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运用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1-07-12 08:16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
关键词:红色民族思想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2021年2月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蕴含着艺术教育功能之外,还承担着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秉持创新意识,持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自觉服务立德树人要求,自觉服务“四史”学习教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人才。

一、运用红色歌曲资源是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体现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德育和美育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红色歌曲,简称红歌,泛指歌颂社会主义、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歌曲,红歌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刻的民族情感,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运用红色歌曲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从红色歌曲的内容看,不同时期的红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是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浓缩和提炼,贯穿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是学习教育的重要素材,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价值意义来看,红歌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属性是红色歌曲与生俱来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意义。因此,将红色歌曲运用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是贯彻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必须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发掘红色歌曲歌词中的教学育人价值内涵

歌词具有确定的语义性和概念性,能够直白明确地表达具体的思想、观念和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红色歌曲资源,必须重视歌词,准确把握歌词的意象和内涵,才能更加有效发挥红色歌曲教学育人的作用和价值。

(一)歌唱伟大祖国,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民族独立富强是百余年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走上富强的道路。《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和《我的祖国》等均属于歌唱祖国的红色歌曲,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精神浸润其中。《歌唱祖国》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开头,首先用“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历程诗意化和抽象化,同时将民族的地理图腾黄河长江贯穿其中。其次,歌颂“英雄的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友爱”和“坚强如钢”,追求独立自由,终于得到解放,表现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再次,用“东方太阳正在升起”和“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相对应,也歌颂伟大领袖指引前进的方向。最后,以“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收尾,将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壮丽画卷犹如浓墨重彩勾画得淋漓尽致,简洁明快,朗朗上口,饱含为祖国骄傲自豪的激情。

(二)歌颂革命领袖,追忆党的光辉历史

著名音乐学者曾遂今指出:“社会变革期的音乐生产是人类最辉煌、壮丽的音乐生产,这是因为,民族的沦陷、民族的血泪、民族的振奋、民族的团结、民族的解放,是调动社会群体高度觉醒和凝聚的有力杠杆,而艺术此刻才能集中地、有力地显示出其功能。”《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延安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是中国革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的最好素材。歌曲《东方红》以叙事、抒情为主,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这首歌后来成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开场歌曲,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追忆为了民族独立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根先烈,激励青年学生更加奋发向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加深青年学生对革命史和党史的认识,加深对党的使命和宗旨,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和体会。

(三)歌颂英雄,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民族历史上的英雄是专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符号。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共享的历史”是塑造民族认同的基本特征。民族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事迹通过反复的演唱和演绎,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记忆,激励人们团结奋进,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近代中国备受列强欺凌,在追求民族解放、抵御外侮的斗争中有千千万万的英雄。《十送红军》歌词以叙事为主线,情景交融,塑造出红军战士英雄群体形象,真切地反映出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人民歌颂党和红军,以及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歌曲旋律采用回旋曲式手法,反复吟唱,营造出情真意切、难舍难分的效果,同时实现了歌唱英雄和音乐审美的双重效果,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功能。《我的祖国》和《英雄赞歌》等歌曲均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由于对手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头号大国,因此其中的英雄更加被赋予了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特殊含义。《我的祖国》在电影《上甘岭》中以英雄群体歌唱祖国的景象呈现出来,展现的是群体的英雄,以“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描述英雄的抗美援朝战争,以“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等抒发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此,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相统一,这是对革命精神的发扬,创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新境界。

(四)歌唱壮丽山河,展现美好生活

领土是民族生存的现实地理空间,通过高山、海洋、河流、田野、长城等构成现实的民族景观,用鲜花、阳光、东风、春雷、春潮等寓意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兴旺发达,从而将国家民族转化为可见的图像化形象,构建起一个由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和想象空间。这种象征和想象具有历史承继性,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在塑造和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贫弱备受欺凌的时代,呈现在眼前的是山河破碎的图景,如《松花江上》中的河流(松花江)和物产(森林、煤矿、大豆、高粱),《五月的鲜花》中突显“敌人的铁蹄,已越过了长城”,叙说铁蹄蹂躏、国土沦亡的悲愤,激起人们的切肤之痛。在国家赢得独立,走上富强道路之后,在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同时,也展现国家富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如《长江之歌》中出现了雪山、春潮、东海、惊涛等意象,将长江喻为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各族人民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的依恋。此外,《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阳光路上》《走向复兴》等展现的是祖国大地到处都生机勃勃,洋溢着幸福和希望,国家民族前途辉煌。同是描绘祖国风景,生离死别的凄惨境遇和和平、宁静、富足的生活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具象化地说明个体和民族、小家和大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其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渲染得以极大的强化,思想教育效果也更加显著。

三、丰富红色歌曲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可以从结合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尝试丰富红色歌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第一,公共音乐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公共音乐课程不仅是艺术课程,也要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二者的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适当引入红色歌曲赏析内容。例如,在讲解“四史”相关课程和内容时,可以适当介绍相应的红色歌曲,并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以此加强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在公共音乐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等环节,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目标贯穿其中,将红色歌曲内容合理编排进去,使红色歌曲内容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都达到一定比例,确保公共音乐课程从内容和形式都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二,歌曲欣赏和演唱教学相结合。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音乐欣赏和音乐鉴赏类的公共音乐课程,但开设演唱类公共音乐课程的不多。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红色歌曲资源,有必要增设演唱类课程,特别是合唱教学。红色歌曲大多节奏明快、情绪饱满、积极向上,需要采用集体声乐艺术的合唱形式,所有成员发扬高度的纪律意识和合作精神,听从统一命令和指挥,达到整体协调一致,全方位表现出集体团结的伟大力量,通过集体唱歌的外在形式和歌声将情感传达给观众和听众。正如英国民族主义理论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我们知道正当我们在唱这些歌的时候有其他的人也在唱同样的歌——我们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知道他们身在何处,然而就在我们听不见的地方,他们正在歌唱。将我们全体联结起来的,唯有想象的声音。”可见,合唱红歌以集体唱歌的形式营造和加强了集体情感体验,不仅作用于眼前的参与者,而且可以超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所有参与者都得到集体情感体验,使每一个人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自身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第三,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相当有限,不能将所有问题都放在课堂上解决,所以必须注重以课外自学为基础,发挥课内教学的点拨提高作用。要求学生在课前学习和掌握有关课程教学的基础性知识,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对曲目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份、创作过程、曲调曲风、思想内涵等具有一定了解。在课内教学时,主要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能力训练,采取更多互动化的教学策略,吸引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并根据学生反映的典型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答疑。

第四,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包含红色歌曲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内,可以结合元旦、五四、七一、八一、国庆等重大节日,组织红歌合唱比赛、红歌知识宣传等各类社团活动,营造出生动活泼的学红歌、唱红歌氛围。同时,结合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城市街道、社区、敬老院等开展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适当开展红歌演唱和表演,促进红色歌曲深入大众、深入社会生活,产生更大的社会效果。

四、增强教师运用红色歌曲的能力素质

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运用红色歌曲资源,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多的要求,因此也促进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充实和提高。

一是提高教师对红色歌曲的认知水平。教师要通过对“四史”理论知识和红色歌曲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对红色歌曲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特别是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红色歌曲,要深入了解红色歌曲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等详细情况,对其中的人物、事件、历史知识等能够娓娓道来,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讲授的时候有底气,宣传和弘扬正能量有正气,为课堂教学做好储备打下基础。

二是提高教师对红色歌曲的运用水平。在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运用红色歌曲资源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任务,要提高运用水平,必须能够做到红色歌曲和“四史”知识二者融会贯通,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准确把握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在课堂教学中将歌曲反映的历史背景讲清楚,将歌词的思想内涵讲透彻,将蕴含的精神价值传下去,全方位提升运用红色歌曲教育教学水平。此外,也要重视提升教师在校园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红色歌曲的能力,以此拓展和巩固公共音乐课程中红色歌曲教学的效果。

三是提高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素养。公共音乐课程教师必须在提升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素质,将红色旋律作为主题,开展特色思政课程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红色歌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将美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催人奋进的旋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效引导学生加深对红色歌曲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注释:

①侯婷.红色歌曲的审美赏析——以《我的祖国》《义勇军进行曲》《十送红军》为例[J].黄河之声,2019(10):20.

②邢晓萌.中国红色歌曲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J].当代音乐,2020(1):15.

③叶洁纯.近代中国音乐在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学堂乐歌的民族国家想象为例[J].艺术教育,2016(7):60-61.

④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50.

⑤孙娜娜.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映照下的红色歌曲发展脉络与时代价值解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2):35.

⑥[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0.

⑦雷诗君.谈音乐欣赏与曲式综合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以红色革命歌曲为例[J].文化月刊,2020(12):143.

⑧许诺.浅析红色歌曲融入音乐专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与途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0):196.

⑨刘文莉.新时代红色歌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艺术评鉴,2020(14):114.

猜你喜欢
红色民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红色是什么
思想与“剑”
红色在哪里?
MINORITY REPORT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追忆红色浪漫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