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独立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审美观艺术作品课程内容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艺术鉴赏课程是一门开设的历史长,覆盖范围广,学生接受度高的高校美育类通识选修课程。艺术鉴赏课程是由教师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价,帮助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艺术作品的讲解、欣赏不仅仅停留在艺术作品的表象,而是从审美心理出发去让学生感受作品、感受艺术家、感受作品的内涵,进而达到欣赏者和艺术家、个人审美经验和普遍经验的交融,使欣赏者得到更深层次的升华。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化“善”为“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品鉴,使受教育者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和净化情感,培养美好和谐的心灵,从而实现人格的建构。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与审美已广泛的融合进大众生活当中,美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艺术的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的思考。艺术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科学以其严密的逻辑和知识丰富他们的才智,经过美育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新的时代美育教育必然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独立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了解区内独立院校学生的审美取向、研究他们的审美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我根据在艺术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独立院校学生的美育学习状态的研究发现,要想实现美育教学改革的目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我们究竟要帮助学生建立怎样的审美观;如何树立美育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怎样建设具有地区特点的美育课程。

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接受美的能力。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对文化优劣判断的能力,应该努力使自己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远离庸俗低劣文化,具备积极、开放、多元的审美观。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区内独立院校生源以来自我区农村、牧区、小城镇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家庭作为个人成长的主要庇护所在,是美育启蒙的起始处,而学校教育则是知识技能的主要获得途径。美育不是应试科目,它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种合力,是持之以恒的一种教育。内蒙古自治区是文化教育发展较慢、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省份,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首府等大城市当中,学生的原生家庭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由此可见我区独立院校生大学生的美育整体水平需要提升,以弥补之前家庭和学校美育的缺失。改革开放4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怎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美育在教育中的缺席,导致现在大学生对正规的美育是极为忽视态度,使学习、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影响他们审美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传媒带来的大众流行文化。流行文化的通俗化,商业化,使得大学生的审美观浅薄、单一,与优秀文化渐行渐远。因此在艺术鉴赏课程授课过程中应将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作为课程的重点。以艺术鉴赏课程中的音乐欣赏课程为例:欣赏古典音乐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更多的实践,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讲解音乐是怎样运转的,比如它的旋律是怎样展开的;节奏由什么构成以及通过什么形成了节拍;和声是怎样变化的,以及为什么要变化。作曲家怎样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用音乐语言表现紧张、焦虑和敌意,以及凯旋和内心的安宁等。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辨别能力的欣赏者。同时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多元性,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动向,不断更新授课内容,使课程保持活力和新鲜感。例如:在课程中加入现代绘画、现代雕塑、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的授课内容,这些现代艺术即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又因其多元的形态在学生头脑中存在理解的困境,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非常渴望具备欣赏、解读艺术作品的能力,但是审美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美育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教师要改变自己在艺术鉴赏课程当中担任的角色的认知,要在单纯的知识教授者的身份的同时承担起审美教育的引领者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学生审美观良性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改革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讲授课程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互动课程、实践课程等,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前布置启动内容给学生,课堂上学生按照之前的启动内容要求向同学进行展示、讲解,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拓展教学时空。互动课程给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的广阔空间,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鼓励多元化审美观的形成,以及加深师生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很好的契机。艺术鉴赏课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课时较少,在有限的课时当中需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艺术作品,课程内容是经过选择的,只有最经典的作品会被选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还有大量非常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无法进入到教学当中。在此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施教者,在授课的同时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将这种兴趣维持下来,不断深入了解,之后的美育学习、审美观的培养是贯穿一个人的整个人生的,没有套路、无法速成,靠的是个人的选择和自律。教师在课程以外也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对于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线上交流是他们比较喜欢的方式,线上交流可以更近距离的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进行调整,还能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影片、曲目……以此弥补课时量较少的缺憾。鼓励学生认真地读一本好书;耐心地看完一场文艺片;花半天的时间在博物馆里参观一个展览……耐得住寂寞、抵得住繁华,看似点滴都是对审美观的锤炼和积淀。

我区独立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设具有院校特点的艺术鉴赏课程,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使课程内容为学生未来发展、创新创业提供助力。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实现物质的复兴,还有实现文化和思想的复兴。思想、观念的构建则更加不易。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为例,我从学生作业的选题,互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问卷调查的统计,了解到的现象是:学生作业介绍西方的作品多于介绍中国的作品,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中国近代以来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加之现代审美的话语权掌握在西方文化语境当中,西方具象的审美观更容易被年轻学生接受,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抽象化的审美他们心中充满的是陌生,甚至是抗拒。因此在大学美育中必须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理解。我在近年课程内容安排上侧重于对我国优秀艺术作品的讲解;课下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可以操作的实践内容作为教学讲解的辅助,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接受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突破西方审美语境的围困。另一方面我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打造具有本院校特点的美育+非遗的艺术鉴赏课程,在原有课程内容上增加了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讲解,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例如:对书法艺术的讲解,以往的课程以向学生讲解我国优秀的书法大师及其作品为主要内容。因为艺术鉴赏课程的课堂条件可以摆放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墨汁、宣纸、毛毡),也能满足书写环境的要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字帖、毛笔、墨汁、宣纸等物品,鼓励学生尝试使用毛笔书写,亲身体验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书写工具的特点,再结合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认识毛笔、宣纸、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对年轻人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很多院校已将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我认为继承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将非遗内容引入艺术鉴赏课程,让非遗传统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生活方式,走进现代大学生的观念中去,从而达到尊重传统,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提升受学者的素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创新创业提供助力。继承的真正目的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赋予传统文化进化更新的动力,让优秀文化中的真、善、美,真正留存于青年人心中。

从原始人类在岩壁上画下野牛健硕的身躯,到每时每刻都有不同门类的无数的艺术作品诞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类不过用了一万年左右的时间。一万年的时间在地球的历史上可以称之为一瞬间,在其他物种努力通过进化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时,人类却通过智慧的头脑主动、积极地面对各种困难。当人类面对智慧和经验都无法解决的困扰时,艺术帮助我们构建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主观的世界,给困扰一个解释,一个释放。万年前岩壁上野牛巨大的身躯被射上羽箭,表达了对人类对强悍力量的畏惧,反衬出自身的渺小和无助。万年后蒙克的《呐喊》中,捂住双耳、拼命呼号的人,何尝不是恐惧的、弱小的呢。艺术在千百年间不断变幻着它的形态,时而神秘、时而端庄、有时又晦涩难懂,但是它们都有着相似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人类的精神,人类的情感,是沧海桑田都无法改变的东西。优秀的艺术作品具有将精神、情感进行汇聚,并能在欣赏者的心中也唤起相同体验的力量。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面对着一个太纷繁嘈杂的世界,而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去除生活当中的诸多干扰,寻得心灵的宁静和纯粹。艺术鉴赏课程就是要剥去艺术作品表象的外皮,把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把作者希望观赏者体验到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来,让学习者体会到精神的共鸣。当我们面对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真正有所思考、有所体会时,我们才是一个平凡而独特的人。

猜你喜欢
审美观艺术作品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