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题 练做事

2021-06-22 04:58杨慧莹
关键词:发展思维中学语文

杨慧莹

摘   要: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第3题呈现了一个生活中极可能出现的现实问题,以此来衡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做事能力,答好这道题,是“有意义的学习”。但是,大多数考生都将“有意义的学习”转换成了“无意义的答题”,这道好题的价值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答此题需要经过划分和比较,“选”是“答”的基础和前提,“答”是把“选”的结果和理由陈述出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有意义的学习;发展思维;做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1-0016-03

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第3题是一道好题。教学生答好这道好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做事能力。

试题是这样的:

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标语,请你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出理由。

①与时间赛跑,同疫情抗争。

②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③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

④人多莫去凑热闹,出门记得戴口罩。

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我选第      条,理由是:

这道题看似简单,似乎只是考查“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其实,抓住题干中的“选”“最”两个关键词语去探求答好这道题的思维方法,会发现这道题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一、答这道题是“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的未来应该把焦点放在有意义的学习上,放在让学生学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上……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

第一,从所用素材来看,这道题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标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学生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时期,见过许多标语,因此,它呈现的是生活中极可能出现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标语”是用简单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这些标语常见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抗疫“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特殊时期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加入了这场“战争”,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这道考题如同真实的生活情境向人们提出的挑战,逼迫人们不得不做出解答。由于人们年龄、身份、教育背景、喜好、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自然会做出不同选择。

第二,从考查目的来看,它不仅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更通过学生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思维能力、做事能力。

“选”,要求考生从若干选项中做出抉择。“最”,要求其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超过所有同类”就是比其他所有的都好,是这些中的“第一”,在此题中就是超过其它四条标语。既然是超过其它四条标语,就需要对这五条标语加以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选”。所以,答好这道题的前提是“选”好,而会“选”好的、能“选”出“最喜欢的”就是做事能力强的体现。

“选出最喜欢的一条”标语,就是“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这就是“问题解决”,当然也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二、考生将“有意义的学习”转换成了“无意义的答题”

在中考语文评卷现场,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选第①条,因为它运用对偶的修辞,结构工整,读起来郎朗上口,便于记忆,且引用成语,表现力强。

这个答案回答的问题是“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标语,请就你喜欢的一条做出赏析。”这样答题,属于答非所问,不符合要求,因为考生答题时没有确定“选”的标准、没有经历“选”的过程,答案自然也不是“最”喜欢的。

之所以这样答题,是因为考生根本不遵从,也许是根本不知道完成“选出最喜欢的一条”这个任务时正确的思维过程和做事程序,只是为了得分而答题——哪一条能“说出理由”来,就“选”哪一条。不是在做事,不进行比较,没有“选”那“最喜欢的一条”。于是,“有意义的学习”被瓦解成“无意义的答题”。

做这道题,应该经有先“选”后“答”的思维过程。“选”在前,“答”在后。“选”是“答”的基础和前提,“答”只不过是把“选”的结果和理由陈述出来而已。所以,“选”是根本、是关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学生这样答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的忽视。虽然中考是对学生上一阶段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但其功能除了甄别和选拔,还有诊断和发展。因此,我们理应分析这道好题,由学生的答案反观我们的教学,利用它改善教学。

三、答“选”题需要划分和比较

既然题目要求学生“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出理由”,我们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喜欢”是很个人化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判断喜欢与否总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判断自己是否喜欢一件衣服,有人看是否流行、有人看是否舒适、有人看是否适合自己;判断一个人是否漂亮,有人看身材、有人看长相、有人看气质。同样,要从这五条标语里挑出自己喜欢的,也要先确定“喜欢”的标准,这个标准可能是口语化程度高、感召力强、文学意味浓、内容形象等。

然后依据标准比较这些标语。如果仅有两条标语,比较起来是很容易的。五条怎么比呢?可以先依据既定的标准将其进行分类,也就是按逻辑规则做出划分。如果喜欢“口语化程度高”的,依据此标准,可以将五条标语分成以下两大类:

口语化程度高的:

③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

④人多莫去凑热闹,出门记得戴口罩。

口語化程度不高的:

①与时间赛跑,同疫情抗争。

②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这样就可以淘汰①②⑤,留下③④。接着再把③④进行比较,依据“宣传效果好”这个新标准再做选择。这样,实际上我们进行的是梯度比较:先“五进二”,再“二进一”。答案可以这样写:我最喜欢第③条。理由是:我喜欢口语化的标语,因为老百姓看了很容易记住,这样传播快捷,宣传效果好。五条标语中③④口语化程度较高,其中第③条运用“反复”的修辞,重复三次“不要出门”,像面对面反复叮咛群众,使重要的内容得到强调。

如果换一个标准,比较的结果当然会不同。比如,以“内容形象”为喜欢的标准,把这些标语分为两类:①⑤比较形象,②③④相对来说不太形象。然后,在①⑤中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可能是①,理由是:因为内容形象的标语能够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让标语“活”起来,更有感染力。它把人们紧张的抗疫斗争形象化,比作“与时间赛跑”,强调其紧迫性。

“最喜歡”需要“选”,而“选”时需要比较。以上两个示例虽然选择的结果不同,但是思维过程是一致的,即确定标准、做出划分、梯度比较、得出结果。

另外,以上诸如“口语化程度高、感召力强、文学意味浓”等标准都是从语文的角度来确定的,既然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做事能力,我们还可以从做事的角度来确定标准。把这道题看作身处疫情中的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实际问题,看作生活中的“考题”,我们可以做出下面的选择。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社会角色、思想情感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人的立场会不同,标准也不同。比如,某村村委会主任想选择一条标语贴在村委会外墙上,就需要考虑村民的接受水平、贴标语的目的,依此来确定选择的标准;支援外地的医疗队选择一条标语,内容就应该是关于职责、担当之类的。原题中没有指出具体的情境,考生自然可以从一个无法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的未成年人的立场来选择:什么样的标语对于“学生”这一角色来说是有用的,就是“喜欢”的,然后按上文所述的思维过程来选择。

当我们这样去思考,试题就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试卷上“死”的试题。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的抉择,它们都是生活这场盛大的“考试”给我们命制的活的“考题”。在教学中,我们用这道题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再把这种思维方法和过程迁移到生活中,就不会再因为仅凭简单思维、非理性地做出选择而遗憾。这样,语文学习就帮助学生增长了做事的才干,学生就真正从这道“好题”中得到切身的“好处”。如此,也不枉费命题者的一片苦心。

参考文献:

[1]乔纳森等.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6.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阅读教学在学生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思维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
把握“四性”原则 发展思维能力
关于《中学语文》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