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教育扶贫的历史演进与嬗变趋势

2021-06-07 07:39袁璟瑾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4期
关键词:嬗变演进扶贫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的发展逻辑、成人教育扶贫的资源供给逻辑和成人教育与扶贫的耦合共生逻辑,并介绍了我国成人教育扶贫的历史演进脉络。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和精准扶贫的战略逻辑,文章提出了以下嬗变路径:改革贫困人口入学门槛制度,构建精准组织路径;完善成人教育助学体系创新,驱动精准资助路径;优化成人教育实践培养方式,创新精准培养路径;瞄准成人教育就业關键导向,协作精准就业路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训资源整合联动。

[关键词]成人教育;扶贫;演进;嬗变

[作者简介]袁璟瑾(1982-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大数据时代高职‘精准思政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8FYHZD012)和2019年度江苏高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融媒体视阈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发展探究”(项目编号:2019SJB6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7-0095-05

贫困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而扶贫是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余年来,扶贫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尤其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举措。我国扶贫事业已经取得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的巨大成就,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社会组织以及慈善人士等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扶贫工作模式。在国家扶贫体系中,教育始终是消除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根本性措施,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方式。其中,成人教育展现出其智力帮扶突出、资源潜力巨大、辐射示范最广的优势特征,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作用。“治贫要治本,扶贫先扶智”,成人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被纳入扶贫措施范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为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可能和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继续发挥成人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成人教育与扶贫的耦合共生逻辑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贫困人口在文化素养、教育程度、精气神状态等方面均呈现出不同层级的匮乏状态,加之当时贫困人口年龄结构的非学龄化,成人教育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就不足为奇了。扶贫从其发展逻辑层面存在些许约束条件,而成人教育所蕴含的资源优势恰好与之形成互补关系。

1.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工作的发展逻辑。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国家坚持依靠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以制度为基础的扶贫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制度性改革建立常态化的扶贫工作机制,逐步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常规性扶贫边际效益下降等问题,形成了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精准扶贫是促进治贫富民的必由之路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究其根本是一种扭转粗放、低效扶贫方式扶贫对策。一是理论起点,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做了精辟论述,强调了精准扶贫在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据统计,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即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穿、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住房保障、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但是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依旧艰巨。二是理论内涵,精准扶贫最根本的内涵是扶人、扶志、扶智。精准扶贫是相对于传统扶贫方式提出的扶贫理论,其特点在于要求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三精准”治贫措施,以达到帮助贫困地区尽快实现脱离贫困的目标。三是约束条件,贫困人口的基本现状以及贫困亚文化困境。从贫困地区对教育的需求来看,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薄弱,贫困地区的劳动者文化层次较低,多数贫困人口对于新知识、新科技、新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脱贫致富的进程。从技能水平和观念上看,由于长期缺乏谋生手段,多数贫困人口缺乏进取精神,习惯于“亚贫困文化”,就业务工氛围和致富热情不高。四是对策目标,契合的教育路径选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眼下最为急迫的还是发展对接产业和对接岗位的成人教育服务,只有让教育契合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功效。成人教育则是一种从根本上打破越穷越不重视教育、越不重视教育越穷怪圈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养,是实施精准脱贫工程的重要措施。

2.成人教育扶贫的资源供给逻辑。教育活动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公共文化建设、移风易俗等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成人教育是有别于普通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教育类型,其最大特征就是不受年龄、基础学历、学习形式(全日制)等限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人教育是形成乡村人力资源优势的一种较佳教育方式,是基于适应职业发展需求、建立某种学习能力而进行的必要的教育活动。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成人教育具有学历层次要求低、技能实践性强、教学周期短以及价值实现效率快等特点。从教学宗旨上看,成人教育十分注重受教育对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对方法、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培养,是一种集理论与实用性、技能与经验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成人教育能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工人、技能农民,恰好可以发挥其教育资源的特征优势。除此之外,成人教育还可为当地民众提供开拓视野、提升自我修养的教育服务,作为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3.成人教育与扶贫的耦合共生逻辑。扶贫绝非一人一事,而是群体性的帮扶活动,这就决定了教育活动不是针对某个人某个岗位,而是针对乡村绝大多数人口,尤其是现阶段的乡村成年劳动力。首先,受教育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首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贫困群体的就业和职业选择,而且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并最终影响着贫困的代际传递。其次,成人教育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拥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对接当地最急需、最易于对接的项目,发挥成人教育的资源优势,实施面向精准扶贫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和定向培养,是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再次,成人教育对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具有重要助推作用。成人教育服务精准扶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为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满足贫困地区人口精神需求的内在动力。最后,扶贫与成人教育之间存在耦合的逻辑关系。一方面,对成年人口扶贫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扶贫无可替代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实现扶贫脱困的基础活动;另一方面,扶贫则为成人教育提供了教育实践创新的方向,引导着成人教育的发展、变革和转型。而从理论耦合逻辑的角度上讲,成人教育与扶贫工作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互补耦合逻辑,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成人教育扶贫的历史演进脉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成人教育通过扫盲教育、文化补习、技术培训、学历补偿、技能提升等途径持续参与农村扶贫工作。从历史演化的视角来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成人教育扶贫手段存在差异,大体形成了以下逻辑脉络:

1.在文化扫盲的曲折发展中解决温饱问题(1949—1985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到1959年,全国300多万干部脱盲甚至达到高中文化水平,8000万青壮年农民摆脱“文盲”标签。如此大基数的文化学习活动,直接推动了当时农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制,农产品剪刀差比较严重,也导致城市和农村脱贫工作差距较大。改革开放以后,全国人民齐心协力,贫困问题日渐式微。在这个阶段,成人教育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优势作用,诸如在文化补习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产组织方式的认识、对国家政策的解读以及对技能提升的帮助等。

2.在技术培训的人口红利中实现初步小康(1986—2012年)。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拉开了成人教育调整和变革的序幕。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参加成人教育,获得一定技能后参与城市建設,获取了除农业生产以外的工资收入,农村人口人均收入节节攀升,形成了成人教育支撑经济建设的第一波“人口红利”。1998年,教育部印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成人教育开始侧重职业教育培训,开启了21世纪头十年的第二波“人口红利”,直接带动深度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初步实现小康。

3.在技能提升的人才红利中全面建成小康(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进入经济滴灌边际效益递减区间,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扶贫已经不足以支持新时期反贫困工作的需要,扶贫向更为高端、更为精细的精准扶贫阶段迈进。在精准扶贫阶段,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仅靠低端简单劳动已无法实现,必须向高端技能段位提升。抽象来讲,精准扶贫战略是一个涉及乡村生态、农村文化、基层治理、民生保障以及工作机制等多重内容的发展战略,其中教育活动占据基础性地位。基于此,明确成人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逻辑要件、逻辑主线是前提,系统地体现在帮扶主体、帮扶步骤以及帮扶目标上,逻辑主线体现在造血式扶贫、适龄劳动力教育以及实效性精气神教育,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成人教育扶贫逻辑体系。

三、我国成人教育扶贫的未来嬗变趋势

面对新形势下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嬗变的背景,成人教育扶贫也面临着路径嬗变的需要。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来说,用成人教育方式强化贫困地区产业扶持、贫困人口就业扶持,是做好贫困地区产销衔接、劳务对接,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基于成人教育活动的扶贫属性,应从组织、资助、教育、就业以及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进行路径探索,实现成人教育扶贫由大众参与到精准组织、由普惠帮扶到精准资助、由规模培养到精准培养、由市场双选到精准就业、由自由组合到整合联动等嬗变。

1.由大众参与到精准组织:改革贫困人口入学门槛制度,构建精准组织路径。对有劳动能力的成年贫困人口来说,强化产业和就业扶持至关重要,前提条件是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教育。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或许成为成年贫困人口教育的唯一通道,但目前面临的第一难题是制度门槛的问题,因此针对成年贫困人口的特征创新成人教育形式,是提高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较佳路径。首先,要引导贫困人口从认知层面接受成人教育,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和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招生,组织成人院校或开设继续教育的高等院校开设精准扶贫专项远程(网络)教学班,也可创造条件开展协作,支持贫困人口前往院校接受成人教育。其次,积极引导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形成人才培养与精准扶贫战略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协同机制,并争取把成人教育发展纳入贫困地区人才发展规划。

2.由普惠帮扶到精准资助:完善成人教育助学体系创新,驱动精准资助路径。贫困人口接受教育面临的第二难题便是教育经费问题,对于本就贫困的他们来说,既要保证参与生产活动维持家庭消费,又要通过接受教育来提高劳动回报率,经费将成为他们参与成人教育的拦路虎。促使成年贫困人口参与成人教育活动,必须先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有必要通过创新成人教育助学体系来驱动精准扶贫、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在现有成人教育普惠资助体系基础上,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精准助资力度。其次,充分调动社会要素参与成人教育帮扶工作,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获得社会力量和金融机构支持,让更多社会组织、企业、慈善机构甚至个人投资成人教育精准扶贫教育项目,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3.由规模培养到精准培养:优化成人教育实践培养方式,创新精准培养路径。成人教育扶贫应建立以助力贫困人口就业为导向的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精准培养模式。首先,以贫困人口就业为导向,完善成人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刻挖掘当地人才需求和项目需要,针对性地调整成人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促进贫困人口多样化成才。其次,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建立成人教育线上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互通,提升贫困地区成人教育的总体水平。最后,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和服务水平,提高贫困人口人才培养的效率。遵循因地制宜、因事设班、因人定教的原则,实施教学的地点可以在乡村设立的教学地点,也可以在乡镇企业、田间地头开设现场教学,还可以在村委或人口聚居点等非正式场所展开临时教学,甚至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请教师团队送教上门或者个人进行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

4.由市场双选到精准就业:瞄准成人教育就业关键导向,协作精准就业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由此可见,以就业为导向、以增收为目标的乡村振兴蓝图要求成人教育扶贫工作多措并举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协作实现贫困人口精准就业或帮扶就业创业,而避免在市场双选过程中发生次生贫困。首先,围绕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以成人教育院校为依托,重点实施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能人培养”、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妇女)转移培训、学子助学等精准教育模式,实现“精准培训”与精准就业相结合,为乡村旅游、生态保护、传统工艺等乡村特色产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其次,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员,成人院校可以依托母校优先安排其进入公益性组织就业。最后,对回贫困地区创业的毕业生,除按规定享受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外,还可以制定贷款代偿政策。

5.由自由组合到整合联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训资源整合联动。成人教育扶贫可以有效解决人才供给瓶颈的制约,将人力资源的市场盲目流动转向有目的、有计划的整合联动,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人才队伍缺乏成为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其中包括贫困人口的内生性因素。基于此,贫困地区开展成人教育工作要做好两方面资源整合工作。其一,要加强外来人才资源的引进,整合本地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加入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其二,加强成人教育对本地人才的培养,成人院校要建立与贫困地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了解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产业扶持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人才缺口和培训需求,整合成人院校与地方政府双方资源,实现成人教育对成年贫困人口的高效培养;其三,加强对本地已有优秀人力资源的整合,譬如传统工艺匠人、传统文化继承人等。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加快推进成人教育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是贫困地区实施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成人教育扶贫不仅是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举措,而且也顺应和满足了贫困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继续推进成人教育助推扶贫,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形成重视成人教育扶贫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正确把握实施成人教育扶贫的路径嬗变,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精准发力。唯有如此,才能不断突破扶贫瓶颈,提升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才能继续发挥智能扶贫、志气扶贫的作用,让每一个农村人口都有掌握知识的自信和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才能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冉连.建国以来我国扶贫政策:回顧、反思与展望——基于1949—2017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60-68.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3]唐智彬.发展面向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6-01(4).

[4]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3-06(2).

[5]贾海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J].职教论坛,2016(25):70-74.

[6]王文俊.对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与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以广西大石山区为例[J].成人教育,2017(10):45-49.

[7]李霞,韩保江.我国城乡双重贫困的表现、原因与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2(5):53-59.

猜你喜欢
嬗变演进扶贫
论我国死刑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基于企业营销理念演进的道德营销探讨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证监会“扶贫”
当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及发展探析
管仲“扶贫”
星系的形成与演进和宇宙的膨胀现象及暗物质与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