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知觉、认知维度下的乡村景观设计
——以土默特左旗腊铺村为例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环境

(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20)

时代向前发展,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人们对于精神上的需求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故而景观环境的设计已不能仅仅考虑满足人们功能的需求,也要尽可能地从景观设计对人知觉与视觉的层面进行考虑,同时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作为指导,将环境设计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景观设计。“看”是人洞察、打量世界最主要的能力,尤其在环境空间中表现更为突出。本文尝试通过环境心理学相关学科理论,力图从感觉、知觉、认知原理为主导角度,通过对腊铺村环境景观设计,来探讨乡村景观的营造方式。

一、环境知觉理论

按照林崇德教授对“环境知觉”理论的解释,“环境知觉”是指个体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产生感觉,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组织成高一级的心理模式的过程。在此提到的“心理模式”应是人们根据各自的认识经验接触到景观环境中的事物后形成的各自的观点与心理模式,是受到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框架下的关于“场”的理论,其对格式塔心理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而对人在环境设计中的感觉、知觉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环境设计本来就是关系到自然、社会、技术、经济和美学等诸多因素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多种矛盾统一的设计过程。前述“场”的理论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就是将诸多考虑的设计因素归结到一起的有效工具,属于“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具体而言就是当一个人身处于某一景观环境中时,他所看到的对象和此对象对观看者心理造成的现象就是保持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场作用力,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所处环境、心理经验都有差别,所以这个场作用力也具有作用点和力度。

环境知觉理论目前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一种是“透镜模型”(由布伦斯威克提出),另一种是“环境生态知觉理论”(由E.J.吉布森提出)。前者认为,个人的主观经验或者是凭借主观经验所想到的外部信息不能准确地反映所看到的事物或者客观世界,是一种将环境知觉视为自身过去经验与现实体验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知觉心理模型;后者则反之,认为个人的感知系统可以如实的反映世界,因为客观世界的环境因素可以适时改变人的知觉系统,使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由“看起来如何”转变为“看到了什么”,这是一种强调感觉输入的理论。对于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评判,自然就会有多重标准去衡量,所以环境知觉理论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于是便可以有多种分类,而“质量知觉”就是其核心,此核心可理解为人们会根据景观环境的结构或者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对景观做出一定的选择和评价。

二、乡村景观相关概述

1.乡村景观的概念

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演变促使了文化景观的发生,而最早农业的发展地也就成了乡村景观的发源地。自此之后,欧洲的一些学者便将由农业汇聚地发展而来的乡村文化渗透到了乡村景观的设计表现中(我国从古已经具有了乡村景观,这里描述是从“乡村景观”理论意义上的分析,并不是从表现形式上讨论,所以说是以欧洲学者的理念为基点)。本文主题“土默特左旗腊铺村乡村景观设计”中所指代的乡村景观,既包括上述人文景观,也包括自然景观,属于二者的综合表现。

2.乡村景观的特点

(1)生产性。乡村景观的生产性是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并且融入“劳动成果”的一种特色景观,劳动成果包括如从农业劳动中体会出的对使用材料的情感、运用材料的手段、景观设计物的造型、颜色等因素,所以说农业生产活动是乡村景观最初具备的功能,而生产性乡村景观也可以说是劳作,是人们审美经验、情感的体验汇总,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为艺术品的范畴,因为它们不仅是为满足景观的实用功能,更包含制造者的生活、生产情感。从人们的体验角度出发,可以归纳出生产性乡村景观的第一个特点,参与、互动性。游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在所处的乡村景观中亲自体验播种与收获的乐趣,进而使当地特色更加深入人心。第二个特点是生产性乡村景观的生态自然性,这个特点中所说的生态性与自然性不只是字面理解上的意思,而是一种拉近人与自然之间距离的生态自然性,将此特点运用于乡村景观设计中,可以使研究区域的景观更有活力动感、更有魅力,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科普教育。

(2)自发性。乡村的景观来源于当地农民的耕作,并非经过人工“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天然而成的自然景观,因“设计”多少会经过设计师的构想,带有个人主观情感的色彩,却难免有矫揉造作。乡村景观的来源多是以劳动人民劳作的产物为主,农民采用他们具备的生存技能,在最低成本的情况下去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

(3)地域性。地域性会更加关注当地的文化元素构成,在景观设计中这些元素可称为当地文化符号的象征。如今,城镇化的建设越来越普及,随之乡村景观的建设也备受关注。为了避免“千村一面”的乡村景观现象,应将该地的地域特征进行整合分析,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

(4)生态性。生态保护是一个理想乡村所具备的良好状态。农民在耕地时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尊重客观自然规律是乡村景观首先考虑的原则,发展当地自然资源应遵循自然与人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融入较多的自然因素,构成乡村景观生态平衡。合理把握生物的多样性,构建生态自我的环境观,利用生态的自我行为管理,促成各要素协调的乡村环境的生态美。

(5)审美性。乡村景观的审美性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体现乡村的多样性,反映乡村景观的自然生命是有机的一体。在这个自然属性的世界里,追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理想型社会。”

3.乡村景观的不足之处

尽管目前我国的乡村景观设计是从生态平衡的观点整体出发,但是其中仍有诸多不足。乡村景观设计有时会过度追求设计效果的美观性而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要知道所有的设计都是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才可以追求美观性,如果丧失了设计的“初心”,乡村设计便成了“纸上谈兵”。从乡村当地居民的角度考虑的话,他们更喜欢的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

同质化问题。在很多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有时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效率,很容易造成景观设计的同质化问题,因为要保证“效率”,从而无法真正理解乡村景观要表达的本质内涵,结果便是无论从设施设计上,还是景观设计上,都会出现盲目的“跟风”同质化现象。

丢失文化底蕴的问题。一部分乡村景观设计只为改造,推进乡村改造工作的进行,而使景观设计失去了地域特色,更是丢掉了传统的、沉淀的文化底蕴。在千篇一律的乡村景观设计中无法体现各自的特色,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三、感觉、知觉、认知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人与景观空间中事物可以发生的情感共鸣的“场”的理论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就是将诸多考虑的设计因素归结到一起的有效工具,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所处环境、心理经验都有差别,所以这个“场”的作用力也具有作用点和力度,由此会触发不同人群的不同体验。因此,环境设计人员应首先具备人文关怀理念,充分重视生态知觉,包括要考虑大众对景观设计(如设施设计等实用目的明确的设计)潜在功能的利用,提高乡村环境设计的实际使用价值。

四、对腊铺村乡村景观中感觉、知觉、认知的景观设计应用研究

1.基地分析

腊铺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毕克齐镇,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镇,位于距离呼和浩特西,察素齐镇正东处。镇区北部边缘有京藏高速及国道110经过,镇区南部边缘有京包铁路穿过,距旗政府所在地——察素齐镇十五公里,该村由观音巷、腊铺巷、四眼井巷组成,同其他十五个村子一起共同构成整个镇区。

2.设计依据

本人通过对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腊铺村的多次走访调研,结合对环境知觉理论的认知,总结以下几个方法将感知觉认知运用于腊铺村乡村景观设计中。

(1)感知—因人而异。通过视觉感知的整体性原则,宏观来看人们对事物的知觉是先于部分知觉的。首先景观感知的对象是通过景观要素建立的整体性景观空间,人对景观的感知不是单一存在的,通过景观元素本身的性质、景观各要素的场所位置和空间构成的关系等,以上构成整体性的景观空间。从而景观空间可以与游人的内心情感世界之间建立起“场”的作用力。如今的腊铺村中的民俗民风建筑融入整个村落中,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到的村落历史文化蕴含其内。

(2)认知—因地而异。对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原有历史场景再现的手法,追忆人们生活中的场景,再现乡村生活气息。例如在腊铺村的街道设计中,提取文化历史背景元素,采用艺术设计的手法,对墙绘和公共艺术小品还原曾经生活场景,将再现手法贯穿整个乡村景观设计中。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抓住当地的人文环境特征,例如民间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形象再现历史生活,可以达到触景生情的人文情怀,延续当地的文脉传承,情怀可以得以升华。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环境知觉理论的窥探,试图找出此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用以指导腊铺村乡村景观的设计实践。文章第一部分简单概括了环境知觉理论的内涵与意义,第二部分用了较大篇幅分析了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与特点,梳理了目前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可借鉴之处与不足,第三部分是感觉、知觉、认知与乡村景观的关系的讨论,分析了环境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设计素质,第四部分是对相关案例的分析与总结,目的是提取其中的成功经验,第五部分是本文设计思路的梳理,欲以环境知觉理论为基础,指导腊铺村景观设计实践,仍有不足之处有待补充。腊铺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脑阁的重要承载地,其文化价值亟待人们探究。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环境
景观别墅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环境清洁工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漫观环境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王彦军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