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与疏解

2021-07-08 05:05梁志勇
克拉玛依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建设科学发展困境

摘 要: 师德师风建设是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实效的应然选择。在新时代视域下,重新审视和理性探析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成因,探究契合时代发展现实价值和道德实践主体内在诉求的科学路向与发展方式,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师德师风建设;困境;疏解;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1.06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梁志勇.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挑战与疏解[J].克拉玛依学刊,2021(1)39-44.

师德师风作为特殊的社会道德和抽象概念,具有历史传承和积极变革的双重特征。以往的认知中,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在此种认知视域下,师德等同于教师职业道德,彰显自觉性、示范性、深远性的特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引发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话语体系的创新,促进师德内涵、层次、范畴等方面的时代演化,造成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层面的困境和挑战。正确把握概念的新内容、新表述和新指向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思维前提和理论基础,体现出厘清师德概念的必要性。党和国家出台的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折射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领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而又难以立刻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究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梳理和剖解现实挑战,探索行之有效的疏解路径,益于缓解教师队伍建设理论领域与实践领域的压力,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建设进程。

一、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意蕴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又对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教师活动场域的延伸和师德影响范围的拓展,师德师风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价值耦合的逻辑关联。在此意义上,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化,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效。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2]这表明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培育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最大程度上明确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引导教师以德立身,筑牢新时代教育信仰;以德立学,培育新时代教育情操;以德施教,形塑新时代教育规范。

教师以德立身,筑牢新时代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源自于教师理想信念与职业信仰的有机融合,表达着教师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着教师关于教育的深刻理解、深厚情感和深邃境界。新时代的教育信仰既是对以往教育使命的传承,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存在紧密链接。教师以德立学,培育新时代教育情操。教育情操是教师职业生活体现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展现教师的职业形象与伦理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表征着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教师以德施教,形塑新时代教育规范。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行为生发于教育信仰和教育情操,反映于教师的专业态度和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行为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恒远持久的影响,其动态性、可塑性与示范性的特征贯穿于立德树人的过程始终。

(二)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然选择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无论是思想认知层面,或是实践操作层面,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对于教书育人规律的理性把握与科学遵循。而且,从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构成的意义上说,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的拓展和延伸,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接挑战、改革创新并取得实效的应然选择。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对于教书育人规律的理性把握和科学遵循,也是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的拓展和延伸。作为一种新的工作理念,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積极回应。精准思想政治工作涉及识别、分析、决策、预测、追踪和评估等运行过程,应用于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领域。虽然在现有的研究中,将精准思政的针对对象界定为学生,但实际上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是以推动现实的教师群体成长为目标,以现实的具体问题为导向和着力点,规律性、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对于教师工作生活、思想行为信息全面掌握,依据先进算法分析不同学段、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教师的特征、需求和困惑。通过分析教师的不同特征、差异需求和多种困惑,及时发现教师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隐性问题,对于可能出现的师德问题和发展趋势作出预防和预测,既体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思维,也使得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从事后转到事前,掌握建设先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预防性工作。这种精准思维的体现和工作理念的拓展延伸仍是较为浅显的,一方面因为精准思维的准确提出和广泛运用较为短暂,另一方面精准思维从经济领域应用到政治领域与教育领域存在过渡期和融合期。

(三)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质量的实然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的发展理念是以教育和治理的方式,解决道德领域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公民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如何通过不断加强研究、探索规律、挖掘潜能、转化效能,推动全面道德素质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道德的影响性,使得师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示范和引领功能。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通过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师德师风建设既是深化教师道德教育的路径,也因教师和师德的特殊性,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特殊构成。培育知识创造和传播的贡献者、世界沟通和理解的当事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承担者,是教育与教师的重要使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师是社会的代理人,是文化传递的关键环节,而且创造一种社会的、道德的存在也是他的使命,通过教师,社会创造出想象中的人。”[4]改革开放以来,教师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职业的特殊地位与固有作用,在与时代变迁的内外交互作用下,教师的“专业人”和“职业人”身份被解構,“社会人”与“经济人”的身份被确立。师德师风建设不再局限学校场域,提升教师群体的道德涵养,追求师德自律,而且更加注重反映时代的精神样态和价值取向,引领和体现社会普遍的价值理性与价值准则,培育和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二、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挑战

基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和显著意义,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新的科学定位,作出了新的工作部署,突出、弘扬和崇尚高标师德,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全面强化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教育、管理的全过程。然而,师德概念存在的分歧、舆论管理和引导的弱化、评价体系的不足和培育方法的陈旧,成为影响师德师风建设取得实际成效的主要挑战。

(一)师德概念尚存分歧

提升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紧迫任务。现实中师德的制度规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师德考核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其中的影响因素既有实践领域的管理松散、评价机制不科学,也有理论层面的概念模糊。

学界关于师德概念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整体地看,关于师德概念的界定,学界主要存在三种情况。其一,将师德直接视为教师职业道德,如李孔珍等人认为,“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是指教师的教学、学术作风”[5];其二,将师德等同于教师道德,如李清雁认为,“把师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过于片面,而应当是教师道德的简称。教师道德不单单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包括了教师的个体道德,是教师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综合一体”[6];其三,将师德定性为教师的专业道德或教师专业伦理,如易凌云认为“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专业伦理规范”。[7]师德概念存在的分歧为师德规范的制定、师德行为的评判等师德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专业依据和理论参考,关系到教师职业与专业的发展实际状况。但是,师德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师德的内涵与外延是模糊的,存在无限扩大或无限缩小师德范畴的现象,难以厘清师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导致教师私域道德、公域道德和职业道德等基本领域边界不明,教师自身难以作出合理的师德定位,也影响对于师德行为示范与失范的判定。同时,教师专业道德与职业道德缺乏本质性区别,也会使得各种师德师风建设意见、建议和规范简单累叠、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

(二)舆论管理有待强化

舆论是关注的表达和聚集。[8]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通过舆论宣传获得关注,从而使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与精神品格真正起到榜样示范、引领社会风气的效果,进一步营造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然而,伴随自媒体的迅猛发展,舆论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更加有限、片面、表面和无序,致使谣言不断催生、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舆论互动聚集,往往将个体困扰演变为公共议题。由于自身的专业局限性,教师不太熟练地运用传播的逻辑与舆论打交道,间接暴露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中舆论管理与引导弱化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或是师德师风建设都采取正面宣传和负面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并在一段时期内产生理想的效益。然而,一方面随着自媒体的加速崛起,舆论信息的传播、加工与接收都发生较大变化,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舆情的主体隐匿性、个性化与群体化并存等特征以及突发性的特点,极易使师德失范事件酝酿出巨大的群体压力。另一方面,舆论世界中强弱的属性和关系与现实世界呈现颠倒相反的状态。是非因果、善恶对错在传播中都会转化为比较明显的、表面的强弱对比。教师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在舆论世界中则成为弱势群体。教师群体作为现实世界的强势群体,占据传播媒体与传播手段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处于教育教学和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等情况,极易导致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事件的舆论焦点。实际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舆论管理和引导工作缺乏符合时代、贴合实际、迎合受众的传播逻辑,仍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教师在舆论事件中难以得到较多认同,现实中强势群体的身份、主导地位的姿态、内在的价值观念以及教育理念的表达方式也都成为教师争取职业认同与道德认同的障碍。教师存在的争取认同的障碍,势必加剧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疲于应对舆情事件,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和地位。

(三)评价体系亟待完善

评价体系一般包含主体、指标、方法、内容与手段等要素,呈现出综合化、体系化的整体样态和建构趋势。师德评价作为认识和把握师德世界的精神活动与社会实践,反映和关注的不是“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的问题。师德评价的实施并非旨在测量和验证教师的道德层次或道德水准,最终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升教师的德性,推动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和道德修养的进步。

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师德评价应体现鼓励、引导、拯救的价值取向,遵循“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以师德理想和社会道德标准为依照,进行教师师德的善恶判断、价值解析和行为引导,维护师德规范,促使教师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与行为方式,推动师德师风从实然状态转向应然状态。实际师德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标准、方法和考核等要素的不足成为当前构建专业化背景下师德综合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因此,理性剖解和重点关注师德评价的主体、标准、方法与考核等方面的困境,是完善师德评价体系的前提与基础。在评价主体方面,既往的研究忽视师德评价的评价者主体,尤其是评价者对师德评价实践活动的思维方式、态度立场和价值取向,急需改变和破除评价过程中以评价者作为唯一话语主体的观念,注重和尊重主体性人格。在评价标准方面,树立和制定合目的性、合规范性以及合规律性的评价标准,确定合理的师德阈值,体现评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是较为困难的实践课题。在评价方法方面,师德能否进行定量分析是争论较多的话题,至今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法如何有效运用于师德评价,以提高评价的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实效,仍存在较多争论和较大分歧。在师德考核方面,如何在保障教师权益不受侵害的情况下实现考核的公平公正,突破伦理与管理的双重困境,是摆在师德考核面前的难题。

三、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发展

破解师德师风建设的困境与难题,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发展,要在理论层面界定师德概念,致力于形成统一认知,廓清实践层面的混乱与模糊。在实践层面,要正确理解舆论传播的定理,遵循舆论运动规律,提升宣传工作者管理和引导舆论的能力;结合专业化发展需求,补足评价体系的要素缺陷,完善师德综合性评价体系,增强师德培育针对性和现实性。

(一)界定师德概念,致力形成统一的认知

师德概念是内涵和外延有机统一的思维形式,体现人们对于师德本质与规定的认知和把握,解释着师德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首先,应该将师德概念本身视为超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之上的獨立的概念。融合我国师德、“师道”文化发展传统,依据党和国家领导人、政策文件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具体要求,厘清师德师风建设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锤炼、文化涵养的关系,审视和理解新时代师德的丰富内涵,并将师德师风建设更加紧密地融入公民道德建设的演进链条,防止师德师风建设成为游离于公民道德建设之外的断裂物。其次,要在系统梳理师德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和探讨师德概念的外延。一方面要切实了解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公众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期待,对师德规范与师德考核等内容的观点和看法,从思想认知领域划定师德的外延范围;另一方面要注重关于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研究进展,鼓励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从化解教师教育教学生活面临的道德困扰和道德疑惑中,明晰师德的外延和真义。最后,积极借鉴其他学科原理知识,形成关于师德问题的交叉学科研究。师德问题的解释和解决不仅仅需要教育学、伦理学的知识,而且需要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原理。例如,教师私域道德、公域道德与职业道德的边界,师德失范的法律与道德界限,教师道德权利和义务以及由此产生的角色期待和角色定位,师德范畴的厘定与诠释等等,应当受到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共同关注。对于师德问题的多学科解释和解决有助于从多元化以及更全面的视角理解师德概念。

(二)遵循传播定理,强化舆论管理与引导

舆论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并非完全真实的或者彻底本质的,但却能够影响现实世界的强弱对比,诱导出舆论传播的定理,即现实世界的强势群体有时就是舆论的弱势群体。就师德师风建设而言,教师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是舆论世界的弱势群体。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应引导舆论关注与做好舆论降解,向教师传授舆论传播知识和运演逻辑,降低教师的主导性姿态,使用符合学生群体的教育教学表达方式,传递尊重、理解与关爱,准确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念。首先,舆论世界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要积极成为舆论主体,通过树立“意见领袖”引发关注、影响认同和改变行动。第一种是注意力“意见领袖”,即通过公众人物的介入,引发社会关注,经过社会公众的讨论对于师德形成深入的认识。第二种是影响力“意见领袖”,改变着人们关于教师与师德的认知和认同。第三种是号召力“意见领袖”,让人们从舆论世界获得改变,对于教师、科研工作者产生更多的尊重与敬畏。从而,社会大众对于教师职业和师德有更多的认同。其次,师德师风建设要引导舆论关注方向。关注是舆论的真正本体,关注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舆论。新的关注点的产生意味着旧的关注点的消亡,也预示着新的能量聚集。因而,面对相关师德舆情事件,要在明确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防止伪民意的泛滥和非理性的宣泄,消解舆论发酵引发的能量聚集。最后,师德师风建设要做好舆论的降解。舆论降解指的是将负面舆论变成无害舆论的过程。[8]通过转换、转移、稀释等方法,将关于师德的负面舆论进行焦点转换、情绪转移和关注稀释,为舆论场提供链接点,从批判师德行为失范到促进师德行为示范,从师生关系异化到师生关系和谐等,真正引导舆论朝良性方向运动。

(三)完善评价要素,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础是要素的完善和协调。师德综合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的基础是要素的补足与协调。从确定多元评价主体到树立科学评价标准,从探索有效评价方法到提升考核专业化,确保师德评价的公平公正、义利兼顾,注重评价结果的现实运用,是改善师德评价、激励教师师德发展的基本路向。

在评价主体方面,既要重视和彰显教师作为评价者的道德主体性,尊重和引导教师的思维方式、态度立场和价值取向,也要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视角,形成清晰、综合、完整和准确的评价意见。在评价标准方面,要参照师德的本质规定,紧盯师德建设面临的冲突与困境,依据立德树人的职责、要求、师德的社会期待确立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方面,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应当相互结合、有机补充,依据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结合道德情境的差异及评价内容的不同来确定方法的使用及其侧重,谨防过度强调与运用某一方法而导致师德评价的僵硬化、片面化。在师德考核方面,要明确教师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师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与界限,尊重教师的基本权益,也要赋予教师一定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自主权,杜绝师德考核对教学和学术自由的侵害。特别是,考核制度的制定要吸收教师的积极参与,听取教师的意见,获得教师的认同,形成教师与师德考核之间的双向互动和道德“契约”。师德评价需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互结合、坚持动机评价与行为评价相互结合、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互结合,[9]以此在要素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与晋升的重要依据,贯穿于绩效核定与分配、评优评先的过程始终。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应坚持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推进师德培育涵养的常态化,树立师德追求的高标意识和底线思维。同时,对于师德问题保持坚定的“一票否决”态度,积极探索“一票肯定”的合理性与合规律性,完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机制和管理体系,强化思想引领和道德规约,引导广大教师厚植师德信念和教育情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4]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5]李孔珍等.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9(Z3):79-80.

[6]李清雁.教师道德释义对师德建设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7):75.

[7]易凌云.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2(9):3-11.

[8]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18:21、332.

[9]刘志.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难题如何破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26-32.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建设科学发展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多措并举开展“两学一做”促进扬水事业科学发展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杉树湾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讨
吹响中职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号角
我国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小学管理中师德师风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