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2021-06-22 03:13秦永春周晓燕
中外医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胆管癌磁共振胆管

秦永春,周晓燕

1.日照市人民医院磁共振室,山东日照 276800;2.日照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部,山东日照 276800

胆管癌主要是指发生在肝外胆管, 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以50~70 周岁的人群居多,且男性发生率较女性更高, 常见的表现有腹痛、 上腹肿块、恶心、黄疸、发热等,目前,对于胆管癌的治疗,可以通过放疗、化疗以及手术治疗来控制病情的发展,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预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1]。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俨然成为治疗胆管癌的有效方式, 这就对诊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上常见的诊断方式有CT、MRI、病理学分析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属于MRI 技术中的一种, 一开始只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快速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有研究资料显示[2-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非常高, 但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资料比较少, 为了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2018 年 3 月—2019 年3 月该院收治的41 例胆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接收治疗的胆管癌患者41 例作为该次研究的胆管癌组, 其中男性患者25 例, 女性患者16 例;年龄 22~75 岁,平均年龄(56.7±3.2)岁;与同一时间段接收治疗的肝占位病变患者41 例 (肝占位病变组)和健康体检志愿者41 名(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其中肝占位病变组患者中男性23 例,女性18 例;年龄20~72 岁,平均年龄为(53.2±3.1)岁。 对照组中男性 26名,女性 15 名;年龄 21~70 岁,平均年龄(52.3±1.8)岁。此外,在肝占位病变组中,肝细胞癌8 例,肝转移癌9例,肝血管癌11 例和肝囊肿13 例;根据良恶性病变,又可分为良性病变34 例,恶性病变7 例。3 组在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次研究所选的病例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或者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该次研究的3 组对象均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 使用的仪器为Simense 公司生产的Verio3.0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线圈为腹部8 通道相控阵体线圈,在做此项检查前,所有检查对象禁饮,体位为仰卧位,脚先进入,在床进入之前,医护人员要指导检查对象进行屏气训练,在进行常规MRI 检查时要扩大检查范围,从膈顶到右肾下极, 序列扫描主要包含常规轴位的T1WI、T2WI、T2WI-fat sat、 冠状位 Vibe、 轴位 DWIEPI; 有关参数包含 T1 加权像 TR 500 ms、TE 13 ms、FOV 200 mm×200 mm;T2 加权像 TR 6000 ms、TE 110 ms、FOV 200 mm×200 mm;冠状位、轴位、矢状位多方位成像, 层厚取 3 mm, 矩阵为 256×256, 层间距取 0.3 mm。另外,所有检查对象均要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对比剂 0.1 mL/kg,流率为 2.5 mL/s,门脉期为 65~75 s,动脉间隔时间为20~25 s,间隔4 min 后进行扫描,一般注射5 s 后进行第一次扫描,每隔5 s 后再扫描1 次,总共扫描7 次, 此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由2 名工作经验在5 年以上的高资质影像医师进行阅片, 并得到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与统计各组病灶个数、直径和弥散系数(ADC)值, 并将得到的数据做好详细记录, 同时对各种的直径、ADC 值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管癌组和肝占位病变组患者病灶个数和直径比较

该次研究中,胆管癌组病灶数有46 个,而肝占位病变组病灶数有81 个,而肝占位病变组的直径与胆管癌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灶直径比较[(),cm]

表1 两组患者病灶直径比较[(),cm]

直径组(n=41)病变组(n=41)t 值P 值1.54±0.79 2.86±1.58 4.785<0.05

2.2 3 组 ADC 值比较

对照组、 肝占位病变组的ADC 值分别与胆管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3 组 ADC 值比较[(),mm2/100s]

表 2 3 组 ADC 值比较[(),mm2/100s]

注:各组与胆管癌组相比较,*P<0.05

组别ADC 值胆管癌组(n=41)肝占位病变组(n=41)对照组(n=41)1.35±0.12(2.15±0.42)*(1.55±0.34)*

2.3 胆管癌组与肝良恶性病变的ADC 值比较

通过诊断过程中测量ADC 值得知, 胆管癌组的ADC 值为(1.35±0.12)mm2/100 s,肝良性病变组的 ADC值为(2.86±0.89)mm2/100 s,肝恶性病变组的 ADC 值为(1.30±0.17)mm2/100 s,经过组间比较发现,胆管癌组的ADC 值与肝良性病变组的ADC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66,P<0.05),而与肝恶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8,P>0.05)。

3 讨论

临床上, 胆管癌是胆道系统中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且随着年龄的增大, 发生胆管癌的概率越大,50~70 岁的男性为高发群体。 目前,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 有研究资料显示[4],该疾病的发生与原发性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包含炎症、结石、寄生虫等。 学者研究[5-7]炎性对于胆管癌发病率的影响,且大多数有学者则认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胆管癌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经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8],有30%左右的患者合并胆管结石,在胆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容易使患者的代谢系统出现异常,也有可能会导致胆管各处发生增生性病变,从而诱发肿瘤。 有关流行学研究中发现[9],不同区域的胆管癌发生率不同,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其发生胆管癌的概率更高,分析其主要与该地区的饮食有关,因为该地区以水产品为主,人们在食用水产品时,往往没有经过烹饪就直接食用,这就致使华支辜吸虫的滋生,可能会并发胆汁瘀滞、胆管增生、胆管周围纤维化等疾病,从而增加胆管癌的发病率。

胆管癌常见表现为腹痛、上腹肿块、恶心、黄疸、发热等,一般来说,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可以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但由于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根据症状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只有通过一些检查手段来对疾病进行确诊, 常见的诊断方式有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检查胆囊管相关指标是否有异情况, 但是该检查一般不会直接用来分析早期胆管癌[10]。影像学检查是当前临床疾病诊断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超声、CT、造影和磁共振等检查,而大多数的检查主要是针对疾病晚期, 对于早期诊断效果并不理想。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功能性影像学成像技术, 也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在活体内对水分子扩散受限程度进行检测的有效方法, 其主要是利用水分子微观运动来反应机体结构生理和病理状态, 早期只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和胆管疾病也有一定的应用。

该次研究中,胆管癌组的直径为(1.54±0.79)cm,与肝占位病变组的(2.86±1.58)cm 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 ADC 值比较中,胆管癌组的 ADC值为(1.35±0.12)mm2/100 s,分别与对照组的(1.55±0.34)mm2/100 s、肝占位病变组的(2.15±0.42)mm2/100 s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赵芳[11]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表明通过不同病变具有的ADC 值可以对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肝良性病变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肝恶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尹成俊等[12]人的研究中的胆管癌组 ADC 值为(1.33±0.11)mm2/100 s,肝良性病变组ADC 值为(2.75±0.91)mm2/100 s,肝恶性病变组 ADC 值为(1.25±0.18)mm2/100 s 的相关指标几乎一致。 主要原因在于肝恶性病变中的组织内含有大量异常增殖,组织间隙越来越小,使得水分子扩散速度受限,另外加上胆管癌和肝恶性病变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肝转移瘤,肿瘤中心出现明显硬化情况,细胞密度很低,导致周围的癌细胞出现增殖非常活跃的现象。 由此可见,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胆管癌的诊断效果显著, 且ADC 值准确,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显示肿瘤大小和部位,但是该次研究所选取的样本较少, 为进一步的研究该技术在胆管癌诊断中的更多价值,后续应加大研究样本,以确保研究结果更加的准确。

猜你喜欢
胆管癌磁共振胆管
肝脏里的胆管癌
超声及磁共振诊断骶尾部藏毛窦1例
B7-H4在肝内胆管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人工胆管
CT及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综合诊断研究
CXCL12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2例
胆管支气管瘘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