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21-06-24 10:59谢文斯谭满妹韦程晴陈允东黄银嫦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园合作家庭教育

谢文斯 谭满妹 韦程晴 陈允东 黄银嫦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启蒙教育,也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堂课,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决定性作用。家庭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才能有效确保儿童健康成长。笔者通过“三下乡”的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学前儿童家庭,采用田野调查法了解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表现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父母与儿童间缺少有效的交流、家园合作意识淡薄等。本文旨在分析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从中提出相关教育对策,进一步促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家园合作

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的开端,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首要场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不同的教育方法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家庭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学前教育機构得到不断优化与发展,不少人逐渐把学前儿童教育的重心寄托在教育机构上,从而忽略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直到21世纪,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家长们开始初步意识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父母与儿童长期分开两地,导致了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在美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父母与儿童能够长期在一起,并且美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对儿童的教养采取与日本相似的“放手不放任”的方法,家长除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外,在其他方面鼓励儿童独立面对和自我处理困难。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幼儿园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儿童在园表现,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家园携手共促幼儿发展。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幼儿园还根据家长及儿童的实际情况“定制”能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困难的“家庭手册”[1]。

一、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即农村家庭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对0~6岁的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研究者在暑期“三下乡”调研中发现,粤西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行为不足

1.家长自身修养有待提高。模仿学习是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家庭中,儿童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是家长。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相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很大[2]。农村家庭中家长文化水平偏低,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家长的不良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2.亲子间缺乏沟通。沟通是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桥梁,研究发现农村家庭中家长与儿童之间缺乏沟通,家长对儿童的所需所求不明确,儿童难以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儿童A的家长因工作需要,每天都早出晚归,与儿童A的交流很少。在一次离园时,儿童A在等待家长到来的过程中,教师和儿童A进行交流,问儿童A最喜欢谁,儿童A说喜欢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喜欢与教师玩,当教师问及儿童A父母的时候,儿童A却说:“我不喜欢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每天都好忙,都不和我玩,也不给我讲故事。”

(二)学前儿童家长参与教育方式不科学

1.家长溺爱儿童。家长溺爱儿童,对儿童的要求有求必应。儿童B平时由母亲接送,非常依赖母亲,还特别爱撒娇。当母亲将儿童B送到园内离开时,儿童B总是哭闹不止,吵着要找母亲,而且挑食情况严重,教师与家长沟通得知,儿童B在家中特别爱看动画片、玩电子游戏。当儿童B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儿童B就开始各种闹腾,母亲无法处理只能妥协、满足其需求,比如给其买零食、买玩具或者让其玩游戏等。

2.家长权威表现明显。家长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儿童身上,要求儿童按自己的意识行事,维护自身的绝对权威。儿童C并不喜欢绘画,而其家长却强制要求儿童C到相关机构学习绘画,长期以来,儿童C家长的做法压抑了儿童C的自我意识发展。此外,家长强制儿童停止看电视、强制儿童不可随意走动、强制儿童接受父母的决定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学前儿童家庭条件的制约

1.家庭教育资源缺乏。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较低,家庭经济收入低。微薄的家庭收入多用于生活消费,对儿童教育资源的投入较少,较少给孩子购买积木、拼图、卡片等玩教具和绘本读物。农村地区没有儿童读书馆,适宜学前儿童的游乐场所也较少。在支教中,教师发现儿童E非常喜欢小汽车玩具,向教师询问是否能拿回家时,教师通过与儿童E交流了解其家中情况。儿童E还有姐姐和弟弟,平常儿童E穿的衣服、玩的布娃娃基本上是姐姐剩下的,而家中除少量的布娃娃和弟弟的小铃铛外,没有其他玩具,父母也很少给姐姐买图书。前几天儿童E在超市看上了一盒漂亮的彩色笔,母亲虽然答应了要送给她,却并没有购买。由此可见,农村家庭缺少足够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

2.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教养责任缺位。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有805万人,占89.3%[3]。农村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大,父母为了谋生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导致教养责任缺位的现象频频出现。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较多,而这些留守儿童与家长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儿童与家长之间出现了交流障碍,同时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四)家园共育意识淡薄,“小学化”问题突出

农村家庭大部分家长在接送儿童时,不乐意与教师进行交谈,当幼儿园邀请家长陪同儿童一起参与教学活动时,家长一般会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参与或者在游戏中配合度不高。调研中研究者发现,儿童F每天都是爷爷接送的,邀请其爷爷参加亲子活动时,儿童F的爷爷却说:“没有时间,儿童F的教育应该由教师来解决,交了学费,最后难道还要家长操心?” 同时,农村家长在“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过于推崇“小学化”教育,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求教师开展拼音、算术等课程。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以“小学化”教育方式向学前儿童“灌输”知识,会引起儿童对学习的抵触心理,既剥夺了儿童的快乐,也扼杀了儿童的积极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二、改善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针对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家长加强自身修养,平衡家庭与工作,积极做到亲子间有效互动

提高自身修养,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学前儿童好模仿,模仿是学前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家长的言行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一方面家长应具有自我规范意识,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当家长发现儿童有不良行为时,首先要对儿童这种不良行为进行调查,寻找其产生的关键原因,然后对儿童进行耐心教导,及时纠正儿童错误的言行,同时也要反思在日常生活中自身是否存在此种行为,如有也要及时纠正。

协调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履行教养职责。为了保障家庭生活开支,给予儿童更好的发展资源,农村学前儿童家长奔赴他乡拼搏,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亲朋好友教养,家长和孩子常年异地而居,自己对孩子教养缺位,依托他人之手的教育难以符合自家孩子的发展需求,疏于管教的儿童也极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長,一方面,家长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增加陪伴儿童的时间和机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加强亲子沟通,努力尽到教养责任。另一方面, 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给予儿童多方面的建议和适当的引导,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合理安排时间,增进亲子间有效互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长以务农为主,早出晚归,家长陪伴儿童玩耍的时间少,家长与儿童间缺乏沟通。用心陪伴、有效互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家长应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利用空余时间多与儿童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家长应多陪伴儿童到家周边或稍远地区玩耍,丰富儿童的见闻,多与儿童一起接触自然、感受生活、增进感情。

(二)开设家长教育学堂,灌输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成立家长教育学堂,开设专门的亲子教育课程,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方法,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教给他们科学的教育方法,并切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

让家长学以致用,关爱但不溺爱儿童,助力成长。关心、爱护孩子不仅能增进亲子感情,还能提升家庭教育效果,但关爱要适度,不能变成溺爱。溺爱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阻碍儿童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导致儿童抗挫折能力差,甚至形成较多不良行为习惯。关爱但不溺爱,家长要把握好关爱的尺度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第一,家长不轻易满足儿童的要求,而是以激励的方式向儿童提出合理的条件,当儿童完成或者满足条件后,方可满足儿童的合理要求,让儿童懂得想要收获则需要先付出努力。第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儿童遇到挫折,家长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儿童感受到家长给予的力量,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第三,合理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家长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鼓励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第四,家长在日常和儿童互动时,要耐心教导儿童,让儿童学会与同伴分享。

尊重儿童,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家长应该为儿童营造一种平等、亲密的家庭氛围,给予儿童选择的权利,为儿童建立自由成长的空间。首先,家长要端正心态,以关爱之心去对待儿童,不以家长权威强迫儿童服从自己。其次,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儿童的爱好和特长,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尊重儿童的个人意愿和爱好,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此外,家长要注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某些特定时段对儿童进行引导,进而能够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积极进行家园共育,摒弃“小学化”观念及行为,合作助力儿童成长

幼儿园对儿童的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幼儿园教育只有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家园共育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一,家长应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园所开展的活动,了解儿童的在园情况。第二,要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增进双方的沟通交流。第三,摒弃“小学化”观念,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小学化”教育缺少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培养,脱离了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不利于儿童创造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首先应该制定好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及课程目标,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课程融为一体,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及考核,以此提高教师的能力。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多与家长沟通“小学化”的弊端,让家长了解到3至6岁是儿童教育的黄金时期,应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注重儿童行为习惯及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家长改变其错误的育儿观。此外,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规范管理,担负起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

(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关爱留守儿童,丰富家庭教育资源

农村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家庭教育资源不足,大大限制了农村学前儿童的发展。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大量的人口外出务工,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较多。许多儿童从小就被家长留在家里,由受到父母嘱托的亲朋好友代为照看。长此以往,儿童缺少了家长的关爱,对儿童的成长与身心造成了伤害:儿童会感到孤独,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严重者还会进行自我伤害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儿童的发展,首先,农村当地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当地农村的经济情况,为当地人民服务,精准扶贫,加大对农村家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贫困家庭的福利。其次,农村家庭应听从政府的引导,自力更生发展农副产业,努力改变家庭经济现状,同时农村家长要合理规划家庭生活支出,增加教育支出,根据儿童需要购买有意义的教育资源。此外,在远方工作长时间不能归家看望儿童的家长,可运用网络技术与儿童交流,了解儿童的动态,尽可能地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虽然利用网络交流犹如有一层阻隔,但却能够起到缓解儿童内心思念的作用。另一方面,家长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可能多陪伴儿童,给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林敏敏.论《中外学前教育史》[EB/OL].https://wk.baidu.com/view/dfa38e6ad1f34693dbef3e08?fromShare=1&from=singlemessage,2016-04-17/2019-03-20.

[2]李文娜,严仲连.美国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8(08).

[3]倔强的旺财.国外农村家庭教育问题[EB/O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07543707337679227.html,2016-06-20/2019-03-20.

[4]深圳之窗.近日深圳多发儿童安全事故,家长不要留孩子独自在家[EB/OL].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25E3PUP05258LQS.html, 2017-11-01/2019-03-20.

[5]地藏门房.浅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EB/OL]. http://www.hangzhou.com.cn/20080310/ca1471780.htm,2008-03-24/2019-03-20.

[6]佚名.留守儿童[EB/OL]. https://baike.sogou.com/v2254137.htm?fromTitle=%E7%95%99%E5%AE%88%E5%84%BF%E7%AB%A5,2019-02-09/2019-03-20.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家园合作家庭教育
浅析《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