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并重,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梦的铸就不仅仅需要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传统文明在当今社会的不断繁衍、传承、发展,由此来彰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充分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实中,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重重障碍,未来有着巨大的能动空间。

一、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概述

(一)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

作为一个传承悠久、历史丰韵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着体系庞大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秘多彩的藏戏、形式多样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情感的升华。对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而言,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传实现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民族文化传承脱节的现象,适应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且增强了其本身的隐含魅力,为之深层次的精神绽放提供了支撑平台,对破解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难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助于对其韵味美、语言美、音乐美的进一步挖掘,保留其独有特质的前提下,为之附着上了现代精神文明的风采,从而更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审美需求,并面对大工业、大市场化的无情消解而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是实现可持续性传承的有效路径,继而由此创造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尤其是“文化自信”战略视角下,加强我国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现状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鲜明的民族性特色,在人民群众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在历史的见证下代代相传,并非如历史古迹那般,其传承有赖于人的能动意识及作为。某种维度上讲,音乐作为一种情感情绪的表达,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传承有着非凡的价值意义,并得到了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就客观事实而言,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当前阶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仍旧面临着重重阻碍,未来仍有巨大的作为空间。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自然认知水平的提升,使得蒙昧与神秘的文化信仰逐渐消失,音乐非物质文化固有的生存空间丧失,越来越多停留在历史的轨迹中;另一方面,高度开放的市场化空间下,大量外来文化涌入,形成了我国多元文化生态,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追求,音乐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中的创新力薄弱,无法契合时代潮流,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甚至被青少年群体所排斥,认为其是陈旧、落后的代表;最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断代的现象愈演愈烈,不少“村寨年轻人”迫于生计,加之对城市繁华文明的向往,导致传承人队伍日益缩小,老一辈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尴尬局面。

二、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

(一)加大政策支持

现实语境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原生态民族音乐传承有着多重方面的价值效益,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点,但同时由于文化土壤变异、传承方式单一、保护措施欠缺等问题,使之实践中遇到了重重阻碍。在当前全球化的生态格局下,我国相关行政部门应当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严格执行“文化自信”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度重视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并建立相应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保护式开发,使之价值效益得到进一步释放。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组建一支专业化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智囊团队,整合散落在民间的音乐非物质文化资源,汇聚成庞大的数据库系统,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加以存储保留,并将之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来推广,扩大影响范围、培育能动主体;另一方面,认定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提高他们的社会身份,针对性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活动,并鼓励下乡活动,首先解决他们的生存困境,使之更好地奉献该项伟大事业。

(二)依托学校课堂

学校作为育人助阵地,并且因着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势,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力载体,架构起了一个新的发生发展环境,确保该项工作不断代。事实上,学校基于自身优势,从教育的视角切入,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很多建议,建立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容关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成为音乐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对此,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也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学生研学旅行中的运用,依托当地传统文化开发出一批极具社会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具体而言,正产学研用一体化视角下,以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为发力点,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做好顶层设计,并基于企业资本与技术的支持,丰富校园文化形态,利用碎片化时间,吸引青少年走进来、融进来,培育他们的积极能动意识,强化其“文化自信”。同时,在此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当保持音乐非物质文化的原生态特点,将母语教育、双向交流教育作为传承传播的主要模式,实现活态传承。另外,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该类事业发展的基本,要引入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参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与既有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输出高品质服务。

(三)依靠现代科技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大大便捷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建构了全新的信息交互通道,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趋于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有了良好的发生环境,并且影响辐射范围扩大,有利于培育更多的能动参与主体。同时,依托现代科技,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附着上了时代的色彩,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之更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悠久传承的关键。具体而言,背靠现代科技支持,深度解析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中的精髓元素抽离出来,保留其原生态特质的基础上,植入艺术创作、文化展览等活动中,唤起人们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情感的感知,使之与现代文化耦合,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搭建起的信息平台,包括抖音、快手等,指导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请专属账号,将沉睡在剧本中、蛰伏在人们心中的经典曲目演绎出来,继而加以传播,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惊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磅礴内涵。另外,打造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通过动态实景、声乐模拟、3D技术等处理手段,营造身临其境般的体感空间,吸引受众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接受与认同。如此这般,在现代科技应用的加持下,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拥有了良好的发生发展条件。

(四)寓于文旅活动

文旅融合涉及了文化、旅游、经济、产业生产、地方发展等方方面面内容,极具战略意义。将文旅融合作为实现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在拓展活态传承空间的同时,能够为之注入了无限活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消费水平日益提升,并迸发出了强烈的精神需求,驱动着文化旅游市场空前火热,而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素材支持,奠定了其差异化竞争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碰撞愈加激烈,并延展出了更多的交融空间。实际践行中,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应加强宏观指导,通过系列政策举措,形成文化旅游驱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深度挖掘两者融合的潜在价值,驱动文化产业调整,并凸显音乐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意义。基于此思路指导,摸排地区文化旅游实际,开展全面、系统地分析,积极制定翔实而具体的融合发展机制。文化旅游企业方面,亦需加大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开发,找准特色基因,深入竞争差异化建设,提升自身优势,合理定位需求市场,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与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增添产品及服务魅力,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顺利实现奠定充实的物质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重要一环,更是人类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基底,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置于现实语境环境下,加大政策支持、依托学校课堂、背靠现代科技、寓于文旅活动,在保留其原生态特质的同时,附着上时代的“外衣”。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物质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