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

2021-06-24 10:59林容先何晓雪肖蔚寅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个性化

林容先 何晓雪 肖蔚寅

家国情怀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而作业作为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理应通过不断创新、完善从而适应新课标要求,实现培养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之目标。目前高中历史学科作业大多沿袭旧模式,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不能较好地承担培养核心素养之要求。为此,学术界已针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下作业设计如何趋向多元个性展开研究,但对个性化作业设计与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联系及可行性分析较为匮乏,尚需拓展。基于此,培养家国情怀的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实属必要,其中明确家国情怀与个性化作业的概念,提供个性化作业设计思路与感悟是这一研究的基础。

一、界定概念

(一)家国情怀素养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人文追求,体现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1]

以上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定义。从情感而言,学界普遍认为家国情怀包含‘家人-家乡-家国逻辑[2],甚至呼吁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要求,培育学生世界视野和人文精神[3]。而任鹏杰直言家国情怀培育的最终归宿是让孩子们热爱所有生命。由此,家国情怀素养所指向的情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蕴含“家人-家乡-家国-人类-自然”的内在逻辑。从思维而言,家国情怀不是培养盲目的热爱,而是要涵养审视批判现实后蕴含自我思考的理性情感。正如赵亚夫所强调,历史的有用性,归根结底还要根植于公民个体人格所表现出来的判断、思考、表现和行动能力[4]。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反思并参与社会问题讨论,形成独立思考,培养反思批判思维。从实践而言,情感培养和思维发展与实践紧密相连。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具体行动践行家国情怀。

(二)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

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是以创新多元的分层设计形式和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学科能力和思维的作业,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和多元性特点。其中,巩固基础知识、反馈教学效果是设计基础;学科能力包括史料辨析运用、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能力等;而智能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包括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内省、人际关系和自然观察智能。

二、设计思路

(一)构建积极情感体验

构建积极情感体验是在有目的地提供或让学生搜集有关史料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形成自我认识与思考,以此拓展学生对“家人-家乡-国家-人类-自然”的认知,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涵养家国情怀素养所指向的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以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基础。就此而言,家国情怀素养中“家人-家乡-国家-人类-自然”的情感建立在学生对家庭、家乡、国家、人类和自然的客观认识基础之上。这种客观认识在此前学习中已得到积累,但因理解、思维和视野等方面因素影响,可能较为片面。所以在拓展认知基础上构建积极情感体验是可行的。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社会热点或立足于人与自然关系等启发性问题,选择一些著作或电影来拓宽学生视野。

家国情怀素养所指向的情感不仅涵盖个人情感,还包括集体主义情感,如义务感和责任感。对集体情感培养,雍少宏在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研究基础上提出结论:“集体主义情感形成,是学生抱着关心集体的态度为它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并在这些行为结果中感受到快乐,这种快乐多次体验,就会固定为集体情感。”[5]由此,教师可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个人情感后,设计一些贴合学生认知实际、有意义且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的问题,如对家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因为中学生心理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自我冲突之中,他们迫切需要明确自己是谁,将来准备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契合学生心理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价值的问题,能让学生体验自我价值感所带来的快乐、自豪和荣誉等感受。而类似情感体验的多次构建,能帮助学生形成集体主义情感。

(二)解决具体问题

家国情怀素养的涵养除了情感层面,还包含发展批判性思维层面。杜威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以探究理论支撑和以逻辑推演为抓手,深入推敲待论证或权威的观点及知识[6]。而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杜威提倡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基础的创造性作业形式,即要求学生在获取明确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验与反省,最终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实践知识、掌握实验探究和证明的方法,而且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由此,解决具体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历史知识或结合历史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或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处理方案。

具体问题设置需注意三点,一是不能过于空泛。这里要将其与“构建积极情感体驗”中的有意义问题进行区分,如果设置有意义问题的目的是引起思考,帮助构建情感体验,该问题可以是抽象的。而如果设置具体问题的目的是要在实践中发展批判思维,则问题必须是具体的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例如,立足史料,阐述“北京人”“元谋人”和“山顶洞人”衣食住行的状况。二是契合教学内容需要,贴近学生生活。例如,要求学生在调查基础上,说明家乡居民近十年出行变化情况。三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老师或同学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区间。

三、设计实例

(一)专题资料搜集与研究类

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为例,这课重点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掌握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如下作业。

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资料搜集与研究。

必做题:列举古代中国两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围绕其中一个收集资料,并结合史实写一篇景点讲解文,让游客理解该工程的历史渊源和对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选做题一:收集“社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安土重迁”背后的历史渊源,研究其与农业的关系,并结合史实评价古代农业经济对中国的影响。

选做题二:通过网络、查阅书籍或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家乡农业耕作、经营模式,结合所学古代农业经济知识,思考家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这一设计类型注重基础性,不管是必做题还是选做题,都要求结合史实作答,有利于巩固基础、反馈教学效果。此外,此类型体现层次性,一是主题一致,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息息相关,利于学生思考和教师评价;二是难度层层递进,且选做题皆指向史料辨析和历史理解能力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从设计思路而言,必做题可依据水利工程的修建背景与过程,说明水利工程历史渊源,也可立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古代农业经济特点,评析水利工程对古代农业发展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选做题一可在指定词语中定位古代农业地位,并结合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从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角度,评析古代农业经济对中国的影响;选做题二需先对家乡农业发展形成认识,然后通过与古代农业进行对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思考家乡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选做题一、二引导学生形成对家乡农业发展的理性认识,促使他们为乡为国、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此类个性化作业设计方式,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史料辨析、历史理解能力及语言、自然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在资料收集中开阔视野,加深对家乡、国家农业发展的认识,构建积极情绪体验,涵养学生家国情怀。在此类及它类的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性,而且要注重层次性。

(二)主题观影阅读类

此类主题,教师一可结合教材选题,如讲授工业革命时,布置学生观看《人类:我们的故事之工业革命》;二可结合热点选题,布置学生观看《国之利器:5G》;三可立足于人生价值、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选题,布置学生观看纪录片《人类》《文明》,阅读书籍《人类简史》,观看戏剧《等待戈多》等。

对于设计,因同一主题下,不同作品难度不同,教师可分层设置必看作品和选看作品,要求学生立足史实,结合观阅作品,形成观(读)后感,并提倡学生多元化呈现作品。主题观影阅读作业贵精不贵多,教师布置时须慎选。

这一设计类型体现个性化作业的多元性,既鼓励以多元文本呈现作业,又运用创新多元评价方式。其中,家国情怀评价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基础,按“理解认同家乡、民族、国家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爱祖国和人民,尊重理解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基于正确三观反思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客观全面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将历史学习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繁荣结合,立志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8]水平递增评分;外观、表达按作业的美观和语言表达流畅度评分;选做题情况按没有完成、完成一项或多项和全部完成递增评分,史实运用按照作业结合史实多寡,所述史实的正确性评分,创新性依据作业呈现观点和形式新颖度评分。

此种设计类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史料辨析运用能力、语言和内省智能,引导学生感受当下社会,感受物种、种族和文化多样性,构建积极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人与自然关系等,从而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涵养家国情怀。在此类及它类的作业设计中,不仅要关注作业完成质量,而且须对指向的学科能力和智能进行评价,以便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展能力。另外,家国情怀视域下的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也应体現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评价,既利于引导学生提高家国情怀素养,又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作业。

(三)历史活动式作业

以教材《学习与探究之二: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为例,这是以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基础的活动课,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调查方法,感受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并锻炼独立观察、把握问题的能力。结合此目标,设计如下课前作业。

主题:家乡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必做题: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内容,简述其变化原因及具体表现。

选做题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从衣食住行或生活某个侧面中选定调查主题、确定调查方法、拟定调查提纲,对家乡居民近十年来生活方式变化情况开展调查,说明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形成调查报告。

选题二: 交通拥堵是如今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立足社会调查基础,为交通治理和居民出行建言献策。

学生调查过程中,教师一要为学生调查方法选择和问卷设计提供参考和科学指导;二要确保样本科学性,可要求学生以其中一个小组成员家乡的居民近十年生活变迁轨迹为调查样本;三是调查时间跨度较长,应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手段做进一步了解和归因;四是对于归因,注意引导学生立足调查基础,审视思考,小心求证。调查完成后,教师可以以分享交流的形式组织探究课,在课中多方位动态评价调查研究成果,启发学生思考。

这一设计类型体现设计形式的创新多元,既将作业与活动课紧密相连,以作业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提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启发思考,促使学生客观全面反思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身体力行,有选择地观察反思现实社会问题,形成研究报告。

此类设计,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逻辑数学、内省和人际关系智能,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反思历史及社会现实并形成理性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反思批判能力,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四、总结感悟

关于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实践,笔者有以下两点想法。

一就设计思路实施而言,虽然“构建积极情感体验”和“解决具体问题”两个设计思路所涵养的家国情怀素养侧重点不同,但在实施中无需刻板地以“构建积极情感体验”和“解决具体问题”区分设计。教师可采取融合设计方法,因为二者相辅相成,都是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而积极情感体验又增强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信心。但在设计中,教师不能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创新和多元的外在形式;或贪得无厌,企图在一项作业中训练所有学科能力和智能。教师应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以激发兴趣和夯实基础为出发点,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计划地发展学生学科能力与智能。同时,教师不能过分追求作业量,可以课、专题或书本为单位,按单一或综合形式进行整合,并结合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作业。最后,教师不能过分重视作业效率,应重视质量,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及时掌握学生进展,科学督促与指导。

二就有效性而言,发挥家国情怀视域下的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实施中应以多元评价、课后访谈和考查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发展情况,以便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个性化作业设计,逐步提高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与实践任重道远,笔者谨以此文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子涵.何以常念家国在心怀——“探索新时代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全国学术研讨会所思所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443(17):49-51.

[3]李惠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审视“家国情怀”[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433(7):20-23.

[4]赵亚夫.中学历史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雍少宏.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88-91.

[6][美]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中]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个性化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黑白情怀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