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某隧道与邻近水库的水力联系研究分析

2021-06-21 03:26关宏伟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507
安徽建筑 2021年6期
关键词:涌水量基岩裂隙

关宏伟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07)

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山区,隧道为分离式中隧道(洞口小净距),左线隧道长968m,进口洞门采用削竹式,出口洞门采用端墙式,坡度1.000%,隧道最大埋深约162.5m;右线隧道长976m,进口洞门采用削竹式,出口洞门采用端墙式,坡度1.000%,隧道最大埋深约145.5m。

2 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面标高43-5~226.2m,最大相对高差约182.7m。山体覆盖层较厚,植被较茂密,生长灌木,种植有桉树等。

2.2 地质构造

项目区位于粤中-粤西差异性断隆区。受北西向构造带的控制,从而形成主要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山岭和谷地(或盆地)的地貌组合,在新构造时期以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为特色。其断块升降运动幅度总体较小,断块山地的海拔高程一般数百米。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距离隧道较近的断裂构造有大良—市桥断裂、新会断裂。

大良—市桥断裂为珠江三角洲中部一条NE向推测断裂。南西自顺德大良延至番禺市桥,黄玉昆等认为该断裂延伸至江门及新会等地,地形地貌及水系有一定的反映,但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系覆盖,连续性较差。据新会和市桥局部地段钻探发现的构造岩,总体产状NE40~60°/SE∠60~70°。研究表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有过多次强烈活动。从区域地质图看,大良—市桥断裂距离本项目还有一定距离,且在地质调绘中未发现本断裂形迹,推测断裂对项目影响不大。

新会断裂东北起于东江口,往西南经石楼、沙湾、东凤、小榄、古镇、外海、会城至开平单水口附近,为新会盆地北界,走向40°~60°,倾向南东,倾角60°~70°,为正断层。在新会奇榜和外海的麦园、西江边可见断裂的构造形迹,表现为两盘岩层的强烈的挤压和挠曲。本断裂位于项目左侧,其主体断裂未与线位相交,距离线位东南方向2.5km处发育一条新会断裂配套断裂,走向25°~35°,倾向南东,倾角30°,为一实测正断层。该断层与线位总体走向平行,对隧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节理裂隙的发育。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成果,隧道区域内测得节理裂隙产状。

2.3 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及调绘成果,隧址区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燕山期花岗岩及其风化层组成。坡残积土层、全~强风化岩岩质极软,遇水易软化崩解,中风化层岩质较硬~坚硬,微风化层岩质坚硬。地震折射法将波速差异界面以上归并为覆盖层,结合地表情况,推断覆盖层由粉质粘土、全强风化花岗岩组成,隧道区间覆盖层层厚在1.7m~32.9m之间,纵波波速在460m/s~930m/s之间,较松散,稳定性较差。地震折射法将波速差异界面以下归并为基岩,基岩由中、微风化岩组成,测线隧道区间纵波波速3980m/s~5210m/s,根据波速推断,基岩岩体比较完整。

2.4 水文地质

隧道位于构造剥蚀丘陵区,地表水总体不发育,主要为大气降雨形成地表水沿山谷汇流,山谷常年流水。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分别赋存于坡残积层、基岩岩层中,水位埋深随季节变化,水量受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影响,局部可能富集。地下水受大气降雨及侧向径流补给为主,以蒸发、侧向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

3 水库基本特征

隧道左侧约400m存在一小型水库,由分水岭分割。该水库以防洪为主,保证灌溉,目前作为鱼塘及鸭场。水库集雨面积0.23km,总库容9万m,水深一般1m~2m,最大水深处未超过5m。水库水面标高约122m,下游筑一坝体,标高约144m,库区段隧道设计高程48.90m~58.9m,设计洞高 9.3m,目前水库水位与隧道设计洞顶之差约54.6m~63.8m。

4 勘察方法与实施

4.1 水文地质调查

该次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采用路线调查的方式,使用手持GPS进行调查点定位,以提高野外工作质量与效率。重点对隧址区与水库所在区域进行断裂带、构造裂隙以及水库附近地下水流向、流量、地下水露头、渗漏段等的调查工作。

图1 隧道与水库位置图

抽水试验渗透系数计算表

4.2 水文地质参数试验

针对库区段隧道开挖遇到的中~微风化花岗岩,对该区段4个勘探钻孔进行了稳定流抽水试验。此次试验取得了中~微风化花岗岩的渗透系数,根据抽水试验成果计算得中~微风化花岗岩渗透系数K为0.0145m/d~0.0209m/d,根据试验结果,考虑隧道围岩裂隙的不均匀性,按不利因素考虑,隧址区中~微风化岩的渗透系数根据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完整性,按0.01m/d~0.2m/d取值。具体试验成果见上表所示。

拟建隧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隧道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基岩裂隙水局部发育,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运用稳定流理论公式法进行隧道涌水量的计算。根据抽水试验成果,结合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涌水量预测采用裘布依稳定流理论公式进行估算。

裘布依公式

式中:Q—单侧进水涌水量,m/d;

B—隧道穿过含水层中的长度,976m;

K—含水岩层的渗透系数;

H—隧道底面以上含水岩层平均厚度;

h—水位下降曲线在隧道边墙上的高度,设为0;

R—隧道排水影响宽度(利用《铁路工程地质手册》经验公式R=2S(HK)计算),m。

计算结果表明,SDZK3隧道单洞一般涌水量(单侧进水)784.8m/d;SDZK4隧道单洞一般涌水量(单侧进水)1162.6m/d;XKSD5隧道单洞一般涌水量(单侧进水)967.0m/d;XKSD6隧道单洞一般涌水量(单侧进水)1395.1m/d。

因此,根据稳定流理论公式法计算得隧道双侧进水涌水量SDZK3约1569.6m/d、SDZK4约2325.2m/d、XKSD5约1934m/d、XKSD6约2790.2m/d,平均2154.8 m/d。从工程最不利方面考虑,取隧道一般涌水量取最大值2790.2m/d。

4.3 地球物理勘探

该次物探勘测采用地形图电子文件和测线里程进行测线布设,采用中海达RTK按10m点距放样,中间采用测绳内插电极点。根据测量点,采用皮尺、侧绳等布置测点、测线,测点平面定位误差小于0.1m,高程误差小于0.2m。本次物探共布置测线5条,测线位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物探测线布置图

数据采集完毕后,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CRT软件进行处理。通过对电法资料的分析,结合地质调查及钻探资料,现有资料表明区域上节理裂隙与断裂相同,走向北东,倾向南东,近与线位总体走向平行,无大型断裂构造带,总体上围岩较完整~完整,测区内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带,其余低阻异常主要为局部的岩体破碎引起的零星异常,且各测线之间异常关联不大。

5 水文地质影响评价

通过以上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参数试验、地球物理勘探等勘察结果,未发现断裂带、构造裂隙以及水库与隧道间水力联系;通过抽水试验以及对涌水量的计算,估算涌水量方量较小;物探测区内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带,局部低阻异常带主要由于山谷地带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视电阻率较低,产生低阻异常带,各测线之间异常关联不大,虽然靠近水库端比远离水库端的物探测线的总体背景电阻率低,但不能说明水库与隧道范围水力具有一定联系。因此,通过以上相关方法的勘察与分析,该水库与隧道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小。

6 结语

本文对水库与隧道之间的水力联系采用相关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基本查明了水库对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但由于相关客观原因,未能开展地下水动态长观等工作,仅依靠少量的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因实测参数时,与所选择的试验地点有直接关系,其区域代表性存在随机性,故估算结果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建议施工时应做到对地下水涌水、突水的超前预报,建议施工超前钻探预报涌水量,并在沿线选择合适地点设立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点(井),保证施工安全。尤其是在雨季,加强防排水措施和超前预报更显得尤为重要。

该文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隧道与水库之间的水力联系,对类似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涌水量基岩裂隙
CT扫描的煤岩面裂隙椭球模型重构与张量表征及其应用
基于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农田土壤表面干缩裂隙成像
基于CT扫描的不同围压下煤岩裂隙损伤特性研究
对称式基坑渗流涌水量的计算方法
隧道衬砌结构水作用概述
斜井快速排水施工方法
梅花井煤矿立井涌水量预计与实际涌水量观测结果对比分析
中央凸起南部基岩内幕成藏条件研究
二期围堰基础惟幕灌浆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