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自信心关系研究

2021-07-09 09:37王皓宇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养问卷家庭

王皓宇

(安庆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自信是每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是迈向成功的重要因素。自信心是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表现出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理解、自我尊重的心理状态和意识特征[1]。班杜拉 (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很相似,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能力的估价。美国心理学家Shrauger认为“自信是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觉,是对自己能否及时地解决问题、适应不同环境的主观评价”[2]。

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童年期在法定年龄为7至12岁,对孩子自信的培养从小由家庭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尤其父母对儿童的歧视极大地降低自信心。阿德勒同弗洛伊德非常重视早期的教育对孩子今后人格成长的重要性,因此,研究童年期阶段更有意义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注重孩子的身体及智力,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那些无形的心理健康成长。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自信心,对今后的良好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对生活、学习与交往等各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低,自卑、害羞、焦虑、偏执、抑郁、恐惧、优柔寡断等都不利于今后身心的成长[3]。心理学家对Nancy Darling和Sbembexg提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行为对儿童表达出来的情感及态度的集合体。钟春桃在研究中认为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向幼儿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信心的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张秀红认为家庭环境是孩子的主要生活活动环境,家庭教养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在为孩子提供发育与成长所需的物质、精神、心理条件时,也在传递生活方式,在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中,孩子身上会留下长辈的影子[4]。孩子的自信心程度会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5]。

本研究探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自信心现状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儿童期阶段自信心过低会影响个体今后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儿童期自信心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意义。

一、方法

1.被试

合肥市瑶海区某一小学(四年和六年级)随机选取200名小学生,共发放200份问卷做调查,男女各一半。回收问卷194份,回收率为97.5%;去掉不合格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为98人,女生为96人。

2.实施方法

将问卷随机发放给200名小学生,施测前向被试进行指导语及相关问题的说明,并告知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正式施测开始前做这些准备的目的在于保证本次问卷测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卷统一发放给被试者进行作答并当场回收。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1)《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伯格制订,是测量个人自信心最常用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19。共有10个测题,以四级评分,1代表“很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同意”,4代表“很同意”。得分分为四个等级,10—15分、16—25分、26—35分、36—40分,依次代表自卑者、自我感觉平常者、自信者、超自信者。(2)《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由西南师范大学龚艺华所编制,教养方式分为5个维度,分别是专制、信任鼓励、情感温暖、溺爱、忽视。该问卷各个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7,共有21个测题,“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5分。被试在某一维度上的分数越高,则表明该被试的家庭教养方式越倾向于该维度。

4.数据处理

将所获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对小学生自信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探索。

二、结果分析

1.小学生自信心水平总体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小学生自信心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少数小学生处于超自信心者和自卑者。结果可以表明当代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还是比较良好的,但还是有极少数小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和过于自信的问题。

表1 被调查小学生自信心等级分布情况

2.不同性别小学生自信心水平分布

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自信心水平上的平均得分以及标准差,由表2结果可知,男生的自信心平均得分要比女生高,小学生自信心性别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表2 不同性别小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均分和标准差(n=174)

3.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比较

从表3的数据分析可知,在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得分也不尽相同,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上比较,由表3结果可知,男生和女生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和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差异上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各个家庭教养方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3 对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各个维度上的比较

4.小学生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

为小学生自信心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从表4中可知,信任鼓励、情感温暖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成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成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溺爱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生的自信心成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

表4 小学生自信心与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系数

三、讨论

1.在社会文化及天性下影响的性别自信心的差异

不同性别的小学生自信心存在差异,从数据上分析可知,男生的自信心水平普遍高于女生的自信心水平。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1)受到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影响,男女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个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并给予指导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增加各方面的自信,因此,自信心就有所增强,同时,由于男生比女生在面对问题时更容易选择表达,并且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6]。(2)男性多积极好动,喜欢高强度的运动,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导致女生在很多方面和男生有着先天上的不足。男性自信心的来源是征服,通过完成一项任务或克服困难来找到自信,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男生容易高估自我的实力,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干不了的。而女生更多文静、坦诚、温柔,遵守规则,女生更容易受到外界感受影响,所以,自信心相对会受到一定的影响[7]。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自信心不足的影响

结果表明,整体来看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良好,小部分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问题。

(1)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其中就是自信心。很多不同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导致儿童的心理缺陷自信心不足引起的自卑、焦虑、优柔寡断等不良的表现。如果想培养出色的孩子,首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说自信是成功最重要的特质之一[8]。由于现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很快,家长忽略对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等活动,忽略了对孩子的能力教育。儿童的自信心离不开家长的鼓励,但不是每件事都需要赞扬,当儿童自我想表达自信心的时候,家长的一些做法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树立自信心的机会。家庭温暖有爱的,儿童内心就会有爱和自信心[9]。一些家长盲目地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只会比掉孩子的自信心,认为自己很笨,很差。父母要挖掘孩子优点,培养其优点。可以说自信心是培养出来的。

(2)教育方式不正确的因素。从研究中发现专制、溺爱、忽略都不利儿童的自信心的培养。将会导致儿童不良表现,缺乏自信心、自卑、性格内心、孤僻等。在教养方式上有些家庭的过于溺爱和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展现自我能力的表现,应给儿童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塑造儿童的独立能力与自主能力也是健康人格体现[10]。人格心理学家阿德勒儿童教育中讲到:要“教育爱”,不要“溺爱”,要从情感上关注儿童,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可以说,忽视和溺爱都不利于自信人格形成[11]。对儿童的期望目标设置要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能力。期望过高,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就会丧失自信心,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研究中民主型和情感温暖有利于树立自信心,民主型父母注重与孩子平等相处,倾听孩子意见,尊重孩子需求,留给孩子足够的发挥空间,适当加以引导,善于营造平等自主文明的家庭氛围[12]。

3.家庭教养不同方式与自信心具有相关性

根据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与自信心的相关性分析存在显著相关性,有力解释儿童自信心水平受到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信任鼓励、情感温暖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生的自信心程度达到显著水平;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成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溺爱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和小学生的自信心成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

四、 结论

第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儿童的自信心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二,小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整体上来说是处于中等水平,男女生之间的自信心水平存在差异性,男生高于女生。第三,情感温暖型和信任鼓励的教养方式和小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成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童年期小学生的自信心程度成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溺爱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和童年期小学生的自信心成负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

从研究当中可以看出家庭教养方式在孩子的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家长要采用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来让孩子在正确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多采用信任鼓励、情感温暖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少采用专制、忽视、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能够积极向上,对自己充满信心,身心快乐的成长。根据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成人在教育幼儿时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要给儿童正确的爱,当然是要“教育爱”,不要“溺爱”,要从情感上关注儿童,鼓励儿童与同伴交往。不管工作如何繁忙尽量找机会抽时间与孩子相伴,可以做一些开放性和鼓励性、情感互动的活动。

猜你喜欢
教养问卷家庭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恋练有词
问卷大调查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问卷你做主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