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维护管理

2021-06-08 01:26曹承慧严万森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高校学生

曹承慧 严万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入学时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成为学校档案工作中的新任务和新课题。然而,随着传统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辅导方法的改进和数字网络化的融入,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在科学建设、有效维护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文章结合实际档案工作,针对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队伍建设、技术支持、信息更新、信息社会化平台构建、伦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为提升档案建设、维护水平及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社会服务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维护;社会服务

高校学生具有半成熟半盲目、半睿智半冲动等特殊的心理特点[1],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人际交往、学习和就业等多重压力,已然成为心理行为问题的易感人群,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为各校工作的重点内容。近30年来,我国学者大多关注于心理健康方面,但对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较少,有学者表示,高校学生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2],最关注的问题是职业生涯,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求助同伴的形式来疏导心理问题[3]。这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未能实现指导全体学生预防性、发展性问题的主要目标,覆盖面不广。

从2004年起,教育部开始要求高校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指评估、预测和监控个体心理行为状况,把握其心理发展规律性变化的动态服务与管理系统[4],包括人口学资料、家庭状况、经历重大事件等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信息,心理测评结果以及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记录等资料内容[5],一般是经过心理测评、数据分析、反馈、存储与更新等过程完成资料的归档[6]。随着传统心理测评、咨询与辅导方法的改进以及数字网络化的融入,高校心理档案的服务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一、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维护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量研究表明,现代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屡见不鲜[7],整体的心理状态呈亚健康,引起社会、高校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各高校开始为新入校学生设立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将测量结果“不好”的学生,转交给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来实地调查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由于这一举动加大了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偏见,大大降低了自主来访率。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内部的自尊心在作祟,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咨询资料和咨询效果的质疑。学生心理档案是展现个体心理成长轨迹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学生的人口学资料、家庭与学校的生活狀况、经历的重大事件、心理健康状况等综合信息的收集,帮助心理咨询师迅速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既可借鉴个人成长经历深入探究相应心理行为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本人性格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又可梳理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找出不同种类学生的发展适应性问题的共通之处,针对性地进行团体辅导。只有心理档案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贡献,才可得到学生的支持与配合,改变其对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偏见。

(二)有利于高校改革教育与管理方式

高校依据不同人格特点和能力倾向等方面,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全面独特的心理档案资料,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个性化处理和精细化管理,可以找出当代学生的共性心理特点,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分类别、有层次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强制统一性的教育方式。结合新媒体资源,借鉴其他院校新兴的心理档案管理和使用方案,可以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准确疏导学生,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切实依靠心理档案信息的分析结果,抓紧学生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追求全面发展[8],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创新活力,心理档案的建设为青年教育与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提供有效思路。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大学时期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期,高校不仅要建立学生成绩与纪律的奖惩记录,还要收录其心理状态、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在这段时期,学生智力快速发展,自主意识增强,但其心理发育尚未成熟,难以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自己,自我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高校通过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能力、人格特征、学习心理特点、职业倾向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测评,根据档案信息的反馈和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可有效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我,不断审视和调整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制定合理的期望目标,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核心竞争力。

(四)有利于协助社会人才的选拔

当代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就业机制的改革,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文化知识层面,也逐步重视个体的心理素质。心理档案能反映出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行事风格、性格特点以及职业倾向等心理特征, 可作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参考依据。有效利用心理档案可以为各类职业提供专业性人才,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强项,避免职位人才不匹配造成的资源浪费,优化社会招贤纳士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维护的不足

(一)心理档案建设的组织实施不足

从队伍建设上看,心理档案工作者缺乏专业训练。建设与维护是一项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工作,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心理档案工作大多由心理教研室教师或辅导员教师来兼职负责, 缺少心理学和档案学相关知识与技能,容易忽略后续的心理追踪调查、信息分析、管理与维护的工作安排。从测评技术手段上看,信息采集方式较为单一。高校通常采用心理普查、心理咨询的形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区别于网络上娱乐性的测试,高校大多采用教育部或者相关领域专家所编制的科学测试,但大多采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等国外引进的测验,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下所测得学生心理的准确性有待思量。从信息处理方式上看,大多数高校只对信息做简单收集。只有少数高校创设档案管理软件,但仍无法将收集的图文、音频、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大规模的数字网络化处理,极大影响了心理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立。

(二)心理档案信息的时效性较低

个体心理是一个在不同时期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同时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9]。由于高校的开放式教学管理,使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青年,其心理情绪状态会随着学习和生活环境变化、在情感与社会交往中不断变化,有些高校却只在新生军训结束后进行一次心理普查,建立的心理档案并未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进行持续性更新,将灵活变动的信息封存为死档案,难以真实地反映和预测个体的心理行为。高校信息化系统是通过收录学生心理信息所形成的心理数据资源库,信息较为老化且大多来源于学生的单向反馈,难以获取实时有效的心理资料,信息的服务参考价值较低。

(三)心理档案信息的应用价值受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涵盖了两个关键层次:一是障碍性辅导,二是发展性辅导。前者主要关注于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特殊群体的问题解决,后者侧重于指导全体学生的人格发展。但是,当前部分高校通过心理普查建立的学生心理档案,只对测评档案中筛选出具有特殊或极端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危机干预[ 10 ],以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忽略了对全体学生的智力、人格、就业倾向等方面的资料收集,难以切实指导学生的发展和适应性问题。由于心理档案的来源广泛、内容繁杂,存在数据堆积、关联数据的分裂问题,缺少网络技术支持数据的整合和分析,无法建立有效的心理信息资源库,达到社会、高校和教师的资源共享。所以,部分高校以问题为导向的心理档案建设和落后的档案管理与维护技术,大大限制了档案信息的社会应用价值。

(四)心理档案的伦理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自2000年起实行档案信息化,大约30%以上的高校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已达50%以上[ 11 ]。这一举动加大了心理档案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和使用程度,信息沟通行为也迅速增加,档案形成者、管理者和利用者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同时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在档案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学生随意答题和代替他人答题、指导教师测评操作不规范、信息更新不及时,使得档案信息加入了欺骗和误导性的元素,导致档案信息被污染。当学校想要了解有心理行为问题学生的具体档案信息或社会用人单位想要参考个人发展性资料时,本人隐私权和档案使用者的知情权之间易产生矛盾,档案工作者在保证双方权益的情况下,信息公开程度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大多高校缺乏明确的心理档案伦理制度,造成一定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一旦泄露对学生心理会造成巨大的打击,甚至出现自杀事件[ 12 ]。

三、完善心理档案建设和维护的具体措施

(一)心理档案建设的人员配置和技术创新

高校需要加强心理档案工作的队伍建设,适当地提高招聘要求,从心理教育者中选取高水准人才,或者具有相关心理学和计算机知识的人员,再经过专业的档案工作素质训练,熟练掌握心理测评与数据分析技能,通过考核才能从事心理档案相关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应当依据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实际情况,选取适用于我国本土化的心理测验,借助影像学和脑电等较为科学的技术作为心理测试的辅助手段,也可使用问卷调查、心理约谈和自我评价等突出学生个性的调查形式来丰富心理测评的手段,从而提高信息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高校需要积极推进学生心理档案服务的智能化,大力开发智能化采集等新兴技术,使得测验调查过程中收集的各类图文、数据实现自动分类处理,建立系统化的记录资料,只需简单搜索某类发展性或障碍性问题就可以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筛选出相关的心理档案信息。

(二)定期动态更新和反馈心理档案信息

心理档案作为评估和预测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依据,为确保其作为心理预警和人才选拔参量的利用价值,应当重点保证信息的时效性。相关工作人员可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走访来完成档案信息的建立,对原有记载的学生心理信息通过约谈回访、追踪调查、个人自我评价、心理班委定期汇报等方式更新信息。心理档案工作人员要持续优化档案的更新和创新机制,及时把握、持续追踪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定期更新档案内容(如半年),对测评结果分析和解读后,将个人的全面发展性资料具体反馈给本人,将全体学生的发展规律综合反馈给高校及教师,促使个体更了解自身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高校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利于后续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开展。

(三)构建心理档案信息的社会化平台

高校在建设心理档案时,应采取多种形式采集信息,扩大信息的收录范围,尽可能全面地采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高校学生群体的同质性较高,相似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成长规律和心理行为问题上具有相通性[ 13 ],高校应在相同测量工具的科学采集标准下,拉近不同领域的数据距离,使用智能化技术进行信息的整合处理,提高档案信息的全面性和相通性。还应利用大数据平台,采取产学研一体化的建构模式,积极借鉴各大高校的技术和制度,实现各大高校海量信息资源的集成和优化[ 14 ],帮助在无数信息中总结相似特征,把握相同的发展趋势,对教育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还可与历年数据、其他高校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心理档案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有效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避免信息资源分散堆积、共享度低的问题。

(四)完善心理档案的伦理制度

档案信息伦理是指档案形成者在与管理者、利用者进行信息交流中所涉及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 15 ]。在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与维护过程中,可能面对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受损、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制定并完善相应的行为准则,对档案工作者进行心理学和档案学伦理知识的专业培训,争取在档案信息获取、整合、处理以及传输中保证操作的规范性。档案工作人员需提高自身的职业伦理意识,未经本人授权(除保密例外的情况),学生个人信息不得随意提供给他人,校内督查领导必须在签署保密协议后才可获得档案访问权限,同时保证网络环境的信息安全,防止黑客侵入。档案部门争取在公平公正及尊重档案形成者和利用者之间利益的基础上,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扩大对于档案信息安全相关法律伦理知识的宣传。高校需重视在档案信息的接收、析出、使用以及评价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2]刘传新,杨彦春.中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5):465-466.

[3]程科,王洪.当代大學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1):17-20.

[4]阳缘园.系统观视域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9(15):71-73.

[5]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立的内容与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2004(2):234-235.

[6]裴涛,陈瑜.高校心理档案工作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5(36):150-151.

[7]孙崇勇,刘浩强,袁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焦虑及抑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2):1518-1519.

[8]李建,彭瑾.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J].兰台世界,2013(11):67-68.

[9]胡英君.学生心理档案利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08(13):34-35.

[10]羊晓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见误区[J].科技信息,2009(3):142+167.

[11]冯涛,张艳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5(17):14-15.

[12]吴满华.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7(2):88-90.

[13]赵智勇.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社会化[J].山西档案,2018(3):144-146.

[14]闫丽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档案集成化服务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4):189-191.

[15]马仁杰,张浩.论社会转型期档案信息化与档案信息伦理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145-150.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