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国画教学实践研究*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国画贵州革命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育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精神和时代价值。

贵州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将之与高校国画教学相融合,是红色文化不断实现创新转化,也是艺术文化教育的创新尝试。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深度认同和深刻感知,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国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以国画教学与红色文化结合,通过红色文化的灌输并转化成美术语言,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激活红色基因,使青少年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激励。同时,推动红色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红色文化的艺术特点和实质,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统艺术文化传播红色精神的时代性

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造型艺术,与红色文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我们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定不移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信仰,将红色精神融入国画教学,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随时代与时俱进,以传统艺术为传播载体,以新时代的内涵拓展、升华红色文化,是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使命。

(三)有效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基于红色文化的特殊属性,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红色文化的国画教学,既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思想和内涵均得到有效升华,又使得在红色文化引导下的国画教学得以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可度,还让红色文化在国画教学中常态化、长效化的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

二、贵州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征程中所积累的文化资源。贵州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沃土,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保留了许多革命历史遗迹和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遗址遗迹类、重要革命历史文物和重要文艺作品等。例如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各个县市1029处遗址遗迹,革命文物如毛泽东留下的诗词手迹、红军识字的课本、红军战地医院使用过的红十字布包、红军送给陈应六的釉陶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币等等这段红色历史遗留下来具有感召力和时代精神的文化遗产。

三、贵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国画教学的探索

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红色文化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意蕴,不断推动其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方式,才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保持新的动力。要使青年学生理解并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转化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促进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一)“以画为体,以史为魂”——深刻感知红色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承传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红色题材的美术经典作品,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赏析贵州红色题材的经典美术作品,从美术作品描绘的红色故事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学习艺术家如何用视觉语言的形式,传递一段历史原境和历史故事。艺术地呈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时代历程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使学生在区别于传统的讲故事方式中提高艺术素养。

如沈尧伊的红色文化题材作品《遵义会议》,画家很巧妙地把周恩来放在最高,毛泽东在周恩来的旁边,毛泽东旁边是张闻天。从画面人物位置安排,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到,这次会议的结果很显然博古(在周恩来旁边拿着文化在读)和李德(遵义会议的门的旁边戴着眼镜,他抽着香烟,跷着二郎腿)被边缘化了,这张画看似是一次开会,实际上把开会的结果告诉了大家。画面中毛泽东虽然是处在四分之三的位置,但我们视线第一眼看到的还是毛泽东,这是艺术家对人物神态的设计、目光聚焦的巧妙构思。刘伯承(趴着的椅子者)望向毛主席那个角度,把我们的视线从右角一下子反射到了左角,他的动态设计更体现了毛泽东的画眼位置。画面里的背景是两面窗户和一个门,邓发站的位置正好把门堵上,呈现出纵深的视线,两个窗口外描绘有站岗的灯光,交代了会议的时间是在深夜,寓意也是革命的深夜。墙的左侧,有幅马克思画像,代表着由毛泽东和周恩来他们这一代领导人去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画面通过空间的营造、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安排,很好地表达了遵义会议意义深刻的场景。画家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的结实,具有雕塑感,边界线的夸张,像刀子留下来的痕迹一样,并且选用了暗灰色作为整个画面的色调,简单称“红军灰”,画家紧紧把握住灰色的变化和整个空间的处理,表现出当时的政治气氛和革命形势的严峻,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地统一起来。以上正是艺术与红色故事的有机结合,在红色经典美术的赏析中深刻回顾和领悟红色历史。

(二)重走红色之路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红色精神和文化,组织学生重走红色之路,到“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河纪念馆”等贵州著名的红色文化革命遗址遗迹进行采风,置身于红色文化氛围中,实地瞻仰参观革命纪念碑、纪念馆等。一幅幅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再现了红军革命斗争的情景,让青少年走近红色历史,把眼前看到的革命文物、红色事迹与美术作品中传达的红色故事和艺术内涵结合起来感悟,更加利于学生如何去构思红色文化题材国画作品,更好地去传承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化融入国画创作教学研究

探究红色文化与传统国画艺术的融合,以红色艺术文化为背景,引导当代大学生创作富有时代精神的红色文化题材国画作品。贵州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的转折之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启发学生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国画作品的创作素材,让学生们了解贵州红色艺术文化,提高艺术文化修养。

一是可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弱化绘画作品的表象形式,从而突显绘画作品所展现的精神内涵,我认为国画语言并不完全依赖于作品中描绘具体的物象来直接得以体现,而是利用画面的形式、线条的组合、色彩的搭配等国画语言对画面进行反复组织。从红色文化纪念馆、遗址等多方位感受到的红色文化气息,探索画面造型中的创新绘画语言。

二是可引导学生将贵州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注重贵州红色文化的挖掘,创作出既能够弘扬当地红色文化,又蕴含地域特色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使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红色精神,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传播者、建设者。

三是引导学生在创作中的构思,是如实地对待眼前的景物,再现遗址遗迹,还是将画家当下的感受灌注到对象的形式或形象的表达上?除了表现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性和情节性的画面,我们可以以“伟人足迹”为创作思路。画面可以是一景一物,或红军用过的马灯,或一把椅子,一张毛泽东用过的桌子,迫在眼前,视点集中。虽然这样的作品都没有涉及人物与事件的表现,但是却因为观看方式的改变,对象的呈现意义也就不同了。画面表现偏向于主观,而这主观性内容又通过客体的外在形式进行表达,形成一种当下性的阐释。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融入高校国画教学实践中,通过鲜活的经典美术作品,有温度的革命文物以及感人的红色故事,使新时代大学生从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中,得到洗礼,汲取智慧。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红色文化充分融入专业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弘扬和传承好红色文化。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国画贵州革命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中国的出行革命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国画欣赏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