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乐》第二乐章音乐分析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长音铜管弦乐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本曲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交响曲,全曲以“命运”的主题贯穿始终。作曲家通过完整的曲式结构、灵活多变的调性和声以及独特的配器手法,将本曲中透露着矛盾、悲伤、无奈、绝望的“命运”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本乐章采用的是有引子、有连接、有尾声的,展开性中部、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下面笔者将对本曲的各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一、引子

这首乐曲1-8小节为引子部分,在D大调缓缓而出。弦乐组大提琴以长音音型为主出现,弱的力度营造出带有悲情色彩、宽广又不失力量的旋律线条,为整首作品奠定了感情基调,最后以属、主和弦的连接结束引子部分。

二、首部

9-66小节为本曲的首部,A乐段中出现本曲的第一个主题,在D大调陈述。第一乐句用圆润悠远的圆号音色进入主题,再配以弦乐组以柱形和弦音型作为主旋律的烘托,力度由弱渐强再减弱。第二乐句也是以圆号进入,头部的旋律、和声织体都与第一乐句相同,但在后句上做了调性上的调整,转在#f小调陈述后半部分小旋律主题。两个乐句头部相同,在听觉上形成对称美,旋律节奏上与前乐句也保持一致。第二乐句后句转调陈述给人小惊喜感,并以单簧管圆润的音色吹奏一个小乐节,自然无痕地连接到下一乐句。这一乐段在#f小调以属七、主和弦的连接而终止。

B乐段为本曲的第二主题,但在节奏音型和风格上都与前面A乐段基本一致,在e小调陈述。第一乐句旋律由柔和的圆号音色表现舒缓悠远的情绪,以弦乐厚重的音色作为烘托,两乐句之间以圆号二度向上经过并完美自然连接到下一乐句。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在旋律、和声织体上基本一致。这两个乐句末小节转到A大调,最后一组和弦回到e小调。这一乐段中的特色在于每一次圆号陈述完之后,单簧管都以圆润的音色模仿一句,节奏上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音响上比之前也更加丰富饱满。

C乐段引出本曲第三个主题,在#F大调陈述本主题,第一乐句双簧管缓缓奏出,并在每一句后都圆号模仿的部分。第二乐句先以单簧管圆润又不失可爱的音色陈述,又以双簧管和低音提琴依次模仿。提琴模仿后没有立刻消失,而是以三度上行的手法模进、重复,力度由弱变强。大提琴和贝斯渐强制造紧张,当听众以为后面即将出现激烈的主题时,旋律急转直下,出现了A主题的再现。在这一乐段里,弦乐组不同于之前的长音音型,而是以均匀平稳的节奏来衬托主旋律,而主旋律里出现的二连音节奏,舒缓流畅自然,并且伴随着由弱渐强的力度变化,使旋律更加生动。

A1乐段是对第一主题的变化再现,头部相同,尾部加装饰、扩充,在D大调上陈述本主题。第一乐句由弦乐组进入,柔和又有力量的旋律线条,搭配圆号的三个连续二度下行音程,给原本已有的略悲的情绪更增添了一抹惆怅之感,这一乐句的尾部双簧管以连续上行的音程自然流畅地过渡到第二乐句。两乐句头部材料相同,并伴有长笛声部的穿插,与主旋律形成复调式的搭配形式。而这一乐句的后半部分,一改之前柔和的风格,以弦乐组有力又激动的演奏,烘托出紧张又慌乱的情绪,且这一情绪不是立刻消失,而是重复。模进了三次,在第三次模进之后,铜管加入其中,为原本已经紧张的情绪有增加了紧张度,终在铜管以同一音的重复转向下行二度而安静地结束,并且也为下一乐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C1乐段是对第三主题的再现,头部材料相同,后句上富有变化。

C2乐段在D大调上再现。依旧由弦乐引入主旋律,由弱渐强,铜管奏出均匀的八分音符,为弦乐做了很好的衬托,同时伴有双簧管的复调色彩。两乐句头部材料相同,但后句作了更多的变化。后句呈半音上行的音调,几次上行模进,音响上体现命运挣扎程度的不断加深,同时也带动听众的紧张情绪不断高涨。之后出现一个高八度头部模仿的片段,采用三度下行的形式,结束小节不断地扩充、重复,将悲痛难过的情绪通过这样的形式一次一次地加深,又以弦乐长音而结束。在弦乐以长音音型出现之时,转到#f小调陈述。这一乐段里低音都是以铜管的均匀的八分节奏作衬托与铺垫,音响上比之前C乐段第一次出现要更加丰富和饱满。这一乐段在#f小调的属和弦结束,不完全终止,引出下一主题。

三、中部

67小节进入本曲的中部,107小节结束,标记为D乐段,采用全新的音乐材料,音乐抒情性增强与之前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个对比中部。配器上也更完善、更丰富。这一乐段继续在#f小调上陈述。单簧管先出主题,平直舒缓的旋律线条,加上九连音这样的紧密节奏型,更显出一种哲学性的理性思考,而弦乐作长音型和弦乐为其伴奏。这一主题的出现与前几个主题在风格上有相像之处,都是偏舒缓流畅型,但这一主题却给人一种暴风雨前宁静般的感觉,好像预示着后面会有气势磅礴且更加激动的情绪;之后大管低八度模仿单簧管,主旋律线条上没有变化,但低音提琴奏出模仿型旋律线,形成卡农形态,声音厚重、低沉,音响上比前乐句紧张了许多;紧接着先由大提琴主奏,饱满的弦乐和铜管陪衬,再由小提琴高八度重复这一段主题的头部,下一小节转到B大调上,由小提琴模仿头部,作曲家用一种二度下行音调巧妙收尾,不仅富有变化,且在变化过程中又有声部的转接和交替,把木管和铜管的音色巧妙而自然地加了进去,音响更加丰富和饱满;接下来,大管作进一步模仿,弦乐厚重饱满的音响作陪衬;之后再现了本主题一开始的九连音和十六分节奏型,各个素材交织、融合在一起,十分融洽且饱满;接着,柔和流畅的弦乐再次陈述,伴奏由铜管组均匀有序的八分音符作衬托;后面的主题大管陈述,这时的弦乐不再以舒缓平稳的方式进行了,而是以十六分音符急促而紧张地上行音调,力度由弱渐强,一次一次加密紧张度,而后终于爆发,从而引发了后面更加激烈、高昂、紧张、层层递进的命运斗争、痛苦、挣扎的情绪,音响上让听众也感受到震撼和各种情绪的跌宕起伏;最后一部分中部的小尾声,由铜管主奏,坚定有力的音色和力度,搭配附点节奏与十六分节奏型,像是战斗胜利的号角,打击乐均匀有力地作陪衬。

四、再现部

108小节进入全曲的再现部,与呈示部不同的是,弦乐组伴奏由长音铺垫变为拨奏,引子由弦乐以活泼可爱又安静的拨弦弹奏跳音,力度轻,与中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带有一丝神秘色彩。A2乐段较前A乐段在配器和织体上有所改变。这一乐段回到D大调,第一乐句由柔和舒缓的弦乐再现进入这一主题,每句之后都有双簧管以安静的音响作对题,形成复调式的对位、补充旋律。第二乐句弦乐继续作柔和的主旋律,每句之后单簧管都作了节奏上和音响上的补充。

B1乐段是对前B乐段的变化再现,在配器上、织体上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乐句由弦乐柔和的力度演奏,低音以弦乐和铜管为主,但不是拨弦,以长音为伴奏,托住主旋律。主旋律后加入了补充的旋律线条,由木管组长笛等吹奏。第二乐句主旋律发生了变化,并更自然流畅地连接到下一乐句。音响上后一乐句更饱满一些。

A3乐段再现让人不易察觉。主题由木管陈述,在配器上铜管力度加强,坚定有力,且富有旋律性,音响比之前更加饱满和丰富。第二乐句前半部分还在作再现,配器和上句一样。后半部分以长笛和弦乐声部转接为主,弦乐与管乐在这里开始都变得激动起来,铜管以长音音型作铺垫。之后,弦乐以长音拉奏,但力度上还是很强。最后弦乐二度上行音阶,推向高潮,铜管在作下行音调,声部间音响更加宽阔,也更饱满。

C2乐段是对C乐段的再现,在D大调上再现。第一乐句弦乐以更高的音区呈现主题,铜管以强有力又均匀有序的节奏作铺垫,且这句里铜管的作用愈加明显,终于爆发。这一乐段中加了打击乐,为原本已经丰富的音响和情绪又增添了一抹色彩,并且铜管一直以均匀的节奏性和有力的力度在烘托音响和紧张、激烈的情绪。

连接段部分是对中段小尾声的再现,依旧是以八分、十六分节奏型为主,铜管在这一部分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以很强的力度吹奏,明亮的音色,搭配上弦乐的震音。这一乐句给人的感觉相当震撼。之后的乐句以大管、双簧管、单簧管安静地叙述,铜管在这一乐句上减轻了力度,由极强到中强,用长音托住上声部木管的声音。总体上呈下行音调,还表现出一种迷茫、惆怅、失望之感。

五、尾声

171小节进入全曲的尾声,材料来源于前面的主题,形态是主题碎片式的尾声,调性为D大调,还是以柔和的弦乐为主旋律,铜管吹奏均匀的八分节奏型,但力度不强,是轻轻附和在主旋律下面的,之后出现几次后句模仿、重复、模进的旋律,且在声部上从小提陈述一遍,又以大提低沉的音色复述一遍,钢管组一直以均匀的、平静的节奏和很弱的音响轻轻附和。最后单簧管在弦乐轻轻地伴奏下而安静地结束。

六、结语

这首曲子包含柔和优美的旋律线条,又有激动高昂的情绪变化,配器更是每个乐段都有不同的特色,并持续给听众带来新鲜感。纵观柴可夫斯基的“命运”主题交响曲,都具有民族性和与命运作斗争的主题思想,不仅反映了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愤慨和内心矛盾,同时其作品散发出的强烈的音乐力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长音铜管弦乐
让爱传出去
小跳蛙
JG/T221—2016铜管对流散热器
我的好妈妈
国内外铜管加工制造行业市场发展研究
小号训练中长音、吐音、连音的演奏技巧分析
Ship or Sh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