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浅议

2021-06-29 12:47王春红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新服务发展策略

摘要:基层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围绕增强引导力和认知度,致力推广经典、创新服务模式、形成自身特色,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知识服务,回答好基层图书馆未来发展面临的历史课题。

关键词: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策略;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20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阅读能力逐步提升、阅读期待增强。我国县级均建有公共图书馆,还拥有20万余所街道、乡村图书馆(室)。相对大型综合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在服务大众阅读上具有“小、活、便”的特有优势,可以说是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建设书香社会极其宝贵的有形文化资源,把它发展好、利用好,对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远远滞后群众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位在东莞打工的农民工回乡之际,感慨东莞图书馆是“最好的地方”并且对此“万般不舍”,既表明相当一批普通群众已将图书馆视为“良师益友”,也说明很多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欠佳,成为群众享有文化权利的“痛点”。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政绩”,群众的呼声就是努力的方向。基层公共图书馆必须认清形势,将保障最大多数基层群众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新时代自身建设的重要使命,更新思想观念,选准用力方向,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将群众经典阅读作为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血脉和灵魂,是人们滋养心灵、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泉源。多读书,重在多读好书、多读经典的书。然而从现实情况看,阅读自身发展的逻辑却是,在我们告别图书匮乏时代之后,大众阅读却出现了远离经典的趋势,很多人对经典的认知和了解相当肤浅而有限,常局限于小学、中学课本中获得的一星半点,经典阅读往往异化为“精英”阅读。“教立于上,俗成于下”[2]。建设书香社会,不能仅立足少数高知群体,更需面向基层普通群众。基层公共图书馆遍布各地,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神经末梢”,是距离基层群众最近的文化服务机构,应当把经典阅读推广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架起一座沟通群众与经典的桥梁,在全社会造就热爱经典、走近经典、崇尚经典的浓厚氛围。

1.1 引导深化阅读

不可否认,经典之所以经典,大都内涵宏博、寓意深刻,蕴含积累着人类深刻思考所遇的种种困惑,常常使人产生一时难以升堂入室之感。甚至有人面对《红楼梦》这部我国白话语言的颠峰时,竟会发出“如有白话本就好了”的感叹。这种情况下引导深化阅读显得尤为必要。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68.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3]。深圳市连续举办20届“读书月”活动,吸引了约1.5亿人次的关注参与。近几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诗词大会受到追捧,以往被视为高居云端的唐诗宋词,在专家讲解点评下,也能接地气、引发人的浓厚兴趣,说明经典的潜在阅读基础非常广泛,关键是要引导得当。一些地方图书馆主动作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国学经典讲座,通过专家深入讲解、现场交流互动、读者沉浸体验,拉近经典与读者的距离。深圳罗湖区图书馆,邀请专家名师讲授经典古诗文,每次讲透一篇,并逐步形成了“讲解、戏剧表演、吟诵、朗诵、带读”为一体的特殊授课模式[4]。事实证明,新形势下的经典阅读活动很受欢迎,大有文章可做。经典阅读活动在我国发展尚不均衡,大型综合性图书馆和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活跃,而部分基层图书馆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则易受经费投入等因素制约,活动开展比较冷清,社会影响力比较小,有的每年只在“世界读书日”象征性搞一次活动。基层公共图书馆要破除文化殿堂只属于大馆的思维束缚,树立小馆也能有作为的思想观念,发挥数量多、覆盖广的群体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项目,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到经典阅读队伍中来。地方政府部门要重视这项惠民生、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将其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同时,基层图书馆自身也要因地制宜、不等不靠,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经费支持,加强与大型图书馆的合作,在开展现场活动基础上,引进经典阅读活动的声像资料,利用“他山之石”打造惠而不费、永不下课的网上课堂。

1.2 搭建分享平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经典因其思想深邃,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和认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是推进经典阅读的重要途径。基层公共图书馆应把握我国逐步告别乡土社会、人际交往诉求更加多元的新趋势,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开展分享阅读的新经验,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入普及。一方面,通过建立组织来推动。一些地方成立大学生阅读联盟、书香机关阅读联盟等,通过阅读不仅获取知识,而且促进人际交往和相互了解。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牵头或者委托建立各式各样的读书俱乐部、阅读分享会等,本着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理念,倡导共同阅读,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不断拓展经典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我国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一般都不缺乏场地,在提供条件支撑特别是线下条件支撑上具有自身优势,可以专辟场所,为大家的阅读交流提供便利。另一面,通过推荐活动来推动。近年来,日本开展了大规模的“荐书比赛”,即由阅读热爱者,携带自己读过且认为较有意义的書籍参加活动,每人对自己的书籍作5分钟简要介绍,其他人发表2-3分钟的意见,最后大家投票,选出“冠军书籍”[5]。这种面对面交流推荐图书的模式,现场感很强,极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开展适当的经典阅读推荐比赛活动,或评选经典书籍及推荐人的排行榜,或评选一批爱读经典、善读经典的形象大使、领读人,在当地媒体予以宣传,让参与者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激发大家阅读经典的内生动力。

1.3 选准突破路径

坚持“从娃娃抓起”。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必会使其受益终生,事实上很多人的经典常识来源于小时候所读的小人书、连环画。基层公共图书馆要适应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普遍需求,建立包括少儿游艺服务功能的阅读空间,放置适宜孩子们阅读的绘本书籍,加强少儿电子阅读平台建设,倡导亲子阅读活动,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人之初”就感受阅读的美好;坚持从学生抓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6]。德国法兰克福图书馆成立了“学校图书馆工作处”,并与79家学校进行合作,经常性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升学压力下,也有较强烈的阅读愿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与学校一起,开展心得体会交流、成长感悟、推荐好书、朗诵沙龙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经典阅读队伍中来,从易受群体抓起,公务员、医生、教师等,一般来说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阅读接受能力,可以优先将他们作为经典阅读推广的潜质性群体,采取推送阅读信息、活动预告等方式,吸引他们走进图书馆、多读经典书。

1.4 实地情景引导

相当一部分读者在借阅书籍时,缺少明确的阅读目的,仅凭他人推荐、热销排行、新旧程度甚至包装精美度等要素来选择。一些书店特别是大型购书中心,通常都会在大厅或入口处摆放热销书专架、新书专架和推荐图书专架,不少人进入书店后首先在专架区逗留,有些还因此决定购买。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将一些有价值、有深度、有品位的经典放置在醒目位置,以此加强引导,吸引大家关注,激发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向读者推荐书目、书评等。因为网络时代普遍存在“不能承受信息之重”的难题,很多人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在时间有限情况下选准适合自己的书籍。如果能在大厅等显著位置设置导读终端,分门别类地向读者介绍各类经典的基本情况或者读书排行榜,读者可以迅速知其大概、少走弯路,极大提高阅读效率。

2 将提供精细服务作为基层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努力方向

图书馆是获取知识的圣地,新型图书馆应当“以人为本,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性、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并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活动”[7]。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经导致包括大众阅读在内的文化生态环境出现重大变迁。与大型综合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拥有众多“刚需”读者群体不同,基层公共图书馆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属于“可去可不去”的非必要性需求,如不紧跟时代、改变自我,势必导致阅读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失调,出现条件越来越好但读者越来越少的困境。必须着眼发挥基层图书馆分布广泛、运行简便、转变灵活的优势,通过创新服务理念,改善硬件软件条件,开辟自我发展新路。

2.1 接触便捷

基层公共图书馆要牢固树立“接近、接近、再接近”的理念,努力打通服务普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要缩短服务半径。我国2008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8〕74号)规定,大型馆服务半径应小于9公里,中型馆服务半径小于6.5公里,小型馆服务半径应小于2.5公里。但通常情况下,成年人行走1公里就需要12-15分钟,很难想像如果没有特别急切的需求,仅从休闲性阅读角度出发,会有很多人步行几十分钟到图书馆看书。受条件所限,图书馆当然不能遍地开花,但可以通过延伸服务触角,让阅读变得近在咫尺。一方面可在银行、书店、超市、咖啡馆、健身房等公共场所,多建一些小规模的图书驿站,设置一些图书自助借还机,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备流动图书车,让读者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到达,茶余饭后、闲暇之余能够经常进入阅览,实现图书馆就在身边的目的;另一方面可将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纳入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根据读者需求将各种新近过刊以及书籍发送至机关单位、社区书屋、农家书屋并定期轮换,提高期刊的流通率,把书送到群众的家门口,进一步畅通文化服务脉络。二要增强自助功能。普通群众的阅读往往集中在工作之余,基层公共图书馆如果按正常上下班时间开放,两者之间存在较大“时间差”,如果过多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势必增加人工成本。基层公共图书馆、图书驿站以及农家(社区)书屋都可探索无人值守借阅模式,读者自主式完成借阅的全过程,还可以24小时在室内看书、上网。这是“小馆”服务优势的具体体现。三要借力移动网络。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传统的依托固定场所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辐射面积受到限制,极易导致资源配置不均、影响服务功能等问题,广大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尤其如此。时至今日,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借助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加强馆藏电子书、音频、视频等电子资源建设,建立微信公众号,开发图书馆APP,使广大讀者通过各类阅读终端轻松在线阅读,足不出户即可随时随地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有助于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限制,有助于迅速弥补偏远地区传统文化设施薄弱的差距。同时,还可采取“读者下单、物流配送”的方法,依托各类网购、外卖等物流网络,将图书直接送至读者手中,并由读者担负物流成本。

2.2 环境友好

当代社会已走出温饱、全面步入小康,基层公共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快速升级的新形势,既要承载人们学习知识的功能,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调节情绪、愉悦身心、交流情感等休闲需求,仅靠传统的几间房子、几套桌椅、几本书报很难对群众产生足够吸引力。馆舍的设计理念应与时代发展、文化特色相一致,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首先在感官上要有内涵、有趣味、带入感强,室外应有多种绿植,以优美的自然环境衬托出典雅的氛围,使人进入后有心旷神怡之感,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内部空间是图书馆服务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以及各类图书馆驿站、图书室,要着眼于达到新颖、舒适、轻松的阅读体验,适应读者求全、求新、求方便舒适的心理需求,注重选用别致时尚、色调淡雅、设计感强、环保节能的产品,注意通风采光,设置休闲沙发,并配以自动售货机以及爱心雨伞和卫生箱等,为读者提供贴心服务;同时在无人图书馆还要安装无死角摄像头,并与后台人员的手机相联,通过手机可察看室内情况,解除读者的安全之忧。从现实看,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而广大县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馆舍陈旧、设施落后的情况则不容忽视。国家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他们改善条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3 优化供给

麦尔维尔·杜威认为要“用最低的成本,以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8]。何为最好图书?简单地讲,就是读者最需要的书。读者需求与馆藏书籍的匹配度不高,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经常面临的一个困境。大城市的读者经常抱怨,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距离较近,但书籍要么陈旧,要么新书太少、借之而不得,只好舍近求远去大图书馆;而中小城市的读者,则可能因为别无选择而放弃阅读。客观地看,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县域城镇居民,在服务功能上不能贪大求全,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需求与可能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也不可能像大型综合性图书馆那样做到应藏尽藏,必须着眼读者获得“最需要的书”,改进馆藏采购模式,搞“小而精”,把有限購书经费用在“刀刃上”,采群众所需、购群众所盼。一是基于读者购书需求。探索通过信息手段与当地书店建立合作关系,当读者在书店购书时,如果此书在当地图书馆有馆藏,则提示读者可以到图书馆借阅;如果没有馆藏,则提示读者可由图书馆即时完成采购后借阅,即读者所选之书由图书馆进行网上采购,由书店完成盖章、贴码等本应图书馆完成的入库编辑工作,并将图书编目信息传至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尔后,读者便可以借阅的形式将书带走,阅读后再按时还给图书馆。这种读者指定、图书馆购买的新形式,能够有效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缩短借阅周期,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的“瓶颈”。二是基于读者主动推荐。在图书馆设置读者推荐榜,或设计网上推荐软件,读者借此推荐采购自己心仪的书籍,图书馆采购书籍时充分吸纳读者建议,从而使读者获得较高的体验感。三是基于读者阅读数据。通过有效采集、分析读者的借阅轨迹,及时掌握读者的知识背景、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等数据,准确了解研判读者需求,依需完善馆藏图书资源,并适时向读者推送信息,创生图书馆服务新业态,来一场基层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

2.4 志愿助力

基层公共图书馆本身就具有社会公益属性,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我国《公共图书馆法》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如管理流动图书馆、图书馆驿站,为读者提供义务导读等,不仅可以提高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而且能够有效降低维持成本,还为社会力量奉献爱心提供了现实平台。据测算,如建传统的图书馆,即使只配备两个管理员,按每人每年5-6万元工资也要10多万元,而且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也是大势所趋。但无人值守和志愿服务可使24小时图书馆驿站每年仅需支出电费1.4万元和上网费2400元。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志愿服务者们在完成一定工作量后,能够获得某种方式的鼓励和认可,激发大家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 将特色文献收藏作为推动基层及地方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由中国各地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所构成。早在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云南图书馆时就特别指示:“图书馆应将本地区的地方志尽可能搜集完全,对其他有关本地区历史、地理的文献,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积极地利用地方志等地方文献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9]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也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基层图书馆作为所在地区的图书资料中心,除了一般性普及文化知识的综合性藏书之外,还要立足当地、着眼传承,形成特色地方文献馆藏,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丰。

3.1 在文献内容上要体现广泛性

对当地的社会史料,诸如地理、历史、经济、人口、文化、民俗、民族、宗教、方言等各个方面,做到应收尽收,力图反映当地社会发展的全貌,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展现国家与地方、一体与多元的复杂关系及其内在逻辑。对在本地任职、居住的具有一定影响力非原籍人士,他们的著作以及反映他们生平的传记、年谱、家谱等,对研究地方历史也有一定意义,应列入收藏范围。

3.2 在载体形式上要体现多样性

涉及当地图书、杂志、报纸、家谱、图片、照片、音像、表格、票据、文告、传单、手稿等各种记载形式,均可纳入馆藏。未正式出版、又可公开的重要文件、会议材料、各种内部参考资料等,也应一并列入。还要着眼信息时代特点,重视收集音频、视频等数字载体资料,不断丰富地方文献收藏的内涵和外延。

3.3 在收集方法上要体现灵活性

地方文献具有多样性、零散性以及不同种类的特殊性等特征。要向社会大力宣传地方文献收集的意义及内容范围,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各方支持。积极与档案馆、博物馆、宣传部门、史志办等单位建立横向联系,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各类文献,主动将各种地方文献信息纳入收集视野,形成地方文献收藏网络。

3.4 在工作力量上要体现专业性

地方文献收集、研究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素质,工作人员应当热爱、熟悉当地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有能力、有热情去发现、收集、甄别、整理地方文献。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挖掘自身潜能,成立专门的地方文献研究队伍,进行必要的课题研究,馆员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4 结语

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公共阅读需求不断增强,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力牵引;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新的路径;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课题使命。必须着眼广阔发展前景,树立大有可为理念,从推广经典、创新服务、打造特色等方面,厘清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创新,真正把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8-23(1).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2173.

[3]张贺.你的阅读,达标了吗[N].人民日报,2020-04-21(12).

[4]唐中科.多彩阅读,经典留香[N].人民日报,2016-04-23(5).

[5]李立艳.以书会友,分享阅读乐趣——荐书比赛活动在日本[J].图书馆杂志,2017(11):109-113.

[6]亓永平.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5(2):53-55.

[7]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6):4-9.

[8]AZ.杜威的“三最”原则“三R”准则[J].图书馆学刊,1982(3):78.

[9]郭英,贺静.基层图书馆如何做好地方文献工作[J].当代图书馆,2005(4):60.

作者简介:王春红(1972-),女,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收稿日期:2020-10-27 责任编辑:马玉娟)

猜你喜欢
创新服务发展策略
“互联网+”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加速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与实现创新服务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与创新服务挖掘研究
基于互联网+行动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全民阅读背景下图书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