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电视剧讲述中国故事探析
——以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为例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山海方言乡土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主旋律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是展现影视行业适应国家发展和时代转型需求,适时讲述中国故事的缩影。这些作品正在以多样的形态和极强的渗透性,模糊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间的边界,拓展主流题材影视剧的意义和传播的边界,对社会大众文化起到平衡和修补的作用。《山海情》选择了发生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的扶贫故事,通过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也通过对西北方言、俚语的生动运用,弥合了观众与所述时代和地区间的巨大区隔,体现了秉持“文化自信”理念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延续“家国同构”逻辑下的叙事策略

“家国一体”的概念来源于宗法制社会的治理体系。宏大叙事源于西方后现代的哲学术语,其具有史诗感和神话色彩,能够对历史事件和重大转折以完整陈述,从而实现社会公意性动员。《山海情》以一段波澜壮阔的当代史为宏大叙事的背景,以个体叙事为表现形式,加强了人物奋斗故事的历史纵深感,也使这一时期中国故事的讲述更立体和真实。

(一)“山海相逢”塑造宏大叙事背景

该剧隐去的强硬意识形态输出在剧中的自然流露,得益于该剧名称背后的思想内核。“山”指中国西北地区限制发展却为宁夏人民提供了长久居住资源的山区;“海”指东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海,山海的结合既是对剧中两省对口帮扶脱贫致富剧情的总结,更是两省人民互帮互助情谊的体现。《山海情》从剧名开始便塑造了辽远的空间氛围,虽紧紧围绕涌泉村村民的脱贫故事展开,却成功使扶贫事业得到了史诗化的影视呈现。

“贫困史”与“致富史”也是该剧宏大叙事思维的体现。以村民“甘于贫困”和“敢于致富”两个感情阶段为分割点,为历史叙述选好了关于“时间”的设计逻辑。虽没有给予政策制定过程以过多笔墨,致富情节却无一不与“对口帮扶”“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扶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等策略相关。

(二)个体叙事与家庭叙事渗透家国情怀

马得福的父亲马喊水多次在剧中展示他的个人品格、治家理念。他辅助儿子工作,成为儿子说服村民吊庄的重要助手,并成为第一批吊庄户,为村民做好表率。其次他治家经验老到,常常提点哥哥要照顾做出牺牲没有读书的弟弟。得宝得到了双重教诲,不仅吃苦耐劳更敢拼敢闯,当哥哥在金滩村推行“双孢菇种植”处境艰难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给予了扶贫工作极大的支持。且马喊水本人对村民故土难离的思想能够理解,这也使马得福真正为贫困人口着想,为他们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行。

水花虽前期命运令人唏嘘,但她后期顽强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该剧并未对她的“初恋”过多描述,反而着重讲述水花如何平衡残疾丈夫的心态。水花是中国普通老百姓拥有极强的家庭责任感的代表,正是为了维护家庭的正常运行,水花才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成为开发区的妇女干部,从一个从贫困史走出的苦难女性成长成为新时代女性,实现了在家庭和国家社会层面的双重价值。

家国一体,由家及国既是华夏民族走向文明亦即“人化”的特殊道路,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当前社会,家国一体有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一体化的含义,治理家庭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可以说,马喊水一家、水花一家等家庭的治家理念是他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并取得成就的关键,而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无数中国家庭是成就扶贫工作的关键。

二、方言及乡土文化展现文化自信

在讲述中国故事中体现文化自信、弘扬文化自信思想是传承和创新立足于中国悠久历史、广大沃土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的要求。

(一)西北地方方言使用展现地域文化自信

推行普通话在我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这也意味着方言文化式微。方言的弱化,也进一步加剧了以方言为根基的民族文化的弱化。长久以来,影视领域的台词以使用普通话为主,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构建了较为稳定的话语范式,但《山海情》成功使用西北方言促进了地域文化自信的同时推进了中国故事的讲述。

1.展现地域民俗文化和文化观念

以方言为基础的西北民族民俗文化在剧中得到了展现,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北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该剧中主要唱出了《渴死了要喝凉水》《唱花儿的花儿》《花儿一唱天下春》以及《眼泪花儿把心淹了》几首民歌。由水花唱出的《眼泪花儿把心淹了》为王洛宾记谱的花儿名曲,该曲的影视化呈现体现了水花命运悲苦却从不服输的精神,让难以跨越文化隔阂的“花儿”成为媒体平台的宠儿。

2.呈现喜剧效果

《山海情》大量喜剧笑点由方言台词呈现。村民口中“喉咙芯子都吐出来咧”“你吃咧屎咧吐成这样”等口语表达成功为作品增添色彩。闽宁两省的对口帮扶还给予了福建方言和西北方言碰撞的机会,其中“鸡同鸭讲”的情节也为作品增加了大量喜剧效果。

化用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从宏观而言该剧正是基于西北贫困地区生活经验遇到的各项符号展现了真实的西北;从微观来说个体首先基于符号理解彼此语言和行为所蕴含的意义,再对刺激做出反应,正是该剧对符号再现真实场景的穷尽追求,才使得观众与创作者之间拥有了“共通的意义空间”。这种共同话语的构建方式也无形中培育了中国受众对于地方方言的认可和审美,呼应了乡村振兴题材的创作浪潮,给予了乡土题材影视剧进入大众审美领域另一种可能性。

(二)“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和传统治理秩序得到影视化阐释

西方文化霸权浸润下的创作思路并未远离我国的文艺创作。不少影视剧至今仍在展现愚昧落后的、妖魔化的乡村。在这种风气浸淫下的受众对真实乡村和国家改革奋进历程存在误解。

费孝通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将中国乡村的关系模式总结为“差序格局”即圈层关系。该剧从一开篇就演绎了马得福在代理村支书父亲马喊水的帮助下,艰难说服村民移民的故事。随后父亲倡导不力,又出现了老支书鞭策村民的情节。化用费孝通对乡村关系框架的描述,这种办事的方式依靠着由私人关系结成的网络框架,办事必须要先和团体格局中人与人联系的框架搭上关系。《山海情》不急于给村民安上无知无能的帽子,而是客观表述,让他们在长老的引导下走上致富道路。该剧也并不掩饰费孝通所说的“私的毛病在中国是在比愚和病更普遍严重。”那些贴近现实但又无可厚非的做法,展现了真实的乡村,使得观众能够在其中寻求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演绎“安土重迁”传统展现文化自信

看重土地、安土重迁是农耕文明影响下中国的传统社会心理,苏轼曾言“夫民之为农者,莫不重迁。”这样的社会心理在古代促进了统一的集权国家的治理,却成了“搬迁脱贫”的最大阻碍。该剧结尾处马得福以晚辈的态度重新讲述了涌泉村“李家老仙人收留马家老仙人”的感人故事,并告诉村中老人“搬迁并不是断根,而是要把跟移到更肥沃的地方。”“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仙人手里,一头在我们后人手里。”马喊水最后一次在大喇叭上的天气预报使人潸然泪下“明天是个白天,出太阳,没风雨,适宜远行。”父子俩通过对“寻根”与“迁移”的生动表述,诠释了中国普通百姓对土地的眷恋以及踏出移民步伐时的勇敢和坚定,打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心理和“移民致富”的优越政策之间的壁垒。

三、在乡土题材创作中进行现实关怀

乡土文化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力量。但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农村逐渐“空心化”同时,乡村人口形象、乡村文化也在网络媒介中遭受负面评判和生存空间上的挤压。《山海情》扎根乡土,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示了生存艰难的贫困地区状态、朴实真诚的乡村人口形象,体现了创作者的现实关怀。

(一)扶贫工作过程及贫困人口形象的真实再现

近年来,“辽宁扶贫干部怒怼懒惰父子”“云南扶贫女干部骂困难户”等话题加剧了社会舆论对贫困地区人民精神状态的恶意揣度,对扶贫干部的形象也有一定程度的抹黑。《山海情》的创作并未停留于“贫困人口素质低下”的刻板印象,通过福建援助宁夏干部陈书记的视角,代替观众完成了与贫困人口情感上的融合。该剧也真实地呈现了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问题,整个学校只有校长一人苦苦支撑,还面临父母要孩子辍学去打工的现实挑战。由于情景的真实,观众能够进入剧情,理解这些因穷困带来的现实问题,从而真正明白我国扶贫工作的伟大,深化了全剧脱贫攻坚题旨及其文化意义。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乡土中国形象矫正

土味文化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平台极为流行的文化形态。土味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并非对乡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应。为了满足大众的“审丑”趣味,他们往往创作出越来越多同质、夸张的土味作品,造成了中国乡村、农民、小镇青年形象的歪曲。

《山海情》的出现给予了乡土审美以正确的风向标。该剧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其背书,用贴切的服化给农民角色做造型,以真实的方言为台词,讲述艰难的农民奋斗故事。剧中的青年角色马家兄弟、尕娃、水旺等人靠双手双脚流汗流血踏上奋斗历程,用行动为中国的农民子弟、小镇青年正名。他们的出现猛烈地抨击了现存于网络的以极端化的“土味审美”为代表的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精神生活的荼毒,为多元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失序的价值体系的重建。

四、结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作品的影视化过程中更要注重增强文化自信,巧妙利用特色文化符号,相信地域特色文化的力量。同时,影视行业也应加强对现实的关照,承担起培育观众现实主义审美、民族特色审美的责任。

注释:

①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11.

②胡吉成.从文化遗产角度探析方言的保护[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00-103+147.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4:31

猜你喜欢
山海方言乡土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丝路•山海
《山海涧》
江澜新潮
山海间,享受纯粹的驾驶乐趣 保时捷Taycan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山海添色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