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视阈下徐州会战纪念馆改造设计思考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会战参观者徐州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徐州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为此而修建的徐州会战纪念馆就是承载纪念这一战役史实的物质载体。现有徐州会战纪念馆由民间人士创建,坐落在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卧龙泉生态文博园内,被徐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该纪念馆参观者稀少,十分可惜,建筑景观与室内展陈水平也落后于时代要求,与著名的战役历史背景并不相称,作为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教育的阵地作用无法被充分发挥。应该通过改造提升设计来实现纪念馆的内部主题展示及外部建筑景观整体体系的完善,从而吸引更多各层次的参观者前来参观体验,进而带动纪念园区未来的发展及爱国主义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纪念馆内部设计现存问题及提升思路

在任何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中,纪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纪念性空间是寄托人类对纪念的永恒追求的情感空间,是一个能够让人了解历史、回味历史并传承历史的公共性场所。它的精神功能远远超越了物质功能,无论是在基于大众群体意识抑或个体的心理情感,它以多种形式存在并承载着人们的纪念情感。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原纪念馆内部空间的设计比较简单,环境氛围不易与参观者形成纪念情感的共鸣。问题主要有:陈展内容匮乏、展示方式陈旧与空间形式单调、精神氛围缺乏吸引力。

(一)陈展内容匮乏

现馆内部陈展内容比较匮乏,造成对战役相关史料内容介绍的不丰富,参观者无法通过参观游览对徐州会战有教直观完整体系的了解。要改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收集整理大量有关于徐州会战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如,临沂会战、滕县会战、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突围等主题部分进行序列化展示演绎,从而丰富纪念馆内部空间的史实呈现。

(二)展示方式陈旧与空间形式单调

现馆内的展示方式与空间形式比较单调陈旧,落后于时代要求。馆内现仅有一些衣物枪支类文物挂在墙面上,一些战役中遗物陈摆在玻璃柜中,还有些介绍性资料张贴在墙面上,这类展示方式都过于传统,缺乏新意,参观者不免会产生视觉疲劳并且激发不了继续参观的兴趣,空间也很难对参观者的情感精神产生影响。

为了让纪念馆展示方式多样,丰富纪念馆展示的层次感,可将每个战役的展示方式分为节点主题情感空间演绎与传统展示相结合来处理。如,在临沂会战的主题节点空间,可采用高低错落的迷宫设计,模拟中国军队与日军巷战的情境,从而突出表达战士们在巷战时与敌人不期而遇时不为畏生死赴死一战的无畏精神。迷宫中设计数条路口供选择,但只有一条是正确。其中许多转折都采用大于九十度的设计,并且在参观者经过转折过后能够看到设置的主题展品与多媒体影像,使游客在不经意间能够看到。移情的手法体会战场中士兵在巷战中突遇日军的情感体验。参观者在了解史实的同时,又多了一份因错过迷宫正确道路而获得别样慰藉。传统展示方式比如,在大厅中采用筒状的新颖空间设计,以达到聚集游客,引导路线的目的。

又如,藤县会战的节点主题空间,为重现死守滕县内城的战役场景,表达烈士们不畏牺牲的英勇品质及战斗惨烈,空间形态可设计成由宽到窄的弱光空间。用投影仪在地面上投射出窟窿,游客在步行的过程中虽走在平地,但时而会陷入“窟窿”中,就像随时会被炸开的路面。墙壁采用类似“化石”的质感和白布设计,用不同材质来丰富空间,镶嵌着凹凸不平的人体残骸,配合着灯光表现出战争的惨烈。参观者在外面出于好奇用手触碰到白布便会让里面的游客看到他们的手印,以人为的形式打造出氛围感。传统展示手法中采用蜿蜒的道路,数个升起的小平台上摆放着枪支弹药,点缀植物地形等来营造当时死守藤县城的场景氛围。

再如,台儿庄战役主题节点空间,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参观者感受当时战斗的困难与体会战士们无畏生死保护国土的意志。空间可设计成上下两层,地面以砖块状造型设计成互动机关,体现过程中,若参观者触碰到脚下机关,地砖即下降到一层,意味着挑战失败需重新开始穿越体验。墙面两侧设有红外线装置,模拟枪林弹雨的场景,墙面材质为砖石形态,整个空间环境明暗对比突出夜战的场景。过程中每隔固定时间,灯光亮起数秒给参观者指明方向,创造紧张气氛。其余传统展示空间,设有放映室播报战役的场景等,来进一步丰富史料直观介绍。

最后,大突围战役主题节点空间中,可设置半圆形的墙体结构突出被包围的场景,几个不同的通道以曲线形式构筑,参观者在体验途中走到死路时会产生慌张无措的情绪,突出当时撤退时的紧张局面。通道中参观者看不到前面的情形,就像士兵们撤退时对前境的无法预知。传统展示空间中,可设计一整面投影墙,以影片播放的形式展现战役全景。地面进行起伏处理,使参观者处在小心紧张的气氛里,来呼应主题情感。

(三)精神氛围缺乏吸引力

现纪念馆平时游客极少,且馆内效果灯光等并未工作,这都说明纪念馆未达到吸引人们前来参观的效果。具体提升方式,如,可以在馆内采用部分具有挑战性的体验展示方式来吸引年轻人,使得不同类型的人们有机会在体验参观中同时获得主题教育。像VR、迷宫、老兵对话的环节设计,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参观兴趣,体验战役情景,爱国教育潜移默化。此外,馆内设置不固定展示空间,定期更新展览内容,吸引参观者前来参观。

二、纪念馆建筑设计现存问题及提升思路

现纪念馆建筑并没有针对纪念主题和纪念内容而构建完整的建筑体系。现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筑空间不足、建筑造型主题不突出。

(一)建筑空间不足

考察发现,现馆内仅有部分文物摆设及其附属说明,尚有更多纪念内容没有展现出来,且没有多余的空间来展陈。为满足纪念内容的完整展现,需要增添新建筑空间。

(二)建筑造型主题不突出

承载体现纪念主题内容与精神的主体建筑造型在纪念性空间中作用举足轻重。这个建筑是整个纪念园的中心,可以使参观者感性的认知纪念主题。目前的纪念馆在造型结构上缺乏与纪念性主题的融合。以时间为思考主线,将新建筑与老场馆合起来,传达历史的“过去”“现在”“未来”。

(三)纪念馆建筑改造设计手法运用

象征的真正妙处在于让外层既清晰可视,又不成为阻隔人们视线的屏障,即本体应该清晰但又不遮掩象征体,象征体若隐若现;隐喻是超越形态之上的精神内涵,是一种艺术意境,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由于徐州会战纪念馆不足以展现应有的纪念性内容,因此,改造思路是建造与老馆连接的新馆。在建造的过程中为了使两座建筑之间能够相互联系起来,充分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其能够表现出精神层次上的主题。

具体思路如,新馆可以斜角的造型设计,呈现出向前进的趋势,象征着抗战时期战士勇往直前的情景,也暗喻历史时间的前进发展。在外观上,利用建筑表皮脱落与转变的过程设计,既表现出材质渐变的过程,也象征着事物由实体到灵魂精神升华的过程,从而映射纪念空间由物质载体到精神纪念目的所在。光的运用可以利用隐喻手法在纪念馆建筑上发挥。如,新建筑与旧建筑的交接处建造七彩玻璃,阳光通过彩色玻璃照入室内,营造精神场所氛围,使参观者心理产生时间的消失与停顿。通过人们与自然光的空间互动所产生的感受隐喻时空的变换与过度。再如,在新建筑中竖向构造三面玻璃天窗,周围空间的围合,将导致自然光从天窗投射出一面光幕。通过光幕的分割使新旧建筑能够融合在一起,光幕即是一个空间的过度,隐喻了时间的更替。

三、纪念馆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思路

通过考察发现纪念园景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改善提升。缺少主题性纪念景观;景观的情感表达不明显,历史代入感不强,互动性不足;园区路线规划不合理等。

(一)缺少主题性纪念景观

现纪念园中大部分景观空间没有做到与纪念内容和主题的对应关联。这将导致,参观者无法通过景观载体获取纪念信息的传达。可以在景观设计中结合当时作战时的事件场景或典型人物故事,结合体验式的设计在空间中塑造演绎。

(二)景观情感表达不足,历史代入感不强。设计思路,在纪念园区入口处设计一长通道,这个通道从入口的宽大到出口的狭小,使参观者体会时光穿梭,同时,也连接过度现代和平与战争历史的情境转变。参观者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个年代,时间代入感被加强。在园区所设计的各个景观节点上,都应结合情感表达来塑造,使参观者在行进中共鸣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国防教育意义在此升华。在景观设计上,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上,也要增加富有情感表达的互动体验性空间,并将其融入环境塑造中。这样才能吸引各年龄段各层面心理需要的参观者前来纪念馆。

现徐州会战纪念性空间位于一个较大的综合性文化园区内部。在考察时发现园区路线规划不合理,导向设计缺乏的现象,给参观者便捷找到纪念馆带来难度。现有的路线比较复杂,没有很好的主次动线。在设计中需要简化不必要的道路,规划浏览动线,增加多重选择,使参观者在去纪念馆来回的路上都不再单调。同时,纪念馆外部纪念景观的设计,也为在纪念馆因故关闭状态下提供感受纪念主题与情感的机会。

四、结语

通过对徐州会战纪念馆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徐州会战纪念馆的内外部空间设计及景观提出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建议与设计思路,使徐州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悠久的战争历史文化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能在高水平平台上发挥它传承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打造徐州城市文化新名片。

猜你喜欢
会战参观者徐州
档案聚焦:85 年前淞沪会战中的郭沫若(二)郭沫若对淞沪会战战况的六点意见
最美的蝌蚪
疫散待春回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库尔斯克会战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于永正从教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