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教育:农村小学“特殊需要(送教上门)学生”案例研究

2021-06-11 10:55戴雪芳
考试周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特殊儿童农村小学

戴雪芳

摘 要:适合的教育是教育公平与因材施教的注解。在农村小学的特殊学生尤其需要。如何让他们真切地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成果,是笔者思虑并努力进行的。笔者基于“特殊需要(送教上门)学生”的案例实践研究,以期在“适合教育”背景下对特殊儿童群体做一次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小学;特殊需要(送教上门);特殊儿童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公正且有质量的教育。笔者从自己亲身送教上门的经历谈一谈如何为特殊需要儿童(送教上门)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期对特殊教育的育人实践有所帮助与借鉴。

一、 心中有爱:走上这条路

以前从未接触过特殊儿童,不免浮想,特殊儿童是什么样子的呢?脑瘫的、四肢不全的、精神异常……以前一直觉得这离自己很远,因为希望也是祈盼每个儿童都是健康的。但有时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笔者有缘结识了“萱”——一名特殊的儿童。当笔者第一次去她家里,至此,也就开启笔者与她的故事。如今回想起来仍旧唏嘘不已。就这样静悄悄走上了这条特殊珍贵的送教之路。

萱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她并不像笔者想象中那么糟糕。她是一位智力残疾的孩子,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她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进入学校上课。白天也只能孤单地待在家中,跟着奶奶在自家的院子里独自玩耍。只有到了晚上,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上学的弟弟回来了,她能看着弟弟做作业、画画。

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我们和家长说明了来意,从和家长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萱的残障程度,她的肢体(脚不能长时间活动,走路要当心怕摔跤)、语言和智力都不太好。又了解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还可以,可以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和睡觉。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多么伟大的家人啊!我能给予她什么帮助呢?我能教会孩子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涌现出来。

“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小心翼翼地问她。她胆怯地躲在奶奶的身后,不时偷偷地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看我,然后又悄悄地缩回去。

“周雨萱,来,老师来给你上课了。”奶奶亲切地唤着孙女的名字。从奶奶的话语中看出奶奶很爱她。

“我,我叫周雨萱”她咬着手指甲,用那口齿不清的语调说着她的名字,随后跑开了……第一次接触我们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萱很羡慕弟弟,希望有一天也能背个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为了能让萱接触更多的人,一次我邀请了萱来参加我们的假日学校活动。那天萱背着个书包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开心地坐在了教室里的座位上。她和班里的小朋友们一起写字、一起画画、一起玩篮球。“老师、老师,你看我写的123”“哈、哈、哈”“老师、老师,你看!我拍球……”教室里、操场上回荡着她的笑声,回荡着她那口齿不清的话语。

这时的萱是快乐的!她终于也上学了!再次碰到她奶奶,她奶奶开心地告诉我,“老师,周雨萱上次上课回来,开心死了。一个劲地告诉我学校里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嚷着下次还要去上学。”学校这个平台给了萱上课的机会,让她也有了一片属于她自己的天空!相信萱的学习道路会更充实,更有趣,相信她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无论孩子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不幸被虫害咬伤的花草,我都会每一分每一秒用爱去融化他们,使他们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每个特殊儿童都是有缺陷的人,他们人生之路势必是艰难的,需要我们耐心地去等待,就像刚学走路的娃娃,一步一个脚印。

每个特殊儿童都是一本值得送教老师去研究品读的书。这次遇到“萱”带给笔者经历了不一样的教育实践体验,有时会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自我的渺小。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去变得更“美”更“全”呢?

二、 不言不弃:走好这条路

对于残障儿童来说,他们的认识水平低,分析能力差,容易固执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特殊需要孩子的求知与进步。所以,关心和爱护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在萱的身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她虽然是一位残障儿童,但家人对她的爱不亚于弟弟。家人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希望将来能够被社会人群接纳,比如训练自己穿衣、洗澡、吃饭、上厕所、睡觉等。刚开始一定是艰难的,但家人的不离不弃,悉心呵护,萱的未来定是美好的。但是,其他特殊孩子呢?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和萱一样的幸运、幸福。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愿意尽一份绵薄之力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不离不弃,坚定走好这条特殊教育之路。

(一)分析原因,跟踪记录

既然走上这条路,我们就要走好这条路。所以每一位特殊孩子的家庭背景、身体条件、认知水平、生活能力等是我们应该去了解和分析的,所以一份详细的“特殊档案”必不可少。

为此,“特殊档案”首先在學校建立起来,专人专管,同时校级中层以上领导都要知晓还有这样一些学生,同时与每位孩子所在的村社区做好衔接,定期进行交流沟通。特殊档案就是一种“充分教育”,是真正落实“特殊教育”的实质。“特殊档案”建立,就要有“特殊记录”,笔者首先围绕“特殊需要(送教上门)孩子的六个方面:感知运动(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水平、社会交往、生活自理、情绪与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评估,针对评估,制定适合孩子的“送教上门”帮扶计划,一人一案记录在册。每次“送教上门”都要记载该生的学习生活表现情况,做到一次一小结,一月一反思,一学期一汇总。这是在“特殊记录”下的“跟踪教育”,再现了特殊需要孩子的现状与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这项研究更具有说服力,真正实现对特殊需要(送教上门)学生的有效帮扶,亦是落实“特殊教育”的内涵。

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适合的教育是“准备充分教育”;适合的教育是“跟踪教育”。两手都要抓才能让特殊需要儿童得到属于他们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挖掘潜能

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师根据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因为是初次尝试,本着发展孩子的教育潜能,提高孩子的认知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特殊儿童农村小学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送教上门的实践探索问题研究综述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