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产业中的古诗词资源开发与艺术创新*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话语影视建构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古诗词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的集中表达,映射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古诗词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为文化生产提供了优质内容,也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构国家形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当代影像媒介传播与产业化运营催生了新兴古诗词文化产品,不仅拓展了古诗词的传播空间,赋予了古诗词巨大的精神容量与话语潜能,也为古诗词文化艺术精品创制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影视产业中的古诗词资源开发现状

目前古诗词资源发掘与转化已成为学界、业界研究热点,涉及影视产业生态、话语策略、叙事机制等诸多方面,但尚缺乏对其生产规律的深入、系统探索。近年来古诗词题材的影视动画、纪录片不断出新,并且融合文旅、数字出版、游戏等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跨界开发,产生了不少精良的影视作品及衍生文化产品。从整体上看,古诗词影视作品注重传达诗词原义、传承其精神内蕴,同时立足于当代受众的生活空间、精神世界进行合理的文本内容改编,让古诗词蕴含的精神内涵、价值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命活力,在雅俗共赏中充分实现了古诗词与受众之间的意义互动。此外,不少作品积极探索影像语言对古诗词情境的表达,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功能以传达话语,同时彰显出诗词明心见性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形式上则力图发挥影像语言在视觉体验、时空建构上的优势,不仅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与魅力的视觉情境,也拓展了古诗词意境的审美路径。

从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中华诗词大会》《诗词中国》等电视节目来看,通过平民化视角建构起古诗词与大众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以适度的戏剧张力来拓展文本的话语空间,并且借助镜头语言与叙事结构,实现了穿越古今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尤其是物象、场景呈现与长镜头、特写镜头、同期声乐的融合,很好地生发出诗词的韵律、节奏及意境之美,也实现了价值观念的隐性表达。正如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古诗词资源的转化既呈现出中华文化独有的宇宙观与生命精神、生存智慧,也承载了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能让我们重读、重写古诗词的情境与世界。例如纪录片《诗词中国》中《四溟诗话》一集,就以大胆的文本重构方式折射出当代人对梦想的追逐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实现了对诗词场域空间的当代建构。再如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片中的《相思》《元日》《游子吟》等作品,也都通过文本重构、人物形象塑造、快节奏的剪辑、画面声音的配合等,赋予了古诗词新的文化内涵和生命力。

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生态来看,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已成为内容生产、产业链完善、产业格局建构的重要因素。例如唐诗在浙江文旅与影视、游戏产业的跨界开发中成为优质IP,浙江省于2019年正式起步的“四条诗路”文化产业,以“诗路”布局全域旅游、传播地方文化,同时在古诗词资源开发中融入地方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名人、景观、书画及非遗等内容,这不仅为影视产业提供了精良的地方原创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景点创新和地标打造,促使地方文化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地方文脉得到了深入开掘和系统化的传承。又例如2019年底上映的人文纪录片《贺知章》及2020年四川省眉山市推出的动画片《少年英雄苏东坡》等,均为地方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

二、古诗词资源影视产业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如前文所述,古诗词资源的开发需要立足时代语境、发掘话语空间、打造原创精品,才能为当代文化生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赋能,因此文本重构、话语策略、艺术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古诗词资源开发逐渐升温,但是从现有的跨界开发与融媒体生产来看,古诗词影视作品往往单纯为了满足产业融合、市场需求而偏于低龄化、感官化,一些作品出现了文本与场景组构较为碎片化,内容创意不足,精神内蕴缺失,审美水平不高,在艺术形式上趋于雷同等现象。同时,从地方文化传播与IP开发来看,一些作品并没有很好地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缺乏有效地话语传播,文化内蕴与艺术水平也有待提升,这就需要生产者守持文化自觉的理念,更好地遵循文化生产的规律,充分实现古诗词的文化功能。

从创作上看,诗词类影视作品需要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蕴。例如不少古诗词承载着关注民生的人本主义文化内蕴,蕴含着爱国情怀与思乡情结,这些内容都能够激起当代大众的情感与价值认同,但前提是要与中国当代国情、世情对接,与当代人的生存现实对接,大众唯有在历史、文化、生活、生态融于一体的空间中才能真正感受古诗词的当代魅力。尤其在以年轻受众为消费主体的融媒体和跨界生产语境下,古诗词影视作品要更加注重思想价值的引领,充分发挥古诗词在陶情、教化、审美方面的功能。文化价值引领是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只有承载文化价值观念、彰显时代精神、满足当下美好生活需求、建构当代主体精神家园的文化产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因此古诗词资源开发的目的是“让文化走向‘远方’”。[1]

以文化自觉为内驱力的影视产业,服务于推动文化产业高效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双重目标。在以诗词资源打造优质IP的产业链中,影视产业占据了重要地位,它借助媒介传播及技术创新优势,成为推动诗词游戏、文旅、出版、教育等产业融合的引擎。在这样的产业生态发展趋向下,古诗词影视作品需要自觉整合多元文化资源,着重加强对古诗词及相关文化内容的整合、话语传达及叙事生产。正如浙江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指出:“要借助四条诗路文化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物化和升华,着力彰显诗路文化的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时代价值。”[1]这实质上就是要以文化格局、文化视野、文化创意来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文化生态、赋能文化生产,古诗词影视作品就需要积极整合地方文化遗产,把“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串珠成链,使文化从‘无形’到‘有形’、从‘史话’到‘活话’、从‘意境’到‘物境’。”[2]

创造性转化也是文化消费的必然需求,古诗词资源承载着鲜活的文化记忆,并呈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创新空间。从话语策略来看,生产者需要对接当代受众的生活空间、精神情感诉求,也要注重特定群体的认知模式,探索适当的话语传播路径,增强受众的情感以及无意识、潜意识等心理情境在古诗词审美中的能动性,保障受众与文本之间的开放交流,以实现价值观的高效输出。从古诗词的审美特点来看,情感抒发与意境传达是与叙事有机结合的,“事”的内容要结合“情”的倾向,要实现受众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才能更好地表达古诗词之情志。在话语传达中,尤其需要发掘视觉符号的隐喻、修辞功能,引发受众的深层审美心理、文化记忆,以生动的场景来关联当代人的生存经验与生命体验。在这方面,当代认知诗学对古诗词的认知路径和价值意义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此外,从融媒体IP开发及运营需求来看,未来古诗词影视产品也需要借鉴当下传统文化经典影视产品的叙事改编模式,以优质内容的跨媒体叙事开发为枢纽,逐渐形成完整的全产业开发链。

三、古诗词影视作品的艺术创新路径

围绕着情境化、可视化、动态化以及未来交互沉浸式传播需求,古诗词影视作品艺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建构古诗词的意象及意境、借助新的媒介语言进行形式创新、进行合理的多模态语篇建构等方面。影像传播对古诗词的艺术创造提出了新的需求,除了题材、价值观念等文本内容的当代转化,更重要的是以可视、可感的情境来呈现和传达诗词的“事”与“情”呈现其意境。这不仅需要生产者基于影像语言的特点来重构原诗词的叙事结构与场景,发挥视觉符号的表情和修辞功能,还要从色彩光线、造型肌理、构图空间等各方面探索艺术创新路径,最终实现古诗词的情境与意境表达。可视化、动态化不仅让古诗词中的场景空间更为现实、逼真,还能够以连续性的动态体验、丰富的空间层次、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融合来呈现诗词中的心理世界与情感趋向,让受众体悟道冥之境。例如运用富有层次、节奏和结构的长镜头语言,能够表现诗词的韵律之美;运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穿越古今,彰显了中国诗词整体性时空思维方式;影像、声乐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则能够丰富诗词的想象世界,拓展物我相融、相映成趣的交互空间;运用镜头外的受访者的话语来对诗词进行开放式的解读,则于互文性中呈现出诗词的当代魅力。

古诗词的意境传达离不开受众对其空间的感知、想象与体验,唯有通过文化印象来激发审美效应,才能实现受众的文化感知和文化认同。借物言志、以景结情是古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在影像传播中就需要注重视觉符号的运用,要以当代人的认知、记忆方式来创造视觉符号,对诗词文化与地方自然及历史文化景观、人文遗产进行组合,才能让消费者在当代审美感知中形成文化印象。因此如何平衡艺术与技术、感官与精神、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复现古诗词本身的朦胧美、含蓄美等特点,成了当前有待探索的问题。就当前影视业的新空间与新生态环境而言,随着电影文化国际交流空间的拓展,影视产品的文化功能也日益凸显。对内而言,古诗词影视具有传播核心价值观与生态文明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地方文化品牌等功能;对外而言,古诗词影视文化传播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话语的时代使命,这都有待研究者对其资源的开发、文本话语建构和艺术创新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促使古诗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实现多元化功能,也为古诗词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猜你喜欢
话语影视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画与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