度和劳动效果等进行客观评价,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三是坚持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多节点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教学计划执行和课程标准制定等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和不间断评价。比如,哪类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更能胜任教学任务,是劳动课专任教师,还是辅导员、班主任和企业师傅等兼职教师;何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最能贴近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形态要求,从而获得学生的广泛欢迎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等。阶段性评价主要是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预设目标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重点要紧密结合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阶段性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任务的差异化要求和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性要求来组织实施。

[注释]

①尔雅辞书编委会.中华现代汉语词典[Z].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4):1291.

②牛瑞雪.从口耳相传到云课程:课程形态视域下的课程演变史[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19.

③张刚要,刘陈,赵允玉.多重逻辑下的课程形态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51.

④雷世平.“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19):1.

⑤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5.

[参考文献]

[1]顾建军.劳动教育要抓住灵魂科学实施[EB/OL].(2018-

11-28)[2020-10-15].http://www.jyb.cn/rmtzgjyb/201811/t20181

128_121709.html.

[2]顾建军.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问题[EB/OL].(2020-04-23)[2020-10-15].http://www.rmlt.com.cn/2020/0423/577694.shtml.

[3]刘盼倩.教育与劳动结合可能性的教育哲学阐释[J].职业技术教育,2019(19):6-11.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赵婧.课程形态信息化变革的“人学”致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0):51-55.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职业院校新时代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