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办艺术类高校促进评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评剧艺术类民办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评剧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的地方剧种,发源于河北省滦州市,以莲花落为基础,广泛吸收东北民间歌舞“蹦蹦”,借鉴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的表现手法而衍生的戏剧形式。

一、评剧作为河北地方戏曲文化代表的传承价值

评剧立体生动地体现了冀东地域人民的文化娱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是了解研究河北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展现地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重要的窗口,是挖掘、再现、整理河北地方历史文化的史料源泉,在冀东地区的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艺术学研究方面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剧的诞生既没有昆区华丽的辞藻,腔调过难,一般人无法理解,也并非秦腔声调过于悲切,音乐聒噪,而因其调近俗俚、声调简单,拥有“平易近人”的特性而闻名,因而广受冀东百姓的喜爱。评剧的创作题材多围绕时事新闻和社会事件,有揭露地主阶级的残忍腐朽讴歌敢于反抗迫害的贫农女儿杨三姐的斗争性格的《杨三姐告状》,反抗军阀斗争的《枪毙驼龙》,宣扬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安重根刺伊藤博文》,讨论婚姻关系和伦理道德的悲剧《冤怨缘》,封建思想下的男女爱情生活的《花为媒》等等。其中《杨三姐告状》和《花为媒》等优秀作品,常演常新,仍旧活跃在戏剧市场上。在评剧的代表剧目下诞生出一批批优秀的著名的演员,如月明珠、金开芳、张德礼、筱桂花、白玉霜等。一个剧种的繁荣,总是伴随着它的代表剧目和代表演员而来的。

二、评剧作为河北省民办艺术类高校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一)评剧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随着改革开放,文化形态逐渐多样化,戏曲艺术退居文化消费边缘。一方面,评剧长期依靠政府买单,自负盈亏状态难以打破,资金链短缺,无法推进新剧目的排演进而导致演艺市场萧条;另一方面,评剧传承后继乏人,观众老龄化,新观众有待培养,成为评剧的传承与发展桎梏。

(二)河北省民办艺术类高校可以作为评剧传承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拓展平台。在多元文化差异性发展的前提下学习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河北省内民办艺术高校大多集中于文化底蕴深厚、资金实力雄浑的市井;河北省民办艺术类高校生源优势突出,集中了本省较多的艺术人才进行挖掘与培养,本土生源和师资力量在河北省文化、地理、历史的认知与熟悉等方面优胜于其他省份;民办艺术类高校拥有较为强大的基础设施力量,集中学科资源优势,如图书馆、音乐厅、学术报告厅以及数字化的教学系统,对提供前沿的学术动态、研究梳理评剧的历史脉络、创造和研发评剧的剧本和舞台演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河北省民办艺术类高校在传播地方戏曲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完成了政策和思想上的认知统一,但是落实在实践上却有些距离。原因存在于某些高校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师资队伍不均等、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导致当前我国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有些不近人意。

(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不能止步于书本讲授,欠缺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建构。在具体的教学中,某些高校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点的灌输与学习,适度增加课内外实践体验,评剧艺术舞台的艺术,多观摩、多借鉴、多实践,激发学生主动汲取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增强惩恶扬善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乐善好施和朴实活泼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科学性,亟须对地方戏曲文化课程建设进行学理建构。某些高校缺乏对学科建设和人才未来培养的规划,难以从整体上对课程设置上合理把控,往往众多课程各自为营,缺少总体规划教育教学体系的连贯性和衔接性,造成学生因兴趣而起,由繁重而终。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师在认识上无法达成统一,教学上出现裂痕,授课教师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授课内容,缺乏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由此导致评剧文化方面的教学手法单一、知识扁平化,学生无法在既定时间内对评剧的活化艺术属性有立体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理论的建构。另外,民办院校师生比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四)高等艺术类院校和地方戏曲院团共同培养学生的机制有待建立。高等艺术类院校的主战场仍是校园,手段还是依赖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而舞台艺术需要更多的实践,和长期的舞台排练,未能形成多元化支持的长久有效机制。

四、评剧作为河北省民办艺术高校特色课程的建设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民办艺术类高校在地位上是国办高校、职业技术高校的重要补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使得地区内的专业艺术类人才的重要供给源,输出给地方及周边县市的电视台、电台、剧场、剧院等艺术机构。

区别于地方院团的培养方式,民办艺术类高校应该着力建设以评剧美育为统领,评剧艺术表现为载体,评剧历史为基础,力图打造文旅结合为城市名牌,培养观众粉丝群为目标,打造有历史文化积淀、有创新能力、有思辨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青年一代评剧创承人。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的内容应符合艺术类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民办艺术类高校亟需努力为“新文科”视野下的复合型地方戏曲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突出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

(一)主体性原则。修海林先生曾说:“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传播,使它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高校大学生拥有广泛的传播途径,作为新一代网民,媒介资源较为优渥,他们能够借助多种媒介平台和网络有效传播辐射到周边,影响更多人。在学习评剧、研究地方戏曲的过程中,他们身体力行“零距离”与民族民间戏曲的接触和交流,这样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校学习评剧文化时,高校可以有效保证与评剧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时间和知识体系建构的系统性,教育是主动扩张戏曲艺术的吸引力,让人们通过认知与理解来传承戏曲艺术,并内化成为自己主动的选择为出发点。发挥人作为文化媒介主体性的特征,构建戏曲传承保护的主动语境与存续状态。教育实践是当今在人与传统戏曲文化搭建起文化认同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保护实体和传承精神内核的内驱动力。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驱,是未来前沿的科研发展中的中间力量,接受评剧文化熏陶后之后,必将对其专业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在不同专业领域产生思想的碰撞交融,例如:影视剧创作班的学生在评剧文化的讲授后,或许可以在评剧题材的电影和电视的创作上在所倾向或尝试,音乐表演班的学生在欣赏戏剧、模拟声腔、舞台表演呈现中后融入其他舞台表演艺术门类的特点完成对评剧戏曲文化有新的理解和认知,让新的血液注入进评剧的舞台呈现和艺术传播中,形成具有辐射力的文化传播圈,因此形成的独特而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必将影响到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

(二)整体性原则。戏曲文化的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而且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必须严格进行规划,并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艺术类高校要制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方案。规划包括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考查、科研成果、制度保障等内容。要做好长久的课程设置规划。通过合理化的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评剧艺术,对本省的文化特色深入理解和研究。既是一种保护同时也是一种传承。也会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三)实践性原则。评剧作为一种活态的舞台艺术形式,仅仅依靠纸质和视频材料是很难传承让更多人真正意义上的体悟到戏曲的魅力的。地方高校地处区域文化中心,可以借助各种有利条件“活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上首先打破程式化,改变老师、艺人单一授课、封闭式课程模式。利用民办院校具有相对宽松的人事制度,返聘部分中老年艺术工作者任教,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放宽对曲艺文艺工作者的年龄和学历限制,鼓励戏曲特殊人才引入教学环节,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同时设立大师工作室。实践的意义在于,经过高等教育阶段中对戏曲文化的学习和培养中,让学生们能切实的看到、听到、摸到、感受到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而非仅仅是博物馆里看到的,老一辈提到的,教科书里学到的“博物馆级艺术”,在这批学生里会有为戏曲艺术传承的主力军。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能戏曲艺术活起来、走下去有实力的文化传承人,他们的出现在为戏曲文化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存蓄力量”。

(四)发展性原则。培育优质的戏曲生态环境,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如果某地区存在较活跃的地方戏曲,则民办艺术院校不妨选择设置(增设)该剧种专业。以正式教育途径培育人才。如果该地不具备开设戏曲专业教育条件,则可以促使民办艺术院校与本地的地方戏演艺团体合作,也可以在音乐、表演等方面协作。指导戏曲人才培养。提升文化自觉,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拓展戏曲形态,在传统戏曲中合理融入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开拓视野,广收博采,河北省地方戏剧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河北省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类高校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会及周边城市,民办艺术类高校的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管理机制较为灵活,各个院系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打破传统学科授课体系,增加课外实践环节,打造以评剧为圆点辐射出相关的社会学、史学、文学、音乐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冀中文化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创意项目,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讨河北地方戏曲的活态传承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学科综合的民族民间文化研讨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使民办艺术类高校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成为河北文化艺术教育的一张名片。

猜你喜欢
评剧艺术类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浅谈评剧的乐队及伴奏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