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上的节日

2021-06-20 03:56冯杰
新晨 2021年2期
关键词:灶王爷春联姥爷

腊八,是春节的引子

过春节在我们北中原不叫过春节,而是叫“过年”或者“年歇”。后一个词语显得更有趣味,“一年要歇息了”。“年”也会累吗?

“年”在走动。

腊八,像是春节的引子。这天姥姥煮好黏稠的腊八粥,满满盛在碗里,让我往院子里的枣树上涂抹,喂枣树,姥姥说吃了粥的枣树明年就会多结枣。

大铁锅里冒着热气,熬的腊八粥一共八样原料:枣、小米、绿豆、豇豆、豌豆、黄豆、红薯、红萝卜。像是“彩粥”。是我童年版的八宝饭。

灶王爷坐在龛上,暗笑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姥爷在集市上买来“祭灶糖”,是乡村作坊用麦芽熬成糖稀做成的糖,形状是8,或1。8字形的咬一口,就成了6。

姥爷说:“芝麻糖要让灶王爷先吃,过后你再吃。”

可我从没有在芝麻糖上看到灶王爷的牙印。灶王爷真好。

灶王龛设在厨房北墙或西墙,木版畫上的灶王爷、灶王奶夫妇二人端坐,上书字是“灶君司命”,两面小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爷长个小白脸,八字胡,近似现在的明星,于是有的村里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去给玉皇大帝汇报全年工作,再领取新精神,等一个礼拜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会带领诸神前来,随手将新年应得的命运交付于人间。因此,灶王爷对全村每一家人来说利害重大。

烧纸马时就听到姥爷虔诚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麻糖,香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后来,姥姥悄悄告诉我,芝麻糖的功能主要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不能胡说,乱讲人间坏话。

四十年后想起来,这有点像我们今天有些基层对待上级工作检查组的态度。

那时,灶王爷端坐在龛上,暗笑。

春联的旧事

自我记事起,全村的春联似乎都由我姥爷一人来写,我在一边帮忙。裁纸、理纸。我家小院子来一批人,走一批。人们走的时候,会把我姥爷写好的那些门对用破开的秫秸秆夹着,举起来行走,以示对文化的敬重。

忙完别人家的春联,姥姥才恍然想到我家的春联还没有写,就埋怨姥爷。于是我重新理纸。

我姥爷经常写的一副春联是:“虎行雪地梅花五,鹤立霜田竹叶三。”还有:“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横批是“五谷丰登”“满园春光”。有一种窄窄的“春条”,贴在门上的多写“出门见喜”,水瓮上的要写“清水满缸”,马棚里的会写上“槽头兴旺”“六畜兴旺”。大树上也要写“根深叶茂”。乡下的春节,故园每一草木动物都有贴春联分享快乐的权利。要一齐来度过生命的又一年轮。村里一位五大伯是文盲,不识字,这一年贴春联时,把一张“槽头兴旺”贴到门口,成了全村一年的笑柄。五大伯后来说:“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识字。”

除了写春联,我姥爷最擅长的就是画“福禄寿三星”斗方。一个寿星拄杖,且是一笔下来,组成“福禄寿”三字结合的斗方。这小斗方是春节里许多人家求要的墨宝,年年都由姥爷来画,我以为姥爷会永远画下去。姥爷去世后,小斗方终于失传。全村没有一个人会画,可惜我也没有学会。

四十年后,我在昔日那座童年时的老屋,无意中找到姥爷当年写的一对“门心”,早让虫子阅读了,上面的文字是:“丰年三尺雪”“春信一枝梅”。

老屋的青砖灰瓦不语。昔人不在,旧物依存。褪色的红纸上一片斑驳,那些字穿越了时间,穿越了风雨,穿越了亲情,来到现在,几乎让我泪流满面。

双眼皮·木版年画

我姥爷在乡村还卖过年画,都是背着年画步行十里八里,在乡村赶会赶集。

北中原的年画,有坐船而来的,自黄河对岸开封朱仙镇;有“走”着来的,自滑县本土年画作坊。

两种版画有个区别:开封朱仙镇版画中灶王爷的双眼皮在上;我们滑县本土作坊版画灶王爷的双眼皮在下。每到年前在乡村集会上,一条街道都是红的,站满张飞、关羽、岳云、牛皋。一个个舞枪弄刀,执锏挥锤。风一吹,门神摇晃,紧跟着我的鼻涕要流下来。

贴年画有讲究,需要细心。配房厨房多是一扇单门,可贴一位门神,堂屋是两扇对门,就要贴左右两位。门神必须贴成对脸门神,这样它们才能恪尽职守,把守大门。有一年我不小心,弄成了背脸门神,面糨太多,一时又揭不下来。哈哈手,冷。还是揭不下来。秦琼、敬德只好背对背,后脑勺对后脑勺,黑着脸,俩人一年都不说话。

“神之格思”。四字是木版画上常见的横批。

开元通宝·还有副本

除夕晚上要“熬年”,要煮饺子,一锅里还要有一个另类饺子,里面要包一枚铜钱,谁吃到一年都会有福。大人们都希望让小孩子吃到。这是一种很庄重认真的乡村游戏。

北中原乡下包饺子分“花皮”“平皮”两种。我跟姥姥学会包折叠的“花皮”饺子,并一生引以为豪。我后来看到过西安的饺子宴,古长安人更是花样百出。但它们离我的乡村之宴一片遥远。

姥姥把那枚有铜钱的饺子盛到我碗里。第一口就硌住牙,我叫一声“我吃到了!”吐出来,是一枚唐代的“开元通宝”。竟还有“副本”:一枚早该退落掉的大牙。

牌位上的先人

供养祖宗先人才是春节的一件要事。先把牌位供上,摆上两荤两素,点燃两炷香。再摆一蒲团,供亲人来时磕头。

有一年,平时挂的一幅祖宗轴谱上牌位不够用,需要一幅大的。葛村集上张画匠一手好笔墨,但制一幅要四块钱,姥爷舍不得,姥爷就让我来画。那时我是“少年画家”。

许多年之后我也人到中年,有一次回家,从墙上取下那幅祖宗轴谱,徐徐展开,我看到上面有仙鹤、松树、灵芝、烛台,青山中静静立着祖宗牌位。这是我十来岁时在北中原乡村画的。那一天,没有画布,就买了一张厚纸,在灯光下,调色,理纸,一管羊毫恭敬虔诚地探入遥远的青山。

横批“永言孝思”。上联“欲父母似彭祖八百高寿”,下联“愿兄弟如张公九世同居”。都是人间的梦啊!

那个烛光四射的乡村冬夜,结构温馨,内容平常。姥爷在一边看着,指导着花草树木的布局,应该如何与先人对语。现在,我姥爷、姥姥也都走上了牌位,占了两行小楷的位置,由我写上去的。除了墨香,除了思念,还挂着感伤。

“新桃换舅父”

大年初一,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有人为了在全村博得第一声炮响,想弄成“武昌起义”第一枪,没等喝完除夕酒,放下酒杯就开始点第一把鞭炮。于是,在一张荷叶般大小的村子里,新年在爆竹声里降临。那一刻,贫朴的小村夜空没有一丝叹息。

爆竹是一种象征。星星点点,都是散落的幸福之光。

我在乡村学校上学,上初中时语文考试,有一道默写题就是王安石关于春节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同桌一位女生不会写,偷偷问我。后来却埋怨我是故意说错于她。天哪,由灶王爷作证,这真是冤枉我啊。我讨好还来不及呢!她有两颗好看的虎牙。

再后来,看到她试卷上根据我的口传而写的试题,我就笑了,她把最后一句写成了“总把新桃换舅父”。难怪老师也六亲不认。

给大人们磕头

放过鞭炮之后,鸡的生物钟被扰乱了。天还是灰蒙蒙的,我们就开始在村里各家各户串门,给村里的大人们磕头,讨要核桃。

磕头必须给核桃,这是乡村春节的规矩。我们那里不兴“磕空头”。

有的人家穷,买不起太多核桃,但辈分高,又要应付大年初一络绎不绝鲫鱼般穿梭的晚生们,来不及时,就用那些有皮无核的山枣充替,我们那里都叫“山核桃”。山核桃不能吃,更多是应付我们这些贪婪的孩子。这样就留下话柄,大家第二年会绕过这一家,不再去给他们磕头。

一个小村磕完头,这时天才刚亮。孩子们在小村的街道里跑起来,裤兜里的核桃“哗啦哗啦”响,身影远去,却把那“哗啦哗啦”的声响遗落在青砖道上,像偌大一个节日在乡下高兴地磕牙。

那是一年里难得的悦耳之声。

(选自作家出版社《北中原》)

相关链接

我在种植文学的小农作物

文/拓编

著名文学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评价冯杰,说他的文字从不暴烈,不激励,有着传统文化浸润,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

在其文中,可读出诗意画韵,画中可品出诗文意趣,一位自诩为“局外的乡下人”的文人在书画间挥斥诗意。将绵密拙朴的文图,付之诗意的针脚,织就对北中原浓浓的乡愁。且刚且柔,亦庄亦谐,《北中原》是一把暗藏“鋒芒”的“抓挠”,让人时而敛声警醒,时而忍俊不禁,一叹一笑,一悲一喜;是作者用文字精心培育的“小农作物”,读者在“吃”了大量“主食”之后,自可从中品出一番别样滋味。但有“世俗味”,却无“文艺腔”;仍怀“真童趣”,绝无“伪沧桑”。

正如冯杰在跋中说:在我们村里,一年四季生长的主粮永远是小麦、玉米。它们长相壮实,丰硕,丰饶,丰收。除了当家做主的人民,它们也是主人,是村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也在日夜走动。

我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相比,是小农作物,属于小杂粮,譬如文学的豌豆、文学的黑豆、文学的绿豆、文学的豇豆之类。

它们特点是:种植面积小,产量少,是一种在田埂或空隙边缘上的点缀。

小农作物的用处是:可以调节,喂驴喂马喂羊,牲口们喜欢,开始打喷嚏,之后就有了力气;可以造醋,造酒,做风味小吃,搭配一下。小农作物里面有微量元素,但是,它们左右不了中国人的农业走向,顶多是对小麦、玉米这些主粮的注脚补充。

如果比文学的厚重和力量的话,我们还要依靠中原那些主要农作物,主要农作物都在坐标之上标注。

如果吃了主粮之后,想换口味的话,那要看我的文章。它具备有片刻的温暖,即失的怅然。

还有这么一回事?这还有点相当于河南人吃荆芥。

内容简介

《北中原》是作家、文人画家冯杰的新著。作者左手书画,右手诗文,将文作为画来“画”,又将画作为文来“写”,在纸笔间闲庭信步,在繁杂的世事中且雅且俗、亦庄亦谐、至真至趣,尽显赤子情怀。

作品以乡村常见的畜类、食物、器物、节俗等精彩呈现心目中的故土,渲染勾勒出其干净、原色、本真、朴实的精神与气度,是作者用文字精心培育的“小农作物”,读者在“吃”了大量“主食”之后,自可从中品出一番别样滋味。

作者简介

冯杰,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捻字为香》《说食画》《九片之瓦》等十余部。

曾获林语堂文学奖、台北文学奖、《蓝星》屈原诗奖,三夺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四摘“梁实秋文学奖”等。

猜你喜欢
灶王爷春联姥爷
贴春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灶王爷
灶王爷托梦
肩膀上的爱
新年快乐
我想你了!姥爷
敬灶王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