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仁义

2021-06-29 05:48章亭洲
饲料博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公子纠颜渊仁德

章亭洲

编者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我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治国治企提供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智慧。本期精选章亭洲先生的《孔子论仁义》,以飨读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匡助企业管理。

作者自序:作为思想家与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追求仁,希望在全社会实行仁政。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孔子是如何诠释的?下面将孔子有关交友的仁与义的论述列出来,供大家分享。——浙江科峰章亭洲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样的人很少是仁的。

感悟: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不能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与质朴精神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堪称中华文化的精华。

2.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解释: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拜的鬼神而去祭拜,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胆怯。”

感悟:这里孔子主要谈的是为人应该见义勇为。也谈到不要拜错神。这层意思非常微妙。可以作多种解释。

3.子曰: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解释:里:住处,作动词用。知=智。

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能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感悟:这里孔子强调了邻居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感悟: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要求。这里孔子强调了仁作为内在品德的极端重要性。

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解释:约:简约、穷困的意思。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穷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安于仁道。只有智者才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行仁。

感悟:这里孔子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真理:无仁之人,不可能长期处于穷困,也不可能长期处于安乐中。他们要么为非作乱,要么骄奢淫逸。这个道理至今仍被一些贪官与奸商反复地诠释着其无与伦比的正确性。

6.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解释:这里的“好”与“恶”皆为动词。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与恨人。”

感悟:这里孔子强调要正确地爱人与恨人。儒家要的是爱憎分明。所谓的泛爱,绝不是对恶人也要爱,而是对普通大众的爱。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解释: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作恶了。

感悟:这个道理也是非常明显的。

8.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解释: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与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当然是最好的。厌恶不仁的人,是不想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人能在某一天将力量都用在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足的。可能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看见啊!”

感悟:这里反映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失望情绪。在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追求仁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9.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解释:孔子说:“人的错误,总是与他所在的群体有关的。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感悟:孔子认为,有仁德的人,就可以避免错误。没有仁德就无法避免错误。这里孔子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当然,这里所指的错误肯定是指品行方面。技术性或工作失误类的错误肯定不在此列。

10.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解释:放:追求。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多半会招致怨恨。

感悟:孔子一向反对追求利益。当然,孔子也承认合乎道义的利益诉求。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一种正确的金钱观。

1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解释: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参说:“对的。”孔子出去以后,其他弟子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二个字”。

感悟:曾子名参,是孔子得意弟子。他总结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忠恕二字,是非常不简单的。实际上,忠恕思想也是仁的基本要求。

1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解释: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感悟:这里孔子强调仁是人的天性,要达到仁的境界,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孔子的这个观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解释: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感悟: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的。”

感悟:“杀身成仁”这句话,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在生命关头,为了自己的信念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现在又迎来伟大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的革命先烈们有很多人都是在这个信念下为了人民利益而慷慨赴死的。

15.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解释:知=智。之,指的是禄位与天下。莅:到。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得到了禄位与天下,如果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失去。凭才智得到了,仁德也能保持,但如果不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如果仁德能保持,态度也严肃,但动员百姓时不按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感悟:这段话放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治国是如此,治企也是如此。很多人在企业里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高管的位置,但不修德,最后就失去了。仅仅修德还不够。还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员工,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说话简单粗暴,也是不行的。

16.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解释: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火的需要更迫切。我见过人跳入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感悟:这段话反映了孔子的理想主义。实际上,当时社会对于仁的理念,绝大部分百姓是没有认识的。

17.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解释:孔子说:“在仁德面前,就是老师也不能同他谦让。”

感悟:孔子一向强调师道尊严。这里提出当仁不让的思想,是想说明实现仁德比什么都重要。

18.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释:颜渊问怎样做才算是仁。孔子说:“克已复礼就是仁了。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可否给出一个具体的办法(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感悟:这里孔子强调克制自己与一切按礼的要求来做的必要性。个人认为,这段话现在看来虽有一定的价值,但有点武断。估计孔子当时只是想强调一下二者的重要性吧。

19.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释:仲弓问怎样做才算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朝廷上没有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感悟: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二个要求:一是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很多人的信条。

20.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解释:訒是说话谨慎的意思。司马牛问怎样做才算是仁。孔子说:“仁德之人,说话是很谨慎的。”司马牛问:“说话谨慎就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感悟:孔子一向推崇谨言慎行。确实,做到谨言并不容易。

21.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解释:樊迟问怎样做才算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感悟: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三个标准:恭,敬,忠。

22.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解释:樊迟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仁者抢先做难做的事,而收获在别人的后面。”

2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解释:樊迟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爱别人。”

感悟:对于仁,孔子在不同时候对同一个学生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每次只说一个点。很少有系统的论述。

24.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解释:宪:原宪,孔子学生。谷:俸禄。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有道就应该做官拿俸禄。如果国家无道,还去做官拿俸禄,就是可耻的。”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做到这样可以说已经很难得了,至于是否已经是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感悟:孔子反对在无道昏君的领导下做官挣钱,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另外,关于仁的标准问题,这里孔子说不知道,其实是不同意的意思。孔子一般不直接说不同意。

25.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解释: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召忽: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自杀以尽忠。

子路问:“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不死,管仲不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却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感悟:这里孔子出乎意料地赞赏管仲的仁德。说明孔子并不推崇愚忠,而是要看这个人是否对国家、人民有利。管仲帮助齐桓公把齐国治理的很好,因此,孔子认为,象这样的杰出人才,是不应该简单地以是否“事君以忠”来评价的。

26.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解释:微:没有。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忠小信。自经:上吊自杀。渎:小沟。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仅不殉忠以死,还当了仇敌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今天仍享受着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今天还要象夷狄一样的生活呢!哪能象普通百姓一样属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而没有人知道呢!”

感悟:这里孔子的思想与答子路的完全相同,且更加明确地指出了大仁与小仁的区别。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值得称道的。

27.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解释:子贡问怎样才能实行仁德。孔子说:“要把活干好,首先要工具好。你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那些大夫中的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感悟:这里孔子阐述了实行仁德应该先与仁者交朋友的观点。他希望自己的弟子多交益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已经发展成为一句成语了。

28.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这五种品德的,就是仁人了。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用以建功;慈惠可以让别人听从你。”

感悟:这里孔子完整地给出了仁的标准,就是五个字。非常精练,非常到位。古圣贤的智慧确实让人佩服!

29.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释:子贡说:“假如有人能给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吧?”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仁人应该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已及人,可以说就是推行仁的好方法了。”

感悟:这里孔子提出了至今仍有深刻影响的观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应该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现在有些企业家总想用价格战先打败竞争对手,然后独吞市场,弁取暴利。这是何等的不仁啊!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是企业家呢?

30.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解释:齐景公有四千匹马。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感悟:孔子在这里教育学生们,要得到民众的称赞,德行比财富重要的多!公道自在人心。

3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前路漫漫。他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还不遥远吗?”

感悟:曾子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学说,他还培养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儒家对“士”有极高的要求。

3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释: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弟同悌,是指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其意是指: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者,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感悟:这是孔子学生对仁的理解。他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是有失偏颇的。

猜你喜欢
公子纠颜渊仁德
为仁由己
管仲相齐的“阴谋论”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孟子说仁德
“猛虎”一声吼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
齐桓公与管仲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