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音乐课堂的构建
——四川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四川传统音乐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阿坝州 623002)

2021年1月,教育部制定并下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导中小学课程增加革命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中,指导表示,艺术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

四川将中小学音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为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提供了新的思路。典型案例有建设路小学的四川清音,中和中学的盘子戏等,通过传统的音乐教学,以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四川音乐历史,让传统音乐得以传承。

一、四川传统音乐的特点及现状

1.四川传统音乐的特点

四川除了汉族以外,还生活着苗、壮、彝、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也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质。少数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使得四川传统音乐样式丰富,特色明显,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均属四川民乐,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欢快的曲调表达情感和情绪,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音乐也不会过时。四川地区民族音乐很多,其艺术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除了歌曲以外,四川的曲艺和乐器也表现得同样亮眼。

川剧是四川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经过多年演变,川剧形成了集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于一体且用四川方言演唱的艺术特色。其“前台演唱,后台帮腔”的演唱形式,更是形成了川剧高腔声韵飘逸、前后呼应、舞台效果绝佳的艺术风格。

而乐器方面,四川扬琴被誉为曲艺的“活化石”,其唱腔优美,韵味浓郁,唱词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清代诗歌《锦城竹枝词》中说:“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足以窥见当时四川扬琴在成都市民中的地位。四川传统音乐无论是歌、剧还是器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清音、扬琴、川剧、灯戏……这些优秀的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刻画了四川的历史人文和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2.四川传统音乐现状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艺术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年轻一代更热衷于现代化的艺术,且他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传统艺术在他们眼中并不具备吸引力,当下的年轻人听着流行歌曲,RAP和嘻哈,弹着吉他和钢琴,却也忘了,我们的川江号子、清音也是传统的“说唱”,而扬琴,古筝更具有独特魅力。这种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一度让传统艺术消失在文明进程的浪潮之中,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的迅速,传统的戏台、茶楼,需要坐弹和表演的四川传统艺术,失去了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从而日渐衰落。

二、中小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1.中小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就是了解历史

各个地方的文化,都承载了一个地方或民族的历史和个性,更是展现了我国民族多样性和创造力,四川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川剧、清音、扬琴等具有浓郁巴蜀风情的艺术形式,最能代表四川,这对研究四川本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了解四川传统音乐文化,就是了解四川历史。

2.中小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是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进步的脚步中退出历史舞台,如何将即将消亡的传统音乐文化盘活,是每一位热爱四川传统文化的人需要思考的课题,中小学生了解传统的音乐文化,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四川音乐的延续,通过政府和政策支持以及四川传统音乐的自身魅力,让中小学生们重新认识它们,并与现代文明进行融合,寻求多方面的发展,这才是对文化最大的传承。

3.用音乐构建“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回望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则民族自信,因此,四川传统音乐文化更需要“走出去”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如今西方音乐对我国音乐影响逐渐加深,而中国的音乐文化却没有被世人所知,久而久之,中国的音乐文化会逐渐被淡化,影响力降低。而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音乐文化,也将成为历史,我们需要用传统的音乐来构建“文化自信”,向世人传达“中国的音乐也很棒”。四川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乐之一,让其走出国门,让世界听到、看到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并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音乐的发展,也是对外“文化自信”的强有力表现。

4.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堂逐渐“西化”授课内容和单一、模板化的授课形式,让学生缺少了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途径。而将传统音乐引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比起千篇一律的音乐教程来说,传统音乐形式多变,旋律优美,更能吸引眼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通过对高品质音乐课堂的构建,可以培养一大批传统音乐教师和学生爱好者,为非遗的传承和开发提供更多可能。

三、利用传统音乐文化构建高品质音乐课堂的探索与对策

传统音乐的灌输,必须从娃娃抓起。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传统音乐文化带入课堂,让更多年轻一代了解区域文化历史、音乐传承至关重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与音乐审美,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构建高品质音乐课堂的探索

(1)体制支持,保障音乐课堂的有序进行。目前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普及,让传统文化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想要通过传统文化打造高品质的音乐课堂,少不了体制支持,要弘扬历史文化,必须给他们提供生存空间,比如政府可以举办传统音乐展,学校聘请传统音乐的非遗传承人或名师进入校园为中小学生表演、授课、讲座等,以多种形式,支持传统音乐的发展,鼓励传统音乐人多元化运作,同时也可以保证有更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提供支持和协助。

(2)注重传统艺术创新。目前的四川传统音乐艺术,虽然对四川本土文化的研究具有极大价值,但在中小学生的眼中缺乏吸引力,因此,注重传统艺术的创新,以中小学生更加可以接受的形式进行授课,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剧目的创作中,可以多捕捉与中小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和音乐元素,将传统的表演融入其中,这样才会让更多人喜爱和接受,才能进一步扩大这些传统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联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宣传传统文化。像扬琴、川剧、清音唱腔这一类特色明显的音乐类目,辅以乐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更能“吸粉”,中小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将所学的传统艺术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来了解传统艺术文化。

(3)注重文化普及和非遗宣传。通过报刊、学校宣传、网络等传播手段,不断地对四川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让中小学生知道这些音乐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财富,再加上爱国教育宣传和文化传输,让非遗获得中小学生的认同,达到引发其好奇心,使其主动宣传的目的。

2.构建高品质音乐课堂的对策

(1)注重传统音乐教师培育。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培育以传统文化为主的音乐教师作为学校音乐课程的中坚力量,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去宣传四川传统音乐,通过对课程的创新设计、传统文化进修、各种渠道表演等形式,让音乐教师承担更多责任,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更多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兴趣。

(2)对四川传统音乐研究与落地。四川音乐形式多样,但不是每一个都适合授课,因此,需要组织研究小组对四川传统音乐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各个音乐形式的传承人与老师,开发更多合作,让四川传统音乐“落地”,主要是研究四川传统音乐的创新形式和课程,让更多有能力有兴趣的人参与进来,扩大四川传统音乐的影响力。

(3)学会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中学阶段的学生们正是对网络最感兴趣的时候,比如喜欢的明星或时下流行的乐器和音乐等,教师们可以针对网络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例如:时下流行的旋律,教师们可以活学活用,用民族乐器和唱法将其转化,传输至网络,让更多人看见和认识四川音乐。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和学习热情。

(4)以中小学为中心,多维度拓展。要构建高品质音乐课堂,除了音乐本身以外,高参与度及响应度也是关键。教师可以以组建中小学校内传统音乐队的形式,将对传统音乐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并根据其自身特性进行定制化学习方案,并以“传统文化输出”为目的,带领他们进行表演,可以是校内表演,也可以是周末剧场表演,以这种形式,吸引更多中学生参与,让传统音乐艺术课程成为音乐的热门课程。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播途径与表演途径形式多种多样,现场表演、网络、选秀、直播等,都可以是对四川传统音乐艺术落地的一种尝试,教师们也可以从多方面考量,多维度进行市场拓展,让四川甚至是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都了解、熟悉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象征,而音乐,是文化最直接、视觉冲击力最大的表现形式。高品质音乐课程的建立,旨在为中小学生打造一个学习和认识传统音乐的途径,也是对非遗的一种传承和保护,通过传统音乐的学习和熏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开阔视野。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文化输出,将四川传统音乐打造成中国文化的“名片”,并长远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四川传统音乐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