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研究

2021-07-08 03:48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任阳红
办公室业务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高馆员学科

文/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任阳红

2019年12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的提出对高职图书馆有了新的要求,学科服务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及情报咨询中心,理应服务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然而目前高职图书馆在各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学科服务,存在理念较落后、专业学科馆员缺乏、学校特色数据库、信息化建设以及学科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一、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及学科服务平台

(一)学科服务。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深层次个性化服务,利用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资源,通过科学研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性、主动性以及知识化服务,提高用户信息使用能力,有效将科研、教学与资源融为一体。学科服务贴近用户需求,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合理性及资源使用的充分性。

相比传统图书馆文献传递及咨询服务,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之一,旨在由被动转为向主动地向读者提供服务,增加图书馆、院系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馆员须深入院系追踪用户的信息使用环境,收集相关信息,分析咨询对象的需求,了解用户的研究方向、方式、内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根据掌握到的读者的个人需求,利用文献学方法处理,精确地为用户推送相关专业知识,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新思路。

(二)学科服务平台。学科服务平台是学科用户与学科馆员之间交流、学习和进行学科信息资源服务互动的平台,旨在满足不同群体的学科信息需求。学科馆员要充分利用现有馆舍、资源,依托网络信息建立的虚拟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科用户可以进行学科研究咨询、课题研究服务和学术交流,学科馆员可以对采集到的学科信息提供数据跟踪及信息分析维护和管理。网络调研显示,国内高校学科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分别是基于第三方发展提供的专业学科服务平台,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基于自身特色而建立的学科服务平台,如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依托Web2.0应用技术搭建的学科服务平台,如上海交通大学。

二、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调研,检索日期截止为2021年1月17日,分别以“学科服务”“大数据+学科服务”“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高职+学科馆员”以及“高校+学科服务”为检索词,通过检索发现,学科服务相关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学科服务相关检索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学科服务相关检索数据

分析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学科服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大多数主要集中在本科类院校,高职院校相对发展较缓慢。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高职学科服务理念比较落后。学科服务最开始是满足院系学科资源需求。随着数字资源的发展,学科服务的重点转向提升读者信息素养能力、资源使用方法与技巧。随后,读者对信息使用需求发生变化,学科服务转变成围绕学科发展,拓展教学、科研、管理与决策评估,提升学校专业发展的平台。通过对学科服务调研发现,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大多是满足用户资源需求和数字资源使用方法介绍,侧重学科特色资源建设、信息咨询以及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等。而“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主要分析学科竞争力、发展形势、学科建设水平以及评价前沿学术成果等新业务。这些内容高职图书馆均未涉及,学科服务内容较传统,理念较落后。目前,虽然部分高职图书馆已经开始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学科资源和学术前沿动态咨询业务,但服务量较少,专业性不足,难以满足“双高”建设形势下的多元化、深层次读者需求。

(二)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学科服务为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分析、前沿动态及学术成果评价等,这一服务对学科馆员的综合及专业素质有很高要求。然而,分析目前高职图书馆发展现状和人员配置情况,馆员呈现专业对口性较低,年龄普遍偏大,专业技能人才分布不均匀,新进专业人才相对困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多数馆员对信息化了解不够到位,难以应对学科服务大数据信息化。其次,现有馆员局限于传统图书馆发展,对学科服务不够了解。部分馆员虽然认识到高职学科服务的必要性,但由于受到“双高”建设知识的限制,很多馆员对学校专业学科领域以及专业设置比较陌生,导致学科服务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三)学科服务制度不健全。高职图书馆在推动学科服务方面起步晚、人员配置欠缺、图书馆自身的局限性大,发展缓慢。然而,针对特定专业的学科服务未见成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学科馆员服务方案及制度。目前,很多高职图书馆在制度建设上并不完善,甚至没有明确开展学科服务,各部门分工及专业目标不明确,将更多的人员用于管理,资源建设和阅读推广服务,往往一人担多项职责。学科服务重点多放在阅读推广服务上,吸引学生进馆,并不表现为主动服务读者。学科服务的制度缺乏,没有设置专人、专岗、专责。因此,在各项制度和机制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三、“双高”背景下高职图书馆推动学科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多方位提高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理念及方式。“双高”建设重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建设则需要图书馆优质的学科服务。根据需求,本文提出新的学科服务理念及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增强学科服务数据化处理意识。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学科服务时要做到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学科馆员要提高学科数据获取能力。读者在图书馆资源服务中,会产生相关阅读数据和资源信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信息已成为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中国知网检索“微信+学科服务”,总计获得97篇相关论文,一些高校图书馆之前就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以及超星学习通APP等开展“一对多”式的学科咨询服务,因此,在学科服务信息获取中,学科馆员更需多渠道获取数据,为后期学科发展形势分析和学科建设水平分析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学科馆员要提高学科数据处理技能。要全面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及方向,对获取数据合理筛选以及科学处理,根据制定的相应标准,建立图书馆数据信息库,有助于学科服务后期数据处理及针对性地开展资源推荐,并且通过对价值程度不同的信息分类处理,优化学科信息库。2.加强学科服务信息开放共享理念。数据共享可以更大程度满足读者信息获取的有效性,不同学校学科体系虽不同,但同一专业的分布、学科资源具有相似性,资源共享可以避免资源浪费,解决图书馆现有人员、技术、资源及专业不足的问题。学科服务共享理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学科共享平台,对图书馆各类资源整合,建立一站式数据搜索平台,满足各院校读者资源查找。二是建立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之间资源开放共享,提高资源使用率。三是实现数据共享,多渠道获取训练数据。学科服务须重视搜集广大师生在不同时段的学科综合利用情况。由于高职学生研究性用户数量少,获取的资源使用新型数据来源不足,使得学科分析结果不具有一般性和完整性,学科发展趋势及读者需求缺少前沿性和准确性。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学科服务典型经验,提升服务档次。3.立足专业群建设,优化学科资源配置结构。“双高”建设旨在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而高水平专业建设需要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文献资源建设又需要以专业群建设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根本。高职院校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离不开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支撑,因此,学科服务应以专业群建设为导向,立足骨干专业,保障专业群建设的资源数量和质量,调整馆藏结构、文献类型配置等问题,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充分体现学校专业优势,开放获取并建立专业数字资源库,满足读者资源需求。

(二)多途径优化高职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配置。学科馆员的专业技能决定了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专业的学科馆员能够更好地服务教学及科研,准确提供专业服务,因此,加强学科馆员的服务水平,重要的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一是通过鼓励馆员开展科研,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二是组建学科服务团队,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出发点,对学校重点专业开展学科服务,选择相关专业教师、图书馆现有学科服务技能较强的馆员组建试点团队,根据学校实际需求确定人员配置比例,逐步提升专业学科馆员人数。专业教师可通过兼职加入学科服务团队,弥补人员不足的现象,促进学科深层次分析、热点预测和嵌入式科研服务。三是对现有馆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图书馆可通过向高校学科服务团队学习,提高服务水平,必要时可通过学科服务技能比赛的方式相互提高,相互促进。

(三)多层面建立高职学科服务团队管理制度。相比国内“双一流”高校,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起步晚、人员配备不足,硬件较弱。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展学科服务业务。为充分实现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首先,应根据专业需求,成立相应学科服务部门,配备专业的学科馆员。图书馆可依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与重点学科建设方向,探索试点服务团队。其次,研究学科服务重点服务内容、方式及未来发展方向,服务内容要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求及学校办学宗旨,明确学科服务岗位职责,做到人员、岗位与服务内容相匹配。最后,制定相应的学科服务管理制度、人员考核制度及奖惩措施,通过考评增强馆员的工作创造力,推进学科服务创新发展。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双高”背景下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研究,从学科服务理念及方式、团队配置和制度建设三方面提出了如何推动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这对提高学科服务水平,促进“双高”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双高馆员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超学科”来啦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