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心雕龙》中艺术创作“和谐”观的体现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二者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包括“文之纲领”“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几部分,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上首部具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理论著作。刘勰接受了道、释的观点,充实与发挥了传统的儒家审美观点,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又在此基础上将《易经》中“道”的宇宙观应用于文学本质研究中,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到“文”“道”统一的文学观,进而得到文学艺术创作的一般性方法,其和谐思想也贯穿其中。

一、艺术构思中“文”“思”“意”的和谐

刘勰在《神思》中通过论述艺术创作的过程,提出思想和文章间的中间环节:意象,并分析“思”“意”“文”三者的关系,即“意授予思,言授于意”,进而指出若三者结合不紧密,便陷入文不达意的处境。要三者和谐,“志气”和“辞令”为两大关键因素,即“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神思》),二者也正与“思”“文”相对应,志气思想决定了文章创作构思的走向,语言能力决定了意象能否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首先,谋篇之端在于创作者自身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神思》讲到“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正是此理,也就是保持自我身心和谐,重于“养气”。此说法先秦孟子就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处“气”是与儒家道义相结合的精神方面的体现,即“浩然正气”,后人如苏辙、韩愈文中说述也大致与其相同,强调人的堂堂正气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到“文气”即作者的气质个性,文章风格作品风格的形成来源。而刘勰笔下此处的“气”更多继承于王充的思想,指向人身体中存在的物质形式的气,可滋养调节的气。又将此与文学创作相结合,体现为一种创作精神状态。《养气》有言:“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可见,刘勰认为保持内心情志心意的和谐,那么事理自然会融洽通畅,反之过分钻研便会伤害自身气力。

有了和谐的“文思”便可以下笔创作,在内心情感外化于文辞的过程中,一方面,刘勰认为“文质附乎与性情”,二者也应和谐统一,同时又倡导“为情造文”而反对“为文造情”,为抒发内心情志而进行文学创作,而没有忧郁苦闷的心情,任意运用浮夸的言辞作文,沽名钓誉即“为文而造情”,进而指出有人处心积虑地想做官,却空泛地吟咏着隐退山林,有的人头脑纠缠与政务,却虚假地诉说着要超脱世人。“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故应使思想感情与写作动机相统一,若是言与志反,不仅违背了作文的初衷,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以取信。另一方面,内心情感与外在文辞之间也应保持和谐一致。也就涉及了人与文的问题,《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刘勰认为文章通畅宛如天成就要做到内与外的统一,即人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文章外在的表现。文学作品总是为情感人,而后深入内在,引发思考,也正是《诗经》六义“风”于第一的原因。《风骨》篇中对二者做了全面论述,“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风”“骨”可看为对文章内容情志和文辞写作方面的审美规范。至于二者的关系,刘勰以鸟譬喻,其一,“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若只是文辞华美,则不成文,若文采暗淡也无法体现文学的声律韵味,故行文应该以精准优美且健拔有力的语言灌以充实饱满的思想内核。所以“风”“骨”如同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的同时也要做到协调平衡,这也正是“谐”的思想的体现。其二,“风”“骨”又为一个整体,二者合一,以“气”为根本且正是创作者的“气”使文章有了“风骨”,落实到作者个人或作品即气质风格,“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风骨》)至于文章的才力,前者重辞采而轻风骨,后者重风骨而缺乏辞采,“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此处作者将“风”“骨”合为“文”论述“文”与“采”的关系,可见只谈“风骨”不足达到文学至高的审美程度,也必须与“采”协调相配,故重“风骨”的同时而又不忽视“采”的作用,也体现了文章中内外作者风格气质与文章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艺术创作中“文”与“质”的和谐

“文”与“质”突出体现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至于二者,刘勰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之上认识到“文采”的重要性,《情采》篇便以“采”破题,全面论述二者关系。其一,论述二者统一性并以水与树木作比,水有虚柔的性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所以开出鲜艳的花,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质地之上。由此可见“文”与“质”本为一体,相辅相成。其二,强调双方不可替代性及思想内容的重要性,“文”为“质”服务而不能取代“质”,所谓“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性”情理好比文章经线,语言好比纬线,“经正而后纬成”,即情理明确文辞才畅通无阻。由此体现出刘勰跳出了前人强调“质”起决定作用的一点论。

首先是文章语言与结构关系,“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情采》)刘勰认为语言是为情理所服务,所以切忌华而不实,冗长繁杂的写作方法。故要掌握“熔裁”方法。熔,即以合适的文体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理;裁,便是要删减去多余语言即“剪截浮裁”。“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胱,实侈于形。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胱赘也。”由此可见,刘勰以“六指”为喻,认为文章语言不可重复而出,强调语言精确的重要性。语言明确后进而文章结构也应和谐。《文心雕龙》文术论中首篇《熔裁》中将作文比作房屋门窗“篇章户牖,左右相瞰”理论结构和谐,具体可看为文章内涵与写作长短的问题,在艺术构思开始阶段,往往苦于繁杂的文辞而“心非权衡,势必轻重”。对此刘勰提出三项标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谋篇布局中,也要斟酌文辞剪裁,“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根据思想内涵确定文章的长短布局。刘勰分析了简略、繁复两种写作方法,以谢艾、王济文章举例,张俊认为前者文章繁富却不能删减,后者简略但不可增添,那是由于他们“练熔裁而晓繁略”,故作文应简繁适中,根据内涵赋予适当的篇幅,使二者协调以“权衡损益,斟酌浓淡”。《章句》中系统说明谋篇布局的和谐问题,“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开头统领全篇,结尾承接文意,以达到全文文采交错、文意文脉畅通,上下相连,从而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的文章。

另一个关键则是具体文辞的和谐,一是字词音韵自身,一是对其进行修饰。文字作为语言符号是构成文章的基础,于内要求字形美观对称,于外则在于文字声律和谐。对于前者,《练字》中:“若夫义训古今,兴废殊用,字形单复,妍媸异体。”可见其对文字形体排列和谐的追求,刘勰提出“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无一不是对和谐美观的追求,比如联边,半边相同的字一起用,用在文章里就不协调,尽量避免且最多用到三字联边。对于后者,指出弹琴与作文是一个道理,音韵不协调应当根据文辞来调节。对于后者就是音律的和谐,其一,发音吐词要符合音律。其二,将字分为飞与沉,双声与叠韵,如若字词配合不得当,诵读起来就会不协调影响整篇文章的感觉。韵味又从句子排列安顿中展现出来,《声律》有言:“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如此,声律的自然和谐如同吹龠,反复推敲而来的和谐如调瑟。

三、文学活动中“通”与“变”的和谐

最后刘勰跳出文学创作,在其发展方面反观文学活动。文学作为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文学尤其自身发展变化规律,体现为文学的“因”与“革”,相对应即“通”与“变”的关系,对此前人也有所研究,如曹丕《典论·论文》中批判“贵远贱进”的文风,葛洪《抱朴子·军事》“古胜于今”崇古的思想。刘勰对于二者关系进行了开创性升华,形成文学通变理论。

“通”为融会贯通,其关键在于联结即继承传统的一面;“变”为事物变革更新,革除旧习的同时完成对新鲜事物的创造。“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通过对黄帝到魏晋九代文章分析,探求其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例如《骚变》中讲《离骚》遵循经书体制、继承《诗经》比兴手法,融合古代神话又体现屈原独特的创作思想,因此成为经典之作。所以文学创作应在继承传统体系法则基础之上进行变革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其内容。“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也正是此道理。一方面体现作者文学发展理论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核,另一方面刘勰指出九代文章由质朴发展到讹诞,其根源在于对近代新奇作品的大肆模仿。所谓“竞今疏古,风末气衰也”。那么就文学创作而言,则应遵从古典经书,遵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其自然加以引导,在继承古典文学体系上才加以创新。由此也看出《文心雕龙》处处体现作者“宗经”思想,“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序志》)也正是此理。

《时序》篇中跳出文学自身从外部时代发展来看,提到“枢中所动,还流无倦。质文沿时,崇替在选”时代如同门枢,文学围绕其变化而不停演变,文风质朴华美也同社会时代息息相关。文学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映时代特征,这也要求创作者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加入时代新事物,也是文学任务之一。《易传·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文”“参伍以变,错综其书,通则变,遂成天安下文”(文为天地人文)揭示了世界宇宙变化的本质,刘勰将此类比到文学中进行研究。文学内外部变化分别表现为自身发展变化和跟随时代而变迁,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也体现了刘勰就创作者和时代文学的希冀。就其内部发展重于在研读经典作品中继承文学内核体系,其外重于变革创新加入时代特色,若要使文章“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便是二者结合,博览群书同时精细研读,提纲挈领的吸收内化,后拓展思路,以体悟到的真情实感加以创造同时加入时代活力。

注释:

①②③⑦⑧⑨(11)(12)(13)(14)(16)(17)(19)(20)(2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中华书局,2013:295、455、320、321、321、321、347、435、356、355、355、321、421、365、331.

④王志彬译,刘勰传.文心雕龙[M].中华书局,2014.p185.

⑤刘兆伟.孟子译评[M].中华书局,2011.p311.

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p101.

⑩(15)(18)(21)(23)(25)刘勰.文心雕龙[M].吉林出版社,2010:194、199、239、181、182、185.

(24)苏轼.东坡易传[M].龙吟评,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312.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二者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摇曳
舍弃面子的刘勰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Units 13—14词语辨析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